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飛
摘要:歷史是現行高中課程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尤其是新高考后,歷史學科的地位尤顯重要。常言道:以史為鑒。從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更準確的看清社會的發展,看清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立住自己的腳跟,做好自己的工作。筆者嘗試從歷史發展規律,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視角來予以分析,希望有益“教”與“學”。
關鍵詞:生產力,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商品經濟,工業化,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高中歷史教材,內容涵蓋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的發展歷史,跨度大,內容多,語言精凝練,概念多。用這樣的教材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那么,該如何抓住并把握好高中歷史統編教材內容?
一、把握歷史發展規律
1.社會經濟的發展:以社會生產力發展為基礎。
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社會主要經濟形態也不斷發生變化。按照恩格斯的觀點,從本原看,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產生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生產力就是人實際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它的構成基本要素是:①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②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對象;③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④科學技術也屬于生產力。科學技術能夠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它是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勞動者掌握的生產經驗和技能知識水平越高(主要體現在社會教育水平),勞動者生產自主權(人身自由)越高,生產力越發達;勞動工具越先進,生產力水平越高;科學與技術越發達,生產力發展越快。
2. 社會經濟形態由自然經濟為主逐漸發展為商品經濟為主。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形態也由自然經濟發展為商品經濟 。
自然經濟,它指生產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的經濟形式。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該經濟形態占統治地位的持續時間涵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及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就是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生產力落后的農村也存在自然經濟。自然經濟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帶有閉塞性和遲滯性。在社會生產力較低的社會,自然經濟長期占據主要地位。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進取性。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近代社會區別于古代社會的最重要標志。商品經濟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都有這種經濟形態的存在。只不過歷史進入近代社會,商品經濟才成為社會主要經濟形態。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經濟的高級階段。
3.近現代工業化道路:先輕工業,然后重工業。
從西方正常的經濟發展規律來看,先發展輕工業,再發展重工業。輕工業發展以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為例,可以從市場,資本,技術,勞動力四要素予以分析。第一,輕工業生產的產品是大眾迫切需要的生活資料。在社會經濟不發達的前提下,人們的生活用品是最迫切的,紡織產品,面粉等等。由于輕工業相對重工業規模較小,投資不多,見效快,許多資本家樂于投資輕工業。第三,輕工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水平不是很高。而重工業是國家立國之本,是其他工業成分發展的基礎。輕工業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就是重工業提供。重工業還是國防的重要成分,尤其是近現代國防裝備發展,必須由重工業提供。重工業具備的特征:第一,主要生產的是生產資料,為社會生產服務的;第二,投資多,規模大;第三,技術要求高;第四,勞動力素質要求高。只有在輕工業發展基礎上,社會才能提供更雄厚的資本,積累更豐富的技術(科學研究提供),通過加大培訓和教育的發展來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
二、用比較方法:從世界看中國
中國歷史是世界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有著輝煌燦爛,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不管是政治制度經濟發展,亦或是文化思想,影響了世界以及世界的未來。
1.從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看中國歷史的發展
世界潮流浩浩湯湯,以一定的規律向前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十四十五世紀,西方地中海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與此同時,在中國江南地區工場手工業發展迅速,紡織冶金采礦等領域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然而,由于兩者所處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經濟環境的不同,它們的發展呈現不一樣的結果。隨著新航路開辟,通過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并不斷拓展,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建立了由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廣大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成為工業強國的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成為資本輸出的主要目的地。而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并沒有隨鄭和下西洋的遠洋航行得到發展,反而不斷萎縮。原因在于環境制約。兩千多年的專制統治,封建制度逐步完善,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成為基本國策,在統治者眼中不容改變,導致明清科學發展的滯后。為此,近代的中國付出了沉重代價。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推動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發展。中國在經歷同西方發達國家對峙之后,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逐漸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2.比較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看世界以及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
市場經濟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生產資料基本私有制。在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市場經濟在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確立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原則:自由主義,即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不可否認,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充滿競爭與活力,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可缺點亦明顯,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導致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發生,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與破壞。計劃經濟是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國家可以按照統一計劃調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較短時間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前蘇聯迅速實現工業化就是有力說明。缺點就是經濟僵化缺乏活力,壓制經濟主體積極性,從長遠看制約經濟發展。超級大國蘇聯解體重要原因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