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如

摘要:目的:結合臨床實踐,歸納總結出中藥處方分析運用在中藥藥學服務中的效果。方法:隨機從我院2021年7月到2021年10月期間中藥處方治療的病案中隨機抽取60例,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接受常規用藥指導,觀察組接受中藥處方分析法,對比兩組干預情況。結果:觀察組不合理處方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藥學服務過程中引入中藥處方分析法,可有效避免不合理處方的出現,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運用。
關鍵詞:中藥;藥學服務;中藥處方分析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現代社會中,我國藥學服務持續發展,中藥方藥物服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不僅要科學合理地調配藥品,還包含了輔助治療、處方點評等內容,特別是處方分析,其尤為關鍵,可有效預防用藥差錯的出現,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基于此,本研究在中藥藥學服務中引入中藥處方分析,現將研究內容及效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樣本共60例,均來自醫院中藥處方治療的病例庫。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患者人數比為19:11,最大77歲,最小5個月,年齡中位數(44.64±2.28)歲;觀察組男女患者人數比為15:15,最大75歲,最小4個月,年齡中位數(43.21±2.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存在同質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用藥指導,根據中藥處方規定對藥物劑量及品種進行合理調整,及時發現書寫不清的情況,并同臨床醫生進行溝通,確認無誤后進行調配。同時,囑咐患者服藥后出現不良反應,應停止服用,就醫治療。觀察組則接受中藥處方分析法,具體為:①接收到中藥處方后,藥師應重點分析處方,細致判斷其是否同臨床診斷相一致。若處方同證候相對應,藥劑師可進行適當地調整;若不相符,應迅速同醫生溝通,并提出建議。當醫生確認無誤后,再進行調整。對于組方而言,應嚴格按照配伍理論,要求君臣相長、相輔相成,如此才可保證處方的合理性[1]。若方劑配伍不當,如大黃和碘胺類藥物,藥物在人體中代謝較慢,不利于人體健康。對此,處方分析時,藥師應對伍禁忌和懷孕禁忌進行細致分析,掌握患者病情,了解醫生用藥意向,發現不符的情況下及時同醫生溝通,要求醫生進行確認或變更,保障藥效,強化治療效果;②中醫方劑分析在科學湯劑中的應用。中藥煎制時,應選取恰當的器皿,并明確操作規范及禁忌。在中藥方劑分析時,藥師應基于方劑具體成分,耐心地向患者講解正確的用具及煎煮方法等。一般而言,煮沸設備最好選擇有蓋的搪瓷杯、砂鍋。處理目的不同,煮沸使用也有所差異。例如,對于皮膚病、外感咳嗽等疾病治療時,應對煮沸時間進行控制,不宜過長[2]。煎煮結束后,趁熱過濾藥渣,以此來維持中藥的有效成分;③中藥方劑分析在用藥時間和用藥方法上的應用。在中藥處方分析過程中,藥師要耐心地告知患者正確服藥時間及方法,有效保障藥效。上焦時,服藥時間最好選擇在餐后;下焦時,服藥時間最好選擇在飯前。中藥一般需煎熬兩三次,每次溫的、涼的為熱證,熱的為寒證。④中藥處方是否有癥狀性。中藥處方分析時,藥師應積極同醫生溝通,保證中藥處方同診斷相符合,基于患者實際病情用藥。若服藥后患者病情并未改變,應同醫生探討用藥的合理性,對處方進行適當修改,以此來保證藥物的有效性;⑤明確兼容禁忌。對于中藥方劑分析而言,配伍合理性是重點。中藥配伍應重視君臣配伍、助手與使者配伍、中藥配伍配伍。若配伍不當,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較高。同時,用藥時應考慮到患者的個體差異,注重辨證施治,如此才可確保藥物發揮最大功效;⑥正確掌握劑量。對于中藥療效而言,劑量也是關鍵性影響因素。同一種中藥其劑量不同,那么療效也有所差異。如少用黃連能夠健胃,多用便會傷胃;柴胡煎劑用量控制在12~15 g,退熱、清膽、止瘧功效明顯;6~12 g具有疏肝、解郁、調經的功效;3~6 g具有升陽、解郁的功效[3]。不同病程、不同病理分期及年齡的患者,其用藥劑量有所差異,必須對毒性藥物用量進行慎重控制,尤其是老人、兒童、孕婦等群體。調劑時,藥師應對用藥劑量進行核對,若存在問題應及時同醫生溝通,以此來保障安全用藥。
1.3觀察指標
如實統計兩組藥物劑量錯誤、藥物重復使用、配置不當、診斷結果與劑量等不合理用藥的情況,計算出發生率。同時,如實記錄不良反應。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的統計分析以SPSS21.0數據統計軟件展開,不合理用藥情況、不良反應的表示單位應用的是%,代表檢驗值的單位為X2,P<0.05代表比較對象的最終結果具有顯著差異。
2結果
2.1兩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比較
據統計,觀察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據統計,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討論
對于中醫治療而言,中藥處方是關鍵性依據,也是辯證施藥的主要表現[]。在中藥藥學服務中引入中藥處方分析,其具有如下幾點優勢:(1)可基于經典處方,制定針對性有效的加減治療計劃;(2)第一時間發現處方中適應癥及用藥功效,確保準確配置;(3)能夠對中藥處方中用藥劑量、方法、配伍禁忌等方面進行細致檢查,及時發現失誤的情況,提高藥學服務質量;(4)可規范化檢查處方書寫情況,避免產重復用藥的現象出現;(5)針對一些附有脈案的中藥處方,引入處方分析法能夠對處方中的立法、主癥及診斷進行明確,藥師可基于患者病情調配方劑,真正實現辨證治療。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不合理處方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證實了中藥處方分析的必要性,值得臨床廣泛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鮑永娟.中藥處方點評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A2):136-137.
[2]羅綺思.探討中藥處方分析運用在中藥藥學服務中的效果[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9,31(05):992-994.
[3]陳吉芳.基層醫院中藥處方分析及中藥藥學服務水平探討[J].中國民間療法,2018,26(13):89-91.
[4]高鵬,李志甫.中藥處方分析在中藥藥學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7):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