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霏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5)
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自信思想,不僅具有高度理論價值,更具有鮮明實踐意義。展望2035,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1]。建設文化強國離不開全社會每個成員文化素養的提升。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視域下探析市民文化素養的提升,推動市民文化素養建設工程,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
“市民”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與群體,即全體城市居民[2]。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和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支撐和基本內容[3]。本研究認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市民應具備以下3個特點:(1)具備通識性的人文知識和科技知識;(2)具備較高的道德品質、公民意識、生態環境意識和法律意識等;(3)持有良好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大連市把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養作為創建工作的重點之一,經過政府和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為市民文化素養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進一步全面了解本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文化認知、法律意識、價值觀念等情況,調研組采用隨機走訪和問卷調研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大連中山區2個成立較早的社區和甘井子區、沙河口區各1個新成立的社區,共走訪193人。走訪駐連2所高校,發放調查問卷148份,回收有效問卷143份。實際調查有效樣本336個,得出以下調研結論。
1.城市居民日常文化生活豐富多樣
調查顯示,聽廣播看電視、上網休閑、閱讀書報是大連市民三種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見表1)。其中聽廣播看電視是大連市居民的主要日常文化休閑方式。近七成受訪者平均每日聽廣播看電視的時間超過1小時,平均每日聽廣播看電視2小時以上的受訪者占29.8%,1~2小時的受訪者占28.9%。從年齡看,65歲以上群體選擇每日聽廣播看電視2小時以上的占56.9%,而44歲以下受訪者僅有17.7%,主要形式是聽廣播。
表1 大連市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
上網休閑是第二大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上網休閑時長為2.82小時。從年齡看,44歲以下受訪者每天非工作上網休閑時間為3.15小時,高于平均水平近12個百分點,65歲以上人群雖然平均上網時間較短,但增長趨勢明顯,隨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很多線下的文化生活方式向線上遷移(見表2)。從各個群體看,社交、電商和視頻是主要網上休閑方式。
表2 各年齡段網上休閑特點分析
調查還顯示,逾八成受訪者每天閱讀書報不到1小時。調查中,僅有17.2%的受訪者每日閱讀紙質書報1小時以上,30.8%的受訪者閱讀時間在30~60分鐘內。學歷越高的受訪者閱讀比例越高,逾五成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受訪者每天閱讀超過30分鐘,高于平均水平8.7個百分點。
2.傳統文化素養根基較為深厚
“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復興夢想,弘揚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4]調查列舉了8種較為典型的傳統文化表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仁者愛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受到市民的廣泛認同,其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仁者愛人”所占比重排位前兩名,分別有77.4%和73.5%的受訪者表示認同。認同度最低的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84.8%的受訪者表示不認同。
傳統節日和傳統飲食深入人心,調查表明,對中國傳統節日有較深入了解的占比達到57.7%,對傳統飲食有較深入了解的達到55.4%,對傳統民風民俗有較深入了解的達到34.5%,對傳統思想有較深入了解的占比較低,只有19.7%。
中醫藥文化和傳統藝術受市民廣泛關注,有逾六成受訪者表示,平時比較關注中醫藥文化(54.3%)、傳統藝術作品(39.4%),近六成受訪者在過去一年使用過中醫藥進行保健、治療或康復,有逾四成受訪者過去一年內現場欣賞過中國傳統藝術表演。
3.人文知識水平不斷提升
人文知識水平不斷提升,從市民家庭存書狀況中可見一斑。市民家庭存書豐富。在家庭存書數量方面,調查顯示,合計34.2%的受訪市民表示家庭存書超100冊;其中,5.6%的受訪市民表示家庭存書超過500冊。市民家庭不但普遍存有圖書,且種類也較為豐富。在家庭存書涉及的種類方面,調查顯示,有家庭存書的受訪市民中,選擇文學類的比例最高,占47.3%;其次為兒童類,占29.6%;選擇教材教輔類的排第三占21.2%。這得益于大連連續9年開展的“大連讀書月”和“全民學習周”等活動。
4.法律意識不斷增強
法治社會,衡量現代公民文化素養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法律意識。調查顯示,94.5%的44歲以下市民受過一定的法律知識教育,同時也知道通過一定途徑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比如法律咨詢和免費法律援助等。市民法律意識逐漸增強,但遇到糾紛,不太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老年市民的法律意識有待加強,突出表現為老年市民上當受騙現象發生頻率呈現上升趨勢。
