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琪

我要講述的故事,從美國一家著名研究型大學的醫學院開始。這所醫學院與美國其他大學的醫學院一樣,招收的都是成績頂尖的學生。醫生在美國社會中堪稱勤奮、博學、社會責任感的代名詞,他們充滿奮斗精神,是典型的終身學習者。
在美國,進入醫學院的競爭相當激烈,而在醫學院學習和實習的壓力,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北京協和醫院的一名醫學生,曾到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外科作為交換生實習。這里的學生基本上每天凌晨3點30分起床,吃過早飯之后3點45分出門,4點之前就到達醫院,開始查房前的準備,4點30分早查房之前準備好全病房病人的信息,接受著每周100個小時高強度的嚴酷訓練。
這名醫學生,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住在波士頓,由于沒能找到搭順風車的同學,只能乘坐凌晨4點的第一班公交車,等他到達哈佛醫學院的時候,醫院的住院醫師都快寫完病歷了。波士頓凌晨4點的這一班車上大多是穿著淺藍色工作服的醫生,因此這一班車被波士頓人稱為“醫生專車”。
可是面對如此優秀勤奮的學生,美國某所醫學院的院長和幾位同事卻開始擔心,會不會是他們的醫學教育出了問題:學生初入醫學院的時候,大多懷有憐憫之心,但是在接受過專業的課程和實習訓練后,這種憐憫心卻在不斷消退。“等到他們畢業時,他們很容易把病人視為物品,可以修就修理,修不好就扔掉。”
院長和他的同事們開始反思:到底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他們開始擔心急功近利的學術文化,令醫學生的學習動機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在競爭中擊敗對手。
這種競爭心態,使醫學院里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當有教授偶爾把學術期刊放在圖書館不能外借的書架,并且要求學生閱讀里邊的論文時,到了第四名或第五名學生時,出現了偷偷用剪刀把文章裁下來據為己有的事情。這讓教育者們感到特別痛心:如果大家共享論文,這些信息可能有朝一日會幫助某位醫生治好一位病人。可是,有些學生的憐憫之心已經消失了。如果教育并沒有讓他們學到如何通過自我鼓勵去學習,而是一心要在你死我活的競爭中獲勝,那我們是在培養具有醫德的醫生嗎?
院長和其他具有反思精神的老師認為,這種情況與傳統教育的局限性緊密相關。院長說,傳統醫學教育的情景是:“頭兩年,學生坐在座位上,教授則坐在講臺上,手執教鞭,對著一具骷髏指點。學生的任務就是記住所有信息,在測試中把它們默寫出來,并且能在實驗室內運用。從第三年開始,學生跟第一個病人見面。我們奇怪為什么他們會像對待一具掛著的骷髏那樣對待病人。因為這種單向灌輸式的學習,根本沒為學生提供任何自己主動去發現知識的經驗。”
學生經過層層的激烈競爭才能進入醫學院,又拼命奮斗以保住自己在這個行業的地位,他們的經歷給予他們的意識是:只有打敗其他人,自己才能成功。可是如果未來的醫生,只盯著同行,只把奮斗的動力理解為在競爭中獲勝,那么醫生的職業道德又何在呢?醫生如果對病人沒有同情心和憐憫心,那么他們如何在給病人提供技術上的治療的同時,又提供人性深層的撫慰呢?
意識到問題的院長和同事們一起,提議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案。這個新方案的主要特征是,讓學生從他們進醫學院的第一天開始,就聚集在一個病人周圍,圍成一個小圈,為其診病并開處方。
每個圓圈中都有一位導師和一名負責教學的醫生。但是,導師既不告訴學生診斷結果,也不告訴學生如何開處方。導師的任務是,引導大家合作探討醫學生應該看到的偉大事物——病人和疾病之間的關系。這才是學生注意的核心問題,而不是學生個體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
在這項新計劃執行6年之后,不僅沒有人再把論文從期刊上偷偷剪下來,醫學院還不斷收到表揚學生如何幫助病人的感謝信,并且,學生考試的成績不僅沒有下降,還持續而緩慢地上升了。哪怕是剛剛進入醫學院的學生,他們并沒有多少醫學知識,但是當他們圍著一個病人時,他們也會聯系自己生病的感受和看病的經驗,為病人出謀劃策。這種將冷冰冰的醫學知識與個人經歷、情感相連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醫生的職責,絕不僅僅是為了戰勝其他醫生。醫生眼里應該看到病人,看到病人的疾病,看到他們的痛苦、脆弱與期待。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帕克·帕爾默所說,這時候大家建立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這種對學習共同體的認知,背后也有自然科學理論的支撐。早期的生物學家認為,生活是個體之間從不間斷的戰斗,是你死我活的斗獸場。丁尼生的名言代表了早期生物學家的觀點:“動物的牙和爪都染滿了鮮血。”而崇尚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學者,把人際關系看成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但在今天,我們對生物學事實的形象已經被轉化了。生態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張聚焦在合作共舞多于恐怖戰斗的照片,這是一張包羅萬象的生物網的照片。競爭和死亡從來沒有從自然世界中消失,但是死亡現在被視為共同體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個人生命失敗的結果。
同樣,我們對人類社會的理解,不應該停留在物競天擇的階段,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體中,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共同體中獲得自己成長的機會。一個人的成功,并不是建立在其他人被打敗的基礎之上。作為今天的家長,如果你還在為未來社會的競爭而恐懼,還在為自己的孩子比鄰桌多考幾分而奮斗,那就說明你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認知了。
(吳依諾摘自微信公眾號“橡果成長紀”,勾 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