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肺癌在我國惡性腫瘤中發病率位居首位,且病死率極高,嚴重危害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1]。該腫瘤發病主要與長期吸煙、環境污染、化學氣體刺激等因素相關,臨床癥狀以胸悶、胸痛、咳嗽、咯血為主,病程較長,可隨著病情發展對患者機體其他器官和系統造成不良影響[2]。肺癌早期治療以手術為主,通過手術切除病灶抑制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延長生命期,但是肺癌患者術后常會出現肺功能、呼吸肌功能減弱和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情況,若不采取措施預防或及時處理,會引起患者肺炎、肺不張、低氧血癥等并發癥,從而進一步對患者肺功能造成損害,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降低患者生活質量[3]。反饋式呼吸刺激是借助電刺激改善肺功能的訓練方式,主動循環呼吸訓練是一種可增強患者氣道清除分泌物功能的訓練方式[4]。本研究將這兩種訓練方式聯合應用到肺癌患者術后干預中,效果良好。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醫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肺癌診斷標準;滿足肺癌手術治療條件;術前意識清醒、可正常溝通;無外科手術病史;無凝血功能障礙。排除條件:病情分期為Ⅲ~Ⅳ級;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合并全身性炎癥反應疾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8例;年齡46~64歲,平均54.64±4.97歲;病情分期:Ⅰ期16例,Ⅱ期24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9例;年齡46~65歲,平均54.71±5.01歲;病情分期:Ⅰ期15例,Ⅱ期25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1 對照組 術后實施常規護理,給予體征監測、健康教育、用藥護理、生活護理及康復訓練指導進行干預。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反饋式呼吸刺激聯合主動循環呼吸訓練,具體訓練方式如下:
(1)反饋式呼吸刺激:干預前讓患者保持平靜的狀態休息10 min,待患者放松平和后調整體位為舒適臥位,然后連接呼吸訓練器的電極,在患者胸鎖乳突肌外側與鎖骨往上2~3 cm的交叉部位安置A通道電極片,在患者肚臍的腹直肌位置安置B通道電極片,訓練頻率為4 kHz,調制波頻率為50 Hz,開啟電源后對患者的腹肌、腹直肌、膈神經進行刺激。同時將壓力感受器與電腦連接好后觀察患者腹部舒張和收縮的周期,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讓其在呼氣的時候放松腹部和頸胸部,控制呼氣和吸氣的比例為1:1.5,每次訓練10~15 min,每天訓練2~3次。
(2)主動循環呼吸訓練:先指導患者體位調整為端坐臥位,然后做深呼吸,第3次深呼吸時候用力吸氣到無法呼吸,保持3 s后讓雙唇以吹口哨的樣子呼氣,呼吸比例為1:2,重復4~6次后進行胸部擴張訓練;讓患者吸氣到無法呼吸狀態后輕拍患者的背部讓其進行被動呼氣,連續3~5次后完成一組訓練;最后進行用力呼氣訓練,當患者感受到小氣道內的分泌物進入中央大氣道之后進行深吸氣,當無法吸氣后張口連續哈氣2~3次,重復3~5次后進行呼吸控制訓練。訓練頻率:每次20~25 min,每天1~3組。
(1)肺功能:應用肺功能檢測儀對其深吸氣量(IC)、肺活量(VC)、肺總量(TLC)和用力肺活量(FVC)進行評估。
(2)肺部并發癥:統計患者術后住院期間肺部并發癥發生類型和例數,計算各類型發生率和總發生率。
(3)生活質量:應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進行評估,量表包含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等8大內容,量表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優。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肺功能指標均有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觀察組術后肺部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情況