1.少部分市民文化價值取向存在問題
調查顯示,大部分市民具有積極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但少部分市民存在問題,表現為文化安全感缺失。當面對個別職業道德的缺乏、社會公德的失范、傳統道德的淡忘、家庭美德的忽視以及社會失信現象,這些市民往往產生畏懼、焦慮、迷茫的文化價值取向。
2.市民理論素養和科學素養急待加強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市民理論素養、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標志。市民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跨度大,文化素養水平不一。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大連市民大學本科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為10.7%,在同國內同等城市的比較中,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值得引起注意是,大連還是一個高素質人才流出大于流入的城市。在6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流入人口占23.2%,流出人口占56.7%,其中流出人口中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占比分別高于流入人口25.4個和5.4個百分點[5]。高素質人才外流在造成全市人口結構和社會結構失衡的同時,也會拉低市民文化素養的水平,削弱全市文化軟實力。
3.市民公共文化行為參與意識有待增強
對未參與或較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受訪者,調查詢問其原因時,除“沒有時間參與”“不感興趣”等主觀原因外,距離遠(23.0%)、收費較高(21.2%)也是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見表3)。對于政府實施的免費服務項目,受訪者還反映不了解,調查顯示,14.8%的受訪者不知曉全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場所的基本服務項目免費向公眾開放,更不知道“線上展覽”“虛擬展館”“線上課堂”等面向居民的線上文化服務。在低學歷、低收入、老年人以及非本市戶籍的受訪人群中這些現象尤為突出。此外,低學歷、低收入居民的公共文化活動參與度普遍較低。
表3 未參與或較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原因
4.市民文化素養頂層設計、評價監管體系薄弱
近幾年大連市出臺了一批配套保障措施,并啟動了《大連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立法進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城市文明進程的能力顯著增強,但市民文化素養提升缺乏長期的規劃,并且評價監管體系薄弱。一些項目制定了評價和驗收機制,但實施中由于責任不明確、機制不完善、考核不嚴格,導致執行力不足。縱觀全國其他城市都在積極探索文化(文明)素養評價體系。上海正在結合志愿服務信息認證系統等載體,探索建立“市民修身積分制度”,形成修身成果評估和激勵回饋機制,保持和提升市民的參與熱情。
5.青年群體文化素養多元化
青年群體日常文化活動集中表現為“三少一多”,即看電視和聽廣播的時間少,健身鍛煉時間少,閱讀書刊報紙時間少,上網時間多。雖然傳統文化理念受到青年群體的廣泛關注,但傳統文化素養普遍偏低。問卷列舉出14種傳統文化形式,除文學和國畫書法,45對以下青年受訪者的了解程度普遍低于45歲以上群體的了解程度。對戲曲和中醫藥分別有57.6%和42.3%的青年受訪者表示既不太了解也太不感興趣。傳統節日和傳統文藝節目在青年群體中遇冷,同時,外來節日和影視作品受熱捧。
6.文化產業體系尚需進一步健全
雖然大連市正在穩步推進文化產業發展,但與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適應,與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的要求還相距甚遠。2019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1%,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比北京、湖南等省份低2—5個百分點。且增速僅為2%,低于全市GDP增速5.1個百分點,發展動力不足。
1.對市民文化素養提升進行高標準的頂層設計。實現大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要從政府層面對全市市民文化素養提升進行中長期頂層設計,對市民文化素養進行全面而科學的界定,明確建設目標,量化建設標準,提出富有創新性、可行性的行動方案,為將來深入推進這項工作進行宏觀指導。
2.堅持文化自信,深挖文化資源。雖然大連建市歷史較短,但文化早期融合了遼東文化、中原大汶口和龍山文化,近代滲透了齊魯文化,加上舊時殖民印記,使得大連擁有極具地域特色的人文風貌。挖掘文化資源要將現代文化與歷史文化融合,將地域特色與城市建設融合,將城市文化與濱海旅游融合,將豐富市民文化生活與提高市民文化素養融合,打造大連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質。
3.出臺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要確立吸引人才的政策優勢,使用人單位及各類人才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政策,保證政策落地落實。同時還要保障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1.參照國內外發達城市的做法和經驗,進一步完善市民文化素養終身教育體系。目前,我國各城市市民接受教育平均年限較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差距比較大,提升市民文化素養首先要延長市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構建并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截至2019年底,大連擁有幼兒園1346所,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679所,高中階段學校150所,普通高校30所,成人高校7所,民辦培訓機構1509所[6]。短期計劃要充分利用現有教育平臺,穩步提高市民受教育程度,同時促進學校優勢教育資源的對外輸出;長遠計劃要利用社區教育,建立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社區教育,不只發揮其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功能,更要發揮其娛樂、交友、豐富文化生活的功能,最終從整體上提升市民文化素質。
