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


摘要: 目的: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分別采用內固定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比其療效差異。方法:將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108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按術式不同分為內固定組、人工髖關節置換組,各54例,對比兩組術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術后1d,兩組VAS評分相當(P>0.05);術后1周,兩組VAS評分相比,人工髖關節置換組更低(P<0.05)。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相比(83.33% VS 96.30%),人工髖關節置換組更高(P<0.05)。結論: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可更好地緩解其術后疼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內固定術。
關鍵詞: 髖部骨折;內固定手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疼痛程度;髖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1--01
作為骨科常見骨折類型,髖部骨折多發于老年群體,且近年來其發生率持續上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較大[1]。目前,對于髖部骨折的臨床療法主要有手術、非手術之分,非手術療法雖可防止對機體產生二次創傷,但患者要長期臥床,一方面可能導致骨折愈合不理想,另一方面還有引發壓瘡等并發癥的風險,不利于其身體恢復[2]。內固定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臨床治療髖部骨折的常用術式,有助于促進患者骨折恢復,盡快回歸正常生活。本研究選取108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展開對照研究,對比內固定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差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108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按術式不同分為內固定組、人工髖關節置換組,各54例。所有患者年齡均不低于60歲,經相關影像學檢查后得以證實為髖部骨折,且有手術適應證,知情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合并意識、語言溝通或是凝血機制障礙者。同時,本研究在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上得以審核通過。內固定組男32例,女22例;年齡61-79歲,平均(67.35±4.30)歲;骨折部位:股骨頸30例,股骨粗隆間24例。人工髖關節置換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60-82歲,平均(67.91±5.66)歲;骨折部位:股骨頸31例,股骨粗隆間23例。兩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內固定組患者接受內固定術治療,措施如下: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麻醉后,患肢放于牽引架上,將患肢髖關節進行外展、外旋牽引,接著進行內收內旋給予閉合復位,借助C臂機查看復位情況,在復位滿意后牽引架維持牽引復位。在大轉子上方位置做一個約5cm的縱向切口后,再于其大轉子開口(開口正位位于大轉子定點,側位位于大轉子前1/3)位置放入一根導絲直至髓腔內并置入主釘,置入深度為股骨干中下方1/3左右處,使用導向器引導將螺旋刀片置入股骨頭,借助C臂機觀察置入位置,在保證滿意后進行鎖定,借助瞄準器置入遠端螺釘并鎖定,在無活動性出血的情況下反復地沖洗切口、引流及逐層縫合。人工髖關節置換組患者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措施如下: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并麻醉后,在其患肢髖關節后外側做一個約10cm的弧形切口,然后分離相關肌群、切開髖關節囊,充分保留與骨折塊相連的筋膜,復位大小轉子后借助鋼絲給予固定,接著于小轉子上方約1cm處進行截骨以取得股骨頭,然后處理好髖臼,安置臼杯進行擴髓,再置入股骨柄、股骨頭假體,將髖關節做好復位并測試其松緊度,了解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滿意后反復地沖洗切口、引流及逐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 (1)術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評分:在術后1d、1周時,應用VAS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疼痛情況,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2)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在術后6個月時,采用Harris評分量表[4]對兩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70分為差,70-79分為可,80-89分為良,≥90分為優,計算對比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24.0軟件對本研究資料給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術后VAS評分 術后1d,兩組VAS評分相當(P>0.05);術后1周,兩組VAS評分相比,人工髖關節置換組較低(P<0.05)。見表1。
2.2 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相比(83.33% VS 96.30%),人工髖關節置換組較高(P<0.05)。見表2。
3 討論
因老年患者各項身體機能均有所衰退,且常伴骨質疏松等癥狀,所以其股骨頸、股骨粗隆間等部位易發生骨折。而股骨頸骨折容易造成股骨頭部位發生缺血性壞死,進而導致患肢出現血運功能障礙,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給予治療,將會導致骨折難以愈合,最終引發股骨頭壞死等嚴重性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對于髖部骨折,保守療法是既往臨床的常用措施,但由于長期臥床容易引發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且不利于早期訓練,因此如果條件允許,需盡早給予手術治療,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其髖關節功能。現階段,臨床對髖部骨折患者常采用內固定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且均有顯著療效,前者不僅操作簡單,而且還有微創的優點,臨床治療時常通過旋入股骨近端髓內釘來強化抗旋轉的作用;同時,此術式還可讓股骨頭受垂直剪力、軸向壓力的雙層作用獲得理想的固定效果,有助于促進患者骨折愈合,但其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老年患者有著較為特殊的股骨頸血管解剖結構,采用此術式進行治療有內固定松動的風險,容易致使患者出現骨折愈合時間長或是愈合畸形等情況[5]。而后者更適用于老年髖部骨折的治療,一方面可避免患者術后出現劇烈疼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防止骨折愈合時間長或是愈合畸形的出現,對其髖關節功能恢復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結果中,術后1周,兩組VAS評分相比,人工髖關節置換組更低;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相比(83.33% VS 96.30%),人工髖關節置換組較高,表明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可更好地緩解其術后疼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內固定術。
參考文獻:
[1]蘇昶.內固定手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9,27(2):3.
[2]馬也.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應用于老年髖部骨折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1.
[3]陸友新,孔繁軍,焦飛虎.內固定手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療效對比[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9,19(10):2.
[4]王柏松,趙延偉.階段性康復鍛煉對老年髖部骨折手術患者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校醫,2021,35(3):3.
[5]柯森淼,賀友生,張子宏.內固定手術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健康前沿,2017,26(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