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姍

摘要:目的:探究分層帶教在急診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與價值。方法:對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急診科學習的52名護理實習生開展回顧性研究,觀察組26名護理實習生接受分層帶教模式,對照組的26名護理實習生接受常規帶教模式。結果:觀察組對本次護理教學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理論考核成績與操作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分層帶教模式可有效提升急診科護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分層帶教;急診科;護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分層帶教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去兼顧每位護理實習生的個性與發展需求,核心是分層次和因材施教,對促進每位護理實習生的發展有十分大的裨益。基于分層帶教模式的諸多優勢,近年來急診科愈發注重這一種帶教模式的應用。本文將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急診科學習的52名護理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了分層帶教模式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組26名護理實習生中男4名,女22名,年齡23-29歲,平均(26.3±2.0)歲,對照組26名護理實習生中男5名,女21名,年齡23-30歲,平均(26.4±2.0)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帶教模式:按照急診科護理要求制定周教學目標計劃,實踐操作采取師生互動情境模擬演練法來進行。
觀察組接受分層帶教模式:①護理實習生來到急診科的第一天便參與系統性的考核,在此基礎上制定分層次帶教方案;②在一階段的理論教學結束后,護理實習生需要完成理論考試,以此來掌握她們的理論知識水平,繼續根據學習能力和情況來分層帶教。護理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固的護理實習生由不同崗位的3位老師來帶教,包括急診預檢臺、急診注射室、急診搶救室。而對于護理專業知識掌握牢固的護理實習生實行小組帶教模式,形成互幫互助小組;③在護理實踐操作內容的演練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確保每位護理實習生均可以參與其中,操作能力差的護理實習生在常規方法上聯合應用一對一教學法。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記錄比較兩組的理論考核成績、操作考核成績、滿意度。滿意度: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來完成,滿分100分,80-10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一般滿意,≤59分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結果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6.0完成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用x±s、(n,%)表示,差異性分別對應t檢驗、X2檢驗;檢驗依據: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理論考核成績與操作考核成績比較
觀察組考核成績與操作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分別為17、7、2,滿意度為92.31%(24/26),對照組的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分別為10、7、9,滿意度為65.38%(17/26)。觀察組對本次護理教學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X2=5.650,P=0.000<0.05)。
3 討論
對于剛參與到急診科護理工作的實習生來說,她們的日常護理工作會遇到較多的問題,很容易便影響到急診科的護理質量[1]。針對于此,對急診科的護理實習生開展護理教學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務必始終給予高度的重視。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觀察組的兩項評價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表明相比于常規帶教模式,分層帶教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急診科護理教學的質量。在護理教學中,帶教內容包括四部分,一是講解預檢分診的知識,了解危重病人的急救流程;二是熟悉急救時所使用的藥物,通過小講課的形式講解創傷病人的急救與護理要點;三是講解常見危重病人的評估、監測與護理知識;四是講解呼吸機使用的相關知識和危重病人的搶救程序[2]。在分層帶教模式應用下,對于急診科護理知識掌握不全的護理實習生實現一對一的帶教,幫助她們盡快掌握相關的知識,對于知識掌握較好的護理實習生先開展入科教育,重點講解危重病人的就診流程、常用搶救藥品、分診技術[3]。在后續的護理實踐操作帶教過程中同樣可以采取分層帶教,既讓每位護理實習生參與到急診科操作中,也可以不斷給予指導和幫助。
綜上所述,分層帶教模式可有效提升急診科護理教學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霞,唐梅松,范斌,等.創新護理帶教法與傳統護理帶教法對于急診科新入護士培訓成效的對比[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06):137-138.
[2]劉金金,朱靈犀,袁娟,等.分區階段化路徑帶教模式在提升急診護生帶教質量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07):139-141.
[3]劉桂蓮,陳嬌.急診科護理帶教中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的措施[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