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 王惠子 孫慶娟 楊楊 周曼莉
帕金森(PD)屬于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患者表現為肌強直、步行障礙、步姿異常、運動遲緩及平衡功能下降,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時也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1]。研究指出[2],對PD患者加強肌肉訓練能增強患者小腿肌群力量,改善患者下肢肌群強直性。宋正新等[3]研究顯示,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有氧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PD患者下肢肌力,但兩者對于改善PD患者步態及平衡能力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板凳操具有取材方便、安全性高、簡單易學等特點,通過指導患者行板凳操訓練可以訓練患者身體平衡感和思維反應,對活絡關節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行走能力,防止意外摔傷[4]。既往板凳操主要用于患者群日常健身方面,而關于板凳操用于PD患者中步態及平衡感改善方面則缺乏相關研究。本研究探討板凳操運動干預對PD患者步態、平衡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旨在提高PD患者生活質量。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住院帕金森運動障礙患者106例。納入條件:入組患者符合《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最新版(2016版)》[5]中PD的診斷標準;患者經簡易精神狀態檢驗量表(MMSE)評定無認知功能障礙,能配合完成相關康復訓練;生命體征平穩;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曉,并愿意配合。排除條件:合并認知功能障礙、溝通障礙或精神異常;各種原因導致的繼發性PD患者;合并腦卒中等可能引起步態異常的疾病;合并下肢腫瘤、下肢骨折、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軟組損傷等影響功能鍛煉的疾病;入組前接受過系統化PD康復訓練;生命體征不平穩,不能接受康復訓練。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3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7例;年齡58~78歲,平均63.24±4.53歲;病程1~8年,平均5.25±0.74年;MMSE評分26~31分,平均29.22±3.78分;學歷: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中專20例,大專及以上8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9例;年齡56~78歲,平均63.14±4.58歲;病程1~8年,平均5.35±0.82年;MMSE評分26~32分,平均29.72±3.28分;學歷:初中及以下26例,高中/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學歷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行核心肌力強化訓練,30 min/次,2次/日,對完成動作困難的患者需強化訓練,每周訓練5~6次,3個月為1個療程,具體訓練方法如下:①臀肌訓練。由康復師指導患者雙手手掌托著臀部行向上抬起下肢伸膝訓練。②腰背肌訓練。包括飛燕訓練、五點支撐訓練。③腹肌訓練。患者行直退抬高、仰臥位屈膝抱胸訓練。④軀干訓練。訓練者指導患者行前屈、側屈、旋轉、后伸等訓練。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板凳操運動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單人板凳操:患者坐在板凳中,背部挺直,共分為10節。第一節:壓腿運動(雙手叉腰+向前壓腿);第二節:側彎運動(身體側彎+單臂上舉);第三節:擁抱運動(向前邁步+雙臂上舉);第四節:伸展運動(向側邊邁步+雙臂側伸);第五節:高抬腿運動(高抬腿+單臂上舉拍對側膝蓋);第六節:前推運動(前邁步+雙手推收);第七節:旋轉運動(雙腳分開+上身環形擺動);第八節:擺臂運動(單腿交替向前邁步+雙臂大幅度擺動);第九節:踢腿運動(雙手叉腰+前踢腿);第十節:起坐運動(抱臂站起)。工具為帶靠背板凳,每節八個八拍,完成動作約15 min,每天1次,每次15 min。
(2)多人傳球:皮球充氣約三分之二。患者將板凳圍成一個圈,坐在板凳上準備傳球訓練,但不可以將球傳給相近的同伴。因為傳球目標具有不確定性,有利于訓練患者思維能力、動作靈敏度。因氣球內未充滿氣,所以無需擔心患者身體受到損傷。板凳操開始訓練期間由康復師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共3次。第1次,向患者介紹PD發病機制及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第2次,向患者介紹日常訓練的重要作用,增強訓練信心。第3次,引導患者改善步態和平衡能力的保健方法,講座時間約30 min,于第1周、第2周、第3周進行。主動與患者溝通,確保其理解講座內容,或者設計游戲搶答活動,如:準備一個長方形桌子,一端設置白線,一端推出棋子,回答正確者得到1次推棋子的機會,累計長度最靠近白線且不超過白線獲勝。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調動患者參與積極性,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1)步態:采用高靜等編制的平衡與步態量表(POMA)[6]進行評價,量表包括平衡測試和步態測試兩部分,平衡測試共9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2分評分法,總評分0~18分;步態測試共7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2分評分法,總評分0~14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感及步態越好,總量表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92,平衡分量表為0.875,步態分量表為0.728,提示量表信效度理想。