干預前,兩組生活和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肺癌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我國首位,是一種對人們生命健康危害極大的疾病[5]。該疾病早期以手術治療為主,通過肺葉切除術、肺段切除術、胸腔鏡肺癌根治術等術式進行治療,可有效的抑制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改善患者預后,提升生活質量。但是外科手術治療往往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如術后疼痛、出血、感染等,而肺癌患者手術部位是在肺部,術中操作會對其肺部結構及血管分布造成一定的影響。肺癌患者術后常常會因為肺部生理結構的變化導致肺活量降低、呼吸方式的轉變等等,肺功能降低,且氣道也會受到一定的損傷,從而使得患者氣道的分泌物增多和潴留,誘發各種肺部并發癥,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嚴重影響[6]。
臨床相關研究顯示,肺癌患者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在2%~20%,術后死于肺部并發癥的占比20%~67%,由此可見肺癌患者術后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肺部并發癥十分關鍵,也是改善患者術后肺功能的關鍵[7]。在本次研究中,通過觀察肺癌患者術后實施反饋式呼吸刺激聯合主動循環呼吸訓練對其肺功能和肺部并發癥的影響發現,與未應用兩種療法的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肺部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
反饋式呼吸刺激是一種呼吸反饋、電刺激神經肌肉和腹式呼吸等技術聯合運用的呼吸訓練方式,目前廣泛應用于胸部外科手術術后康復訓練和慢肺阻疾病肺功能鍛煉中,可幫助患者建立起有效的呼吸方式,增強患者的呼吸肌功能,通過量化患者的呼吸訓練促進其康復進程,改善患者肺功能[8-9]。反饋式呼吸刺激過程中患者全程采用腹式呼吸,該呼吸方式主要是借助患者的腹肌和膈肌收縮進行,聯合聲光呼吸電刺激,可刺激患者的膈肌神經和腹肌,增強患者腹肌和吸氣肌的收縮,提升肺部氣體交換的效能,幫助患者重建有效的呼吸模式,提升每次通氣量和呼吸效率,增加患者動脈氧分壓,有效改善肺換氣功能[10]。
主動呼吸循環訓練是一種物理療法,臨床上一般用于呼吸道分泌物過多的患者治療中,可有效地清除患者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增加患者通氣量,改善患者肺功能和血氧水平[11]。主動呼吸循環訓練分為呼吸控制訓練、胸部擴張訓練和用力呼吸三部分[12-13]:
(1)呼吸控制:目的主要是幫助患者調整呼吸方式,保證其呼吸的有效性,同時可有效的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情緒,確保其呼吸平穩。
(2)胸部擴張訓練:目的是提升患者的肺通氣量,使得呼吸道內潴留的分泌物產生的壓力減輕,使得患者不需要用力咳嗽也可以輕松排出分泌物。該訓練技術還可促進患者的肺復張,促使患者塌陷的肺泡重現擴張,且不再輕易塌陷,有效的預防肺癌患者術后肺不張、低血氧癥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為最后的用力呼吸打下基礎,對患者胸腔內的壓力進行減輕,更好的促進患者呼吸道內潴留分泌物的移動,使得患者更輕松、快速的排出分泌物。
(3)用力呼吸:主要是利用呵氣動作清除患者呼吸道內的分物,使得患者在低肺容積情況借助呵氣讓遠端小氣道分泌物移動到近端大氣道中,然后在高肺容積情況下用呵氣的動作將近端大氣道中的分泌物排出體外,使得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減少,減輕分泌物潴留情況。該呼吸道清理方式與咳嗽排痰方式相比更加溫和,可減輕排除呼吸道分泌物時的不適感和疼痛感,減少氣道塌陷情況的發生。目前,主動呼吸循環訓練廣泛運用于快速康復科中,尤其是胸部和頸部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治療中,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改善其肺功能,改善患者氣管通氣情況,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進一步提升預后效果,優化患者生活質量,該訓練在醫生指導后患者可自主進行訓練,因此具有靈活彈性、自主控制的特點[14-16]。
綜上所述,肺癌患者術后實施反饋式呼吸刺激聯合主動循環呼吸訓練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減少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