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摘要:青春期原發性痛經會對女中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都帶來嚴重的影響。導致青春期原發性痛經的原因有很多,其臨床表現也各有不同,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文中,對青春期原發性痛經的中醫辨證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應的治療措施。
關鍵詞:青春期原發性痛經;中醫辨證;辨證施治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痛經是指在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劇痛暈厥,亦稱“經行腹痛”。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多發生在初潮后1~2年內。據調查,青春期原發性痛經是影響女中學生學習和生活甚至危害身心健康的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引起青春期原發性痛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臨床表現證候不同,其治法也不同。根據臨床實踐及方劑收集、整理,現將其辨證與治療總結、簡述如下:
一、寒凝血瘀證
其證見于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經色暗紅而有血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脈沉緊。
應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用小茴香1.5g、延胡索3g、肉桂3g、干姜3g、當歸9g、川芎6g、赤芍6g、蒲黃9g、五靈脂6g、沒藥6g。每日一劑,水煎,分2-3次服。
二、氣滯血瘀證
其證見于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月經量少,經行不暢,色紫暗有塊,胸脅、乳房脹痛,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澀。
應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用五靈脂6g、當歸9g、川芎6g、桃仁9g、牡丹皮6g、赤芍6g、烏藥6g、延胡索3g、香附4.5g、紅花9g、枳殼4.5g、甘草9g。每日一劑,水煎,分2-3次服。
三、濕熱蘊結證
其證見于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月經量多或經期長,色暗紅,質稠有血塊,色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應清熱除濕,化瘀止痛。用牡丹皮、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紅花、桃仁、延胡索、莪術、香附、車前子各10g、黃連9g、敗醬草12g、薏苡仁20g。每日一劑,水煎,分2-3次服。
四、氣血虛弱證
其證見于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面色蒼白,失眠多夢,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應益氣養血,調經止痛。用人參(一般用潞黨參20g)、黃芪18g、熟地黃20g、白芍15g、當歸15g、川芎8g。每日一劑,水煎,分2-3次服。
五、肝腎虧損證
其證見于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經量少,色淡暗,質稀,頭暈耳鳴,面色晦暗,失眠健忘,或伴潮熱,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應補腎養肝,調經止痛。用杜仲、續斷、熟地黃、巴戟天、烏藥、艾葉、白芍各9g、當歸6g、益母草12g。每日一劑,水煎,分2-3次服。
總之,治療青春期原發性痛經,應先強調辨證,在正確辨證的同時,尚須把握好用藥時機、綜合分析、對證遣方用藥,方能達到痊愈目的。
參考文獻:
[1] 朱晉菊,朱詠梅.辨證分型治療青春期原發性痛經4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09):9-11.
[2] 董平高. 聯用懸灸法與溫經湯加味治療青春期原發性痛經的效果觀察[J]. 當代醫藥論叢, 2018, 016(007):222-223.
[3] 樓國平,韋莉莉.活血化瘀行氣湯治療青春期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9,54(05):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