2.針對不同階層市民,精準提供教育內容。終身教育體系包含道德素養、思想素養、法治素養、科學素養、文化素養和健康素養等教育內容,為不同年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行業、不同家庭情況的市民實現知識掃盲和素養提升。開展公務人員交流與培訓,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發揮他們的帶動能力。針對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和新業態從業人員等開展培訓工程,開展法律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環保意識等培訓以及專項活動,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
3.利用互聯網技術,完善多元化的教育網絡。互聯網技術與文化素養提升工程深度結合,利用手機端、互聯網端等新型教育載體,向市民傳遞紅色經典、優秀傳統文化、大連地域文化、現代禮儀、科技咨詢等各類知識,點滴中學習、日常中提高。市民還可以通過長期學習打卡,累計活動積分,獲得免費系統學習課程等,實現和促進市民終身學習的愿望。
1.建設人性化城市軟硬件文化設施。一方面,提升城市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人性化規劃軟硬件文化設施,打造一批“十分鐘文化服務圈”。同時利用互聯網、云平臺和數字技術,實現線上文化資源的共用共享,為市民提供有溫度有品質的文化資源服務。
2.完善優秀文化人才激勵機制。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構建城市文化人才高地,圍繞優勢文化產業培養和引進緊缺型、創新型人才,設立扶持基金獎勵有突出貢獻的相關人才,鼓勵文化人才進行文化創作和創辦文化企業,打造文化精品,健全文化產業。
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與文化名城相匹配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使用;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和優質化為目標,完善和協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依托協調機制,建設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搭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實施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繼續堅持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服務。
1.建立自我監管體系。開展文化修養修身活動,在市民自我約束、自我監管的基礎上,建立以規立德、以文養德、以評樹德的德治建設體系,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建設。
2.輔以城市監管。文化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依靠全體市民的自我約束,還要加以嚴格有效的政府監管。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倫理道德、職業道德的監管加以制度化法制化。在監管中還要綜合運用獎懲杠桿,對違反社會公德、倫理道德、職業道德的不文明行為起到“查處一個、震懾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
3.依靠群眾監管。市民文化素養的培養除了依靠自我監管、政府監管以外,還要充分發揮市民的“主人翁意識”加強社會監管,監督舉報不文明行為。
4.加快構建“大網信”工作格局。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發揮網絡引領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建立完善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提高互聯網輿論引導水平;壯大以市屬新媒體為主體的微傳播矩陣,推動和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開通政務新媒體;加強全市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快構建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和預警體系,加大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和推廣,營造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
文化自信的基礎性來源于長期的心理準備和精神積淀。在全力以赴推進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中,市民的文化素養正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現與傳遞,是衡量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而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并非易事,需要社會各界的系統參與,共同推進。從發展的趨勢看,市民文化素養提升之路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我們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戰略自信,牢牢把握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來不斷提升和優化市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