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艷
【中圖分類號】R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艾滋病為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性傳染病,主因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所致,為一類會為人體免疫系統造成攻擊的病毒,通過將人體免疫系統里的關鍵CD4T淋巴細胞視作重點攻擊目標,當大量該細胞受到破壞時人體免疫功能則下降或喪失,導致人體對各類傳染病無抵抗,使得惡性腫瘤感染風險提升,增加了死亡率。HIV在人體的潛伏期非常久,可達8~9年,當病毒處于潛伏期時病患能夠在沒有任何癥狀的情況下正常工作與生活多年,當患者發現癥狀且到醫院就診時都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故而也增加了該疾病的治療難度。但是也不可過于談艾色變,有必要了解如下幾點知識,從而對艾滋病有更正確的認知。
一、艾滋病傳播途徑
生活中一聽說艾滋病,難免會產生恐怖心理,總是距離感染者遠遠的,甚至有鄙視心理,事實上這種行為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正常人是能夠與艾滋病病患開展一些比較普通社交接觸活動的,如與艾滋病感染者正常握手、禮儀性親吻、擁抱、共同進餐、用相同的浴室、在公共泳池游泳,共用水杯等是不會引起病毒感染的,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汗液、唾液、尿液、糞便、皮質分泌物等物體中不含病毒,與這些接觸后不會引起感染。
那么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呢?具體歸納如下:1)性傳播。這屬于艾滋病在短時間內廣泛傳播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性文化開放時代讓人們感覺恐慌的傳播途徑,肛門、生殖器、口交等無保護性接觸均可能會染病;2)經血液制品傳播:應用艾滋病供血者提供的紅細胞、全血、血小板與新鮮凍存血漿等,或應用含有艾滋病毒的血液制品都可能會引起HIV;或者使用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經消毒的注射器、針灸針、其他可刺破皮膚的醫療器械等;與吸毒者同用一個毒品注射器;3)母嬰傳播。母嬰傳播同樣是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所出生的孩子天生就存在艾滋病;4)其他各種未經消毒處理的刀具、針具,或者個人私人物品(如:牙刷、剃須刀等)。
二、艾滋病臨床表現
臨床將艾滋病的發病與進展分作3大過程,依次為急性感染期、無癥狀HIV感染期與艾滋病期。
第一、急性感染期的病癥不明顯,故而不被重視,大概70%出現了HIV早期感染的患者均表現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或流感癥狀,伴有關節痛、發熱、腹瀉、皮膚斑丘疹、蕁麻疹、盜汗等情況;通常1-2周后癥狀消失,該階段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查為陰性,則所謂的“窗口”期。
第二、無癥狀HIV感染期別名潛伏期(8-10年),典型癥狀即易疲勞或感冒,伴有淺表淋巴結腫大現象;若長達3月或以上時間均為高燒38℃,并伴有呼吸困難或腹瀉現象,體重快速下降,皮疹、厭食嚴重,存在口腔糜爛、皮疹等現象。
第三、艾滋病期。典型表現為腋下、頸部等的全身淋巴結腫大,體重持續下降,伴有皮疹、厭食,口腔糜爛現象,
三、艾滋病的防治
(一)預防
現今針對艾滋病防控尚且沒有有效疫苗,故而主動做好自我防護很重要,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做到潔身自好,保持性伴侶一致,也包含男男性行為。性行為發生時,應注意使用避孕套, 這是艾滋病防控的最簡單有效的防控手法。
第二、禁止吸毒,不和他人同用一個注射器。
第三、嚴禁同用剃須刀、牙刷等一些比較常見的個人用品;
第四、不可直接和艾滋病病患乳汁、血液與精液等接觸,杜絕母嬰傳播。
第五、高危群體需加強對HIV抗體檢測,尤其是醫務人員需嚴格遵循醫療操作制度開展工作,預防職業暴露,發生職業暴露后需即刻朝遠心端進行傷口擠壓,將損傷處的血液擠出來,并用流動清水與肥皂液進行傷口沖洗。
第六、一旦發現存在艾滋病感染者需即刻上報,且做好艾滋病相關知識知識普及工作,以防傳染給他人;當眼部等黏膜受到感染時需即刻使用生理鹽水對黏膜展開沖洗,并且用0.5%碘伏或75%酒精進行消毒處理,不可包扎,并請感染科專業醫師展開危險度評估,明確有無需要預防性治療,若要用藥需在出現職業暴露后的最短時間(2h內)進行,若超過24h同樣建議采取預防性用藥,且加強職業暴露后的監測咨詢。
第七、倡導做好婚前、孕前體驗,HIV陽性孕婦需遵醫囑做好母嬰阻斷,配合醫師通過產科干預(包括剖宮產、藥物)等方式終止妊娠,對于已分娩胎兒實施人工喂養。
第八、艾滋病患者一旦出現外傷,傷口處理時一定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嚴禁其他人和自身血液與傷口接觸,同樣也要切記不可接觸他人傷口,對自己負責的同時也做好對他人的保護。
(二)治療
當前全球還沒有針對艾滋病治療的特效藥物,治療的目標主要是盡可能的讓病毒載量下降,促其免疫功能得到重建,實現免疫功能的維持,促生活質量提升,讓HIV相關發病率與死亡率得到控制。此病的治療仍以綜合治療為主,具體涉及到常規治療、抗病毒治療、免疫功能改善治療與機會性感染以及惡性腫瘤治療等。
(三)飲食原則
第一、由于艾滋病病患食欲不佳,吸收能力下降,可能會引起能量攝取不足的情況,外加機體代謝率變強,會出現能量不平衡現象,故而飲食上需做到以高能量與高蛋白為主;
第二、艾滋病病患應多食維生素A、維生素C、胡蘿卜素含量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利于機體抵抗力的提高;
第三、堅持少食多餐,每日要做到定時進餐;
第四、艾滋病病患每日在飲食方面應懂得計劃,每頓飯盡可能多攝入幾種食物,保證菜品的多樣化;
第五、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嚴格戒煙戒酒,強化體育鍛煉,做好良好情緒的維持,保持心態愉悅開朗,以平常心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樣對病情控制更有利。
總之,艾滋病病患身心受到疾病折磨,面臨死亡的威脅,還不得不承受源自于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的壓力與歧視,所以時常有患者會出現自殺傾向,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醫師及時做好病患心理情緒的干預外,還需要得到家人與社會親朋好友的支持,多給予患者精神上與語言上的鼓勵支持,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溫暖,進而幫助他們重塑生活信心與希望,燃起與疾病抗爭的斗志,爭取能早日重返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