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霞 盧海梅
經皮腎鏡取石術(PCNL)是目前臨床治療泌尿系結石的主要手段,可有效清除結石,緩解疼痛等癥狀[1]。但PCNL術后患者極易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影響治療效果,增加病死率[2]。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我國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發生率高達23%[3]。及早預防、發現、治療尿源性膿毒血癥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預警評分護理以建立預警評分護理程序作為護理基礎,通過評估患者生理指標,及早發現潛在的危險性,及早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發生。基于此,本研究探討預警評分護理對預防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醫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住院治療的PCNL手術患者96例,納入條件:均滿足PCNL手術、麻醉指征;年齡20~75歲;病歷資料完整、齊全;意識清醒、對答切題;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此研究。排除條件:合并免疫、血液系統疾病者;處于妊娠、哺乳期女性;合并惡性腫瘤;入組前6個月存在手術史、創傷史;合并肺結核等疾病;合并艾滋病、梅毒等疾病;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中途退出此項研究。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7例;年齡42~68歲,平均55.62±3.04歲;ASA分級:I級22例,II級2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17例,大專及以上13例;體質量42~92 kg,平均67.62±5.04 kg;結石類型:上尿路結石12例,腎結石20例,輸尿管上結石16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44~67歲,平均55.57±3.01歲;ASA分級:I級24例,II級2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4例;體質量45~91 kg,平均67.57±5.09 kg;結石類型:上尿路結石14例,腎結石19例,輸尿管上結石1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ASA分級、文化程度、結石類型、體質量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采納常規護理,護士指導、協助患者完善入院檢查,術后24 h進行持續心電監護,加強對切口觀察,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換藥,指導患者合理、科學飲食,加強病房巡視,如果發現任何異常,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并配合主治醫師予以對癥處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納預警評分護理,具體方法如下:
(1)建立預警評分護理程序: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每小時尿量、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等,以便及早發現尿源性膿毒血癥等異常,及早予以對癥處理。
(2)加強生命體征監測:護士為術后患者提供床邊心電監護,詳細記錄每小時尿量、脈搏、血壓、呼吸、心率以及體溫等,一旦發現尿量減少、血壓降低、心率加快、體溫升高,應高度警惕尿源性膿毒血癥的發生,及時告知主治醫師展開針對性治療。
(3)緊急情況處理:根據臨床經驗,一旦發現患者每小時尿量在35 ml以下,IL-6在310 pg/ml以上,PCT在10.0 ng/ml以上,應即刻進入預警評分程序并報告醫師,遵醫囑予以抗生素、血管活性藥物治療,雙管道補液,體液復蘇,密切監測尿量以及中心靜脈壓,繼續對IL-6、PCT展開動態監測。
(4)心理護理:護士及時、主動與患者取得溝通、聯系,根據患者性格特點、文化程度、心理特征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多向患者介紹既往成功治愈且未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的PCNL案例,予以患者足夠的支持、鼓勵、安慰,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
(5)管道護理:術后妥善固定雙J管、腎造瘺管、導尿管,詳細記錄引流液的性質,協助患者翻身時應注意保護導管,避免打折、受壓、扭曲,擠壓引流管時遵循由近及遠的原則,保持引流管通暢。
(6)出血護理:出血是PCNL患者術后極為常見的并發癥,護士應詳細觀察、記錄引流液的性質,一旦發現1 h內引流出100 ml以上的鮮紅色血液,應高度警惕大血管損傷出血,告知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將造瘺管夾閉2~4 h,提高腎盂中的壓力,促進血液凝聚,達到壓迫止血的作用。
(1)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SAS包括20個條目,滿分100分。輕度焦慮為50~59分,中度焦慮為60~69分,重度焦慮為70分以上[4]。量表Cronbach’s α系數是0.827,信效度良好。
(2)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SDS包括20個條目,滿分100分。輕度抑郁為53~62分,中度抑郁為63~72分,重度抑郁為73分以上[5]。量表Cronbach’s α系數是0.831,信效度良好。
(3)腎功能指標:包括尿量、血肌酐。
(4)尿源性膿毒血癥發生率。
(5)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SAS、SDS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干預后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 SAS、SDS評分的比較(分)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尿量、血肌酐水平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干預后尿量高于對照組、血肌酐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尿源性膿毒血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尿源性膿毒血癥發生率、住院時間比較
近年來,在我國人們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生活環境不斷變化下,泌尿系結石、腎結石等疾病的發生率明顯增高[6]。PCNL手術是臨床治療泌尿系結石的主要手段,但PCNL術后易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此類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會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尿源性膿毒血癥起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搶救早晚與成功率有直接關聯[7]。通過臨床護理工作及早發現尿源性膿毒血癥,及早進行對癥處理,對于保證PCNL手術效果、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工作中采用的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系統性、科學性,忽略了患者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健康狀況,且護士對風險事件的預見、處理能力均較差,整體護理效果不盡人意。預警評分護理則基于已經明確的某種疾病的風險因素,加強對風險因素監測和預警,以及時消除風險因素,降低疾病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據報道,預警評分護理已經在多個領域取得良好效果[8-10]。PCNL手術后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的影響因素包括血清IL-6水平、PCT水平及尿量減少等[11],因此,本研究在開展預警評分護理過程中,加強對患者IL-6水平、PCT水平及尿量的監測,一旦發生相關指標異常的情況,則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警評分護理后,患者的多項指標得到顯著改善。本研究發現,預警評分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這與護理實施過程中,護士能夠及時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有關,對患者的支持和鼓勵能夠提升患者對治療效果產生堅強的信心。本研究發現,預警評分護理可顯著增加患者尿量、降低患者血肌酐水平,這是由于在預警評分護理實施過程中,將患者尿量及IL-6和PCT水平納入了監測指標中,一旦發生指標異常,即刻進入預警程序并報告醫師,對相應指標采取針對性措施,IL-6及PCT等指標的下降促進了血肌酐水平的降低。重要的是,本研究發現,對患者實施預警評分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尿源性膿毒血癥發生率顯著降低,相應的住院時間顯著縮短。表明PCNL術后采納預警評分護理,對尿源性膿毒血癥預防效果顯著。預警評分護理進一步規范了臨床護理工作,讓每一項護理操作均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不再是被動、單純的執行醫囑,讓患者感受到護士的專業性、責任心,對于構建良好、和諧的護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PCNL術后患者采納預警評分護理,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改善腎功能指標,有效降低尿源性膿毒血癥發生率,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機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