(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7]評定量表進行評價,量表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10分,總評分10~100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3)生活質量:采用帕金森生活質量評定量表(PDQ-39)[8]對患者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軀體不適、社交能力、運動能力、認知能力、病恥感、社會支持、精神/情感障礙、生活自理能力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0~100分,生活質量總評分為各維度平均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差。
兩組患者臨床數據均由2名經統一培訓的責任護士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問卷調查前由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本次調查的目的及意義,并向患者發放POMA量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及PDQ-39量表,患者填寫完相關量表后,由責任護士現場回收并對問卷進行初步篩選,本次共發出問卷110份,有效回收106份,有效回收率為96.36%。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步態測試評分、平衡測試評分、ADL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步態測試評分、平衡測試評分、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步態、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步態軀體不適、社交能力、運動能力、認知能力、病恥感、社會支持、精神/情感障礙、生活自理能力及PDQ-39總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軀體不適、社交能力、運動能力、認知能力、病恥感、社會支持、精神/情感障礙、生活自理能力及PDQ-39總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良好的平衡能力及步姿是步行的前提,而中晚期PD患者臨床表現步態異常、平衡能力差,因此患者步行時常跌倒[9]。采取有效的方法積極改善PD患者步行姿態可提高患者步行穩定性,改善患者運動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0]。馬妮等[11]研究指出,PD患者步行不穩定及步態異常與患者髖關節肌肉群支撐功能下降有關,通過強化核心肌肉群訓練將有助于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及步態,從而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
板凳操注重身體協調性訓練及肌力鍛煉,通過提高患者腰背部及上下肢肌肉力量,從而提升身體穩定性,有效預防患者跌倒[12]。PD患者以板凳為工具進行關節活動度鍛煉,不僅能提高關節靈活度,而且通過板凳屈膝、抬腿、側身等動作訓練,可鍛煉患者雙腿及軀體協調性與靈活性,從而提高身體穩定性[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步態測試評分、平衡測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板凳操在改善PD患者步態及平衡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板凳操鍛煉時可通過擴大軀體支撐面,降低軀體中心功能,從而提高患者平衡能力[14]。另外板凳操鍛煉中通過協調上下肢、抬腿屈膝、側身及圍繞板凳搶球等一系列動作,提高了患者下肢肌力及關節活動度,其中抬腿膝動作能提高下肢肌力,從而提高患者步行時平衡感[15]。步態是由人體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足趾關節等多個關節共同協調而完成的活動,而板凳操圍繞板凳進行傳球的訓練中需要患者維持身體平衡感,同時高度集中注意力,這個環節的訓練強化了患者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支配能力,從而改善患者步態性能[16]。
本研究PD患者經過3個月板凳操訓練后,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DQ-39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板凳操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板凳操的訓練效果也受患者鍛煉依從性影響,為了提高患者鍛煉依從性,本研究在訓練期間對患者強化健康指導,提高患者健康意識,從而提高患者參與鍛煉的積極性[17]。另外,為了讓患者更好地掌握板凳操內容,本研究還設計游戲搶答活動,以提高患者學習板凳操的積極性,確保患者能按要求參加鍛煉,從而確保鍛煉效果。較傳統八段錦和太極拳,板凳操操作過程及要求更簡單,患者更容易掌握,且訓練場所不受限制,且板凳操可以單人訓練,也可以多人以游戲的方式開展,內容豐富,可增強訓練趣味性,提高患者訓練積極性[18]。
綜上所述,板凳操運動干預能有效改善帕金森運動障礙患者步態及平衡能力,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在進行板凳操鍛煉時為了防止患者意外跌倒需要有家屬在旁陪同,對于合并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在進行板凳操鍛煉前應向專科醫師咨詢后方能進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