曾梅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護理技術安全管理應用于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抽取本院急診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危重患者共計200例納入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的危重患者分為對照組(100例,常規護理)和實驗組(100例,加強護理技術安全管理)。結果:實驗組危重患者接受了護理技術安全管理后,和對照組相比,各統計學指標及家屬的滿意度更優,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技術安全管理應用于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確切,值得基層醫院進一步推行使用。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急診科;安全管理;滿意度;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45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nursing technology safety management applied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intensive care unit. Methods: A total of 20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of our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ll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100 cases, routine nursing) and experimental group (100 cases, enhanced nursing technology safety management)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Results: Afte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ursing technology safety manage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atisfaction of each statistical index and family members was bett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technology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intensive care unit of critical patients has a definite effect, worthy of further implementation in primary hospitals.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Safety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complications
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臨床的重要科室,屬于加強監護病房,是承擔著治療、護理和康復工作的綜合治療室,承擔著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責任[1]。入住ICU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治療難度高、死亡率高。如果不對患者進行妥善護理,各種差錯事件可能會誘發各種類型并發癥,進一步惡化患者的機體狀況,違背了臨床ICU治療護理的初衷[1]。為了進一步提高危重患者的治療效果,我院逐漸推行使用了護理技術安全管理措施,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受到了廣大患者及其家屬的肯定和歡迎。本次研究通過選擇本院收治的200例危重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了護理技術安全管理應用于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具體報告展示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作為研究時間段,抽取期間本院急診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危重患者共計200例納入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的危重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齡范圍34-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2±2.11)歲,實驗組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齡范圍35-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33±2.08)歲。本次研究選擇的兩組樣本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下一步研究(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疾病類型包含了腫瘤、創傷性休克等;均符合長期住院治療指征;部分患者意識模糊、無法自主進食;患者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的相關內容。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異常的患者;器官衰竭患者;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患者;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存在嚴重皮損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中途死亡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開展常規護理,包括用藥指導、生活指導、呼吸機相關護理、輸液護理等內容。實驗組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加強護理技術安全管理,如下:
建立護理技術安全管理小組,由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工作經歷五年及以上的護士、專業技術職務護師和科室護士長組成,對患者的責任護士進行業務培訓、技術指導和安全檢查,保障臨床護理質量。
加強對患者呼吸道的護理,指導護理人員合理運用呼吸機,并密切關注呼吸機的管道暢通、液體性質等情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理念,預防感染的發生。
加強患者的口腔清潔,早晚幫助患者清潔口腔,重點清理牙菌斑和附著在口腔黏膜上的細菌、測量口腔pH值,適當使用口腔護理液保障口腔衛生。
嚴格管理并科學使用藥物,在臨床醫師的指導下,根據藥物的不良反應、血管活性等合理使用藥物,可利用靜脈中心置管減輕藥物對機體的損害,降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
做好患者的營養護理,不能經口進食的患者,大概一天一次營養袋,輸注時間為24小時;存在電解質失衡的患者需要額外補液,大概輸注時間為12小時。連續營養輸注半個月,如果患者的狀態恢復較好,則可改成腸內營養維持,偶爾利用輸液泵補液。
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擦身,做好身體清潔,加強肢體活動,以此優化血液循環,降低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的發生。
部分患者入院后可能會因為對陌生環境的不熟悉和對自身安危的擔憂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焦躁、低落、悲觀情緒,醫護人員需要積極把握患者的心態、了解患者的真正訴求,通過加強和患者的溝通和交流,拉近醫患關系,為患者排解不良情緒,積極鼓勵患者,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通過對比兩組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炎癥因子水平、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家屬滿意度得出最終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統計學數據資料均利用SPSS21.00軟件進行處理計算,其中計量資料選擇卡方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方式,當計算結果得出P<0.05則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危重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表1相關數據可見,實驗組患者接受相關護理后,和對照組相比,CD3+、CD4+、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標得到了顯著改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危重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表2相關數據可見,實驗組患者接受相關護理后,和對照組相比,IL-6、IL-8、IL-23、TNF-α等炎癥因子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危重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表3相關數據可見,實驗組患者接受相關護理后,呼吸機相關肺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危重患者的家屬滿意度對比
表4相關數據可見,實驗組患者接受相關護理后,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更高,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重癥監護室能夠為昏迷、休克、重病等危重患者提供隔離的治療場所和維持生命的設備,能夠為患者提供最具綜合性的治療、最佳的護理,做到醫養結合、早期康復、全面護理等服務,治療護理工作十分深入[2]。但重癥監護室也存在較高的危險級別和暴露風險,是臨床診治護理壓力最大的科室。重癥監護室的發展是隨著醫療事業發展而逐步發展的,是一種集現代化醫療技術、護理措施和康復手段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只能長期臥床,需要積極開展治療護理,護理技術安全管理加強了對患者的基礎監護、重點對并發癥進行預防,提高了護理的全面性、大大降低了護理安全隱患,降低了各種醫患緊張等風險事件的發生率[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危重患者接受了護理技術安全管理后,和對照組相比,免疫功能指標、炎癥因子水平均得到了顯著改善,各種類型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家屬的滿意度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護理技術安全管理應用于急診科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突出,能夠進一步緩解患者的機體炎癥、提高免疫力、促進患者的恢復,還能顯著降低患者的并發癥風險,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榮思舜. 護理標識對急診重癥監護室護理質量的作用分析[J]. 母嬰世界,2021(9):214.
[2] 李大能,王莉,陳曉鳳,等. 人文護理方法在急診重癥監護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以及對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 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1,8(7):1227-1229.
[3] 周霞,陳真真. 護理標識對急診重癥監護室護理質量的作用分析[J]. 當代醫學,2021,27(18):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