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韻”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有文字記載以來,受到了歷代文人、雅士的關注與研究。從最初音樂范疇中的“諧和”“余音”之意開始,“韻”不斷的被用于詩詞、書法、人物品藻、繪畫等藝術品評中,其內涵也不斷的發生著質變。
關鍵詞:古箏演奏? 技巧? “韻” 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從“韻”字的發展歷史來看,它從最初的音樂范疇蛻變為審美范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取其聲音和諧美好之意,它是以物理屬性為原點展延開來包括這之后劉瓣的聲律之韻都是這一屬性,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韻”之審美是應該建立在聲音之美好的基礎之上的,正如范溫所說“韻者,美之極”,美的極點便是韻,是有道理的。
一、“音”之美
音樂是由音構成的,它有著不同的組織方式。“音”作為它最小單位的基本元素是具有物理屬性的,我們對音產生的感知覺,主要是因為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音波通過空氣作用于我們的聽覺器官并傳送至大腦而得來的。音的物理屬性具有四個特點即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
“音”之高低表現在古箏演奏中便是音準的問題,古箏屬于弦鳴類樂器,張弦的碼子是活動的,演奏中需要什么調性的音階是可以隨時調整的,如果演奏者沒有很好的音準概念就無法將樂曲按樂譜的要求完成,更不可能讓欣賞者聽懂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所以,演奏狀態的開始應是對古箏音準的調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也是演奏好作品的前提。但是,琴不準就彈琴的現象發生的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初學者或是業余愛好者對這個問題重視的不夠。他們經常認為只要照譜子把音彈出來就是了,一點也不用耳朵去傾聽,久而久之,他對音準的敏感度會越來越低,離“韻”的境界也就相去甚遠。只有改變這種狀況與態度我們才可以有演奏狀態的一個好的開始,方法有二。其一,將視唱練耳的學習納入到演奏的學習中來,只有內心中有了一把標有音高刻度的尺子,才不會繼續對不和諧的音麻木不仁。其二,借助電子校音器的功能對樂器的音準進行調試,這種方法簡單易行,而且事半功倍因為它比耳朵更客觀、準確。如果常年養成調琴的好習慣,琴準,耳朵也就隨之對音準愈來越敏感,這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中。
二、“音”之色彩
音色,聲音的顏色,它是一個轉借色彩學概念而來的詞匯。聲音本身具有可聽不可視的特點,之所以可以用色彩學的詞匯來描述它是因為音樂與美術之間存在著通感,它決定了音樂這種實為聽、虛為看的虛實相間的特點。“音色”常常被拿來作為評價一件樂器和演奏者水平的一個重要參數。本文僅就演奏技術方面的音色進行論述。每個演奏者對音色的追求與評價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聽到同樣的聲音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關于古箏演奏音色的描述就有;圓潤、柔和、洪亮、明朗、剛健、飄逸、顆粒型、通透、解釋、爆發力、穿透力、富有彈性、干凈、暗淡、古樸等等不勝枚舉。
三、音準問題的處理
古箏是五聲音階調律定音的弦柱樂器。根據這一特點,必須運用左手的技術技巧,通過碼字左側的弦段來控制弦音的變化,它是二變(4、7)之音的重要依據,也是表現古箏風格、音韻不可缺少的技法,其主要技法有按音、顫音、上下滑音、揉音等等,但嚴格的說左手技法,只是按、顫兩大類而己,它們可以自成體系。
無論是顫音,還是按音體系中的各種技法,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具有變化性或者說具有游移性。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經常控制不好起音和結束音的音高。
比如顫音“2”的演奏,它的音高變化過程應該是“2.3、2、3、2、3....2”是一個連綿起伏的過程,有規律的、有慣性的發音過程。可是,由于演奏者音高概念的不確定性及肌肉控制能力的限制,使顫音聽起來很僵硬、呆板,那種水面似微風拂過的漣漪感覺絲毫感覺不到。這里提到的音高概念就是指起音收音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只要胳膊隨便的上下抖動發出來的聲音就是顫音,此想法是錯誤的。其實技術訓練是一個非常理性的腦力勞動,不是光靠感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至于肌肉控制也是一個影響顫音音準的重要因素,我們看顫音音高的變化圖就會發現,“2”是顫音的原位音,當它變成“3”時我們的肌肉應該處在緊張的狀態之下,然后回到“2”放松,再變成“3”緊張……肌肉只有在有規律的放松、緊張反復交替的狀態下才能準確的完成顫音動作,若中間一個放松動作沒有完成,想象一下,那就變成“抽筋顫”了,音準就更不能保證了。
再比如按音中的“上滑音”,是由弦本音起,經過初(開始)、繼(中間)、終(結束)三個步驟完成的,音準問題主要出現在起始音開始的時間和結束音音高的控制上。“上滑音”的左手技法一定是右手的聲音結束后才開始進行的,之所以叫“以韻補聲”就說明了它們的先后順序,演奏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時間。再一個就是收音的音高問題,一般樂譜中不強調上滑音具體音高位置的情況下,演奏中有一個默認值就是,每一個音都上滑到其上方相鄰音階(按五聲調式音階)的音高位置即可,比如“1”上滑到“2”,“3”上滑到“5”以此類推,便很容易掌握了。
綜上所述,古箏演奏中的聲音之美要靠對單個樂音的處理技術以及對整個音樂作品處理的技術,除此兩點之外,我們經常還忽略的一點就是身體與音樂之間的和諧之美,因為古箏演奏作為音樂表演之一,它是具有表演屬性的,換言之,它不應僅僅是一門聽覺藝術,還應是一門視聽藝術,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欣賞者的欣賞水平不斷的提高,對視覺享受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演奏除具有可聽性之外,還應具有可看性才是根本。最終,我們將可聽可看完美的結合起來,“韻”之境界即唾手可得了。
參考文獻
[1]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劉巧君.古箏培訓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_5.
[3]趙曼琴.趙曼琴教學箏譜「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4]周望.古箏速成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