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青

摘要: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基層醫院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56例STEMI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20年6月開始與崇左市人民醫院簽署協議,成為該院胸痛中心網絡醫院后開始按照胸痛中心模式運行。依胸痛中心模式運行前后時間分為兩組,將運行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給予按照基層胸痛中心模式綠色通道救治的STEMI患者28例(A組)納入實施后,將運行前(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的STEMI患者28例(B組)納入實施前,比較實施前后兩組患者對比救治效果。對比救治效果。結果:A組患者的救治指標優于B組,A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率低于B組(P<0.05)。結論:基層醫院在胸痛中心模式運行下,可以優化STEMI的救治流程,可提高AMI患者救治效率,縮短了患者心肌缺血總時間,改善救治效果,減少心臟不良事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胸痛中心模式;基層醫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中圖分類號】R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STEMI的病理基礎為不穩定斑塊糜爛或是破裂,會使冠脈發生閉塞。其疾病特點為病情進展快和起病急,致殘率與死亡率高[1]。臨床多通過再灌注治療糾正患者病情,治療目標是開通梗死動脈,但其治療具有較強的時間依賴性。常規救治模式難以獲得最佳的救治時間,因此各大醫院積極設立胸痛中心模式,可為患者提供迅速且規范的救治服務[2]?;诖耍狙芯窟x入我院(基層醫院)救治的56例STEMI患者,用于分析胸痛中心模式的救治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間于我院治療的56例STEMI患者。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為A組28例,男患:女患為16:12;年齡為42歲至69歲,均值(57.25±1.06)歲。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為B組28例,男患:女患為17:11;年齡為41歲至68歲,均值(57.30±1.09)歲。經假設檢驗并無差異(P>0.05)。
1.2 方法
B組采取常規模式救治,患者進入急診科后,由首診醫師完成接診,行心電圖等相關檢查,進行心電監護和吸氧處理,心內科會診,明確診斷后,同時嚼服氯吡格雷片3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轉至心內科,收住病房后,與家屬溝通病情,簽署知情同意書,如發病尚在溶栓時間窗即予藥物溶栓,如有溶栓禁忌癥或已超過溶栓時間窗,則保守治療或轉院PCI治療。A組采取胸痛中心模式,對相關科室醫護人員進行胸痛中心運行模式知識培訓,與胸痛中心網絡醫院創建胸痛中心微信群。接診胸痛患者后,啟動綠色通道,采取心電圖和心肌損傷標志物相關檢查。要求胸痛患者首次醫療接觸10分鐘內完成首份心電圖,第一時間將心電圖上傳至微信群,確診后及時與家屬溝通,同時予吸氧、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路,予負荷量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和氯吡格雷片300mg嚼服??焖偻ㄖ膬瓤茣\,簽署知情同意書,做好藥物溶栓及轉運PCI準備工作。無溶栓禁忌癥者均在首次醫療接觸后30分鐘內予藥物溶栓,溶栓治療后及時轉運至PCI醫院予以PCI治療。有溶栓禁忌癥者均在首次醫療接觸后30分鐘內轉出,轉運至PCI醫院予以PCI治療。同時與網絡醫院胸痛中心微信群實時聯系上傳資料及了解PCI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檢測時間、首個心電圖完成時間、進門-球囊擴張時間(D-to-B)、基層醫院滯留時間等救治指標。統計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發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心臟不良事件。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由SPSS21.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經t值對比與檢驗,計數數據經x2值對比與檢驗,假設校驗有意義則P值不足0.05。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救治指標比較
A組患者的各項救治指標均優于B組(P<0.05)。
2.2 兩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比較
A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率低于B組(P<0.05)。
3討論
STEMI是急性胸痛的最常見類型,可以通過及時且系統的診治取得較佳預后[3]?;鶎俞t院以溶栓及溶栓后及時轉運PCI治療為主的早期再灌注為主。有研究指出,該病的再灌注治療時間直接影響到疾病死亡率,迅速且高效的恢復梗死血管血流可以挽救受損心肌,降低疾病風險性。胸痛中心模式是基層醫院對于該病的新型模式,可以優化患者的診療流程,提高醫護人員的急救意識和能力,縮短患者的轉運時間,盡快進行手術治療,進而減少心肌細胞的壞死數量,抑制心臟不良事件[4]。
結果顯示A組患者的救治指標優于B組(P<0.05)。原因是胸痛中心模式可以提升醫護人員的急救專業能力,盡早對患者進行心電圖等檢查,及時與醫生溝通,最快速度的出具診斷結果,基層醫院及時溶栓及網絡醫院做好術前準備,進而節約患者的手術等待時間。A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率低于B組(P<0.05)。原因是胸痛中心模式可在微信群內及時傳送患者病情資料,提高介入術的成功率,安全系數更高。
綜上所述,推行胸痛中心模式后,基層醫院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得到提高,縮短了心肌缺血總時間,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加強胸痛中心建設,優化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是基層醫院進一步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侯其剛,余志國,徐韻.基層醫院胸痛中心模式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和預后的影響[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20,8(7):387-389.
[2]張磊,范吉利,尚文濤.基層醫院創建胸痛中心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意義[J].安徽醫學,2018,39(7):844-846.
[3]陳金榆,趙琨,霍勇,等.天津市不同胸痛中心模式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診治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28):3615-3619.
[4]黃永坤,李鳳云,陳小飛.基層胸痛中心模式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1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