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敏 臧丹丹
摘? 要:目的? 分析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腦室引流術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寧津縣人民醫院外二科收治的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的患者44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2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實施全面優質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及對護理的滿意程度。結果?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在意識水平、感覺、語言、住院時間等方面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對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腦室引流術患者,通過開展全面優質的護理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降低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程度,值得臨床上普及應用。
關鍵詞:腦室引流術;腦動脈瘤破裂;顱內血腫;護理滿意度;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1-0077-03
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是一種危險性較高的疾病[1],其致殘率、病死率非常高。腦動脈瘤多是動脈壁結構與血流動力學發生嚴重的改變而導致,特別容易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進一步導致再破裂出血,所以在對其進行治療時應注意對腦動脈瘤破裂積血的清除[2]。在對患者治療期間,通過開展全面的優質護理方法能夠促進患者的康復,其以患者為中心開展對癥護理,和傳統護理具有較大的區別[3]。本研究針對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的患者行腦室引流術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寧津縣人民醫院外二科收治的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的患者44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齡34~58歲,平均年齡(43.71±4.28)歲;其中,側裂區血腫7例,硬腦膜外血腫5例,硬腦膜下血腫4例,腦室內血腫6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42.64±3.85)歲;其中,側裂區血腫5例,硬腦膜外血腫7例,硬腦膜下血腫5例,腦室內血腫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無精神疾病的患者;無手術禁忌的患者。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學分冊(2012版)》的診斷[4]。
排除標準:中途無法配合研究的患者;患者嚴重肝腎疾病的患者;惡性腫瘤患者;腦外傷和癲癇的患者。
1.3? 方法
對全部患者進行腦室引流術的治療,并做好降顱壓、脫水以及抗感染等基礎的治療處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開展基礎的護理。護理時間為3個月。
研究組患者實施全面的優質護理,護理內容包括:①術前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對患者和家屬開展健康宣教,告知其手術的相關內容和注意事項,保障患者的環境牌為“安靜”狀態。②術中護理。確保各項操作為無菌操作,對引流管接口進行詳細檢查,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及血氧飽和度。③術后護理。定期為患者翻身并進行按摩,對尿道口進行護理,及時更換尿袋。術后3 d患者可利用留置胃管鼻飼流質飲食。術后需要每日更換無菌引流袋,避免產生折疊和扭曲的現象。④消化道出血預防。患者術后可以采用制酸劑、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預防應激性的潰瘍。⑤肺部感染預防。患者在術前可能出現誤吸,并且在術后處于昏迷狀態,進而可能導致呼吸道梗阻,進一步加重腦水腫。所以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及時為患者清理分泌物,保持吸氧。⑥術后腦血管痙攣防治。當患者出現頭痛、血壓降低、短暫意識障礙、肢體癱瘓的情況時,極有可能是腦血管痙攣所致,此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保持患者持續地低流量吸氧,密切關注患者神經系統癥狀發生的改變情況,做好相關的護理工作。護理時間為3個月。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及對護理的滿意程度。NIHSS評分主要為意識水平(分值為0~7分)、感覺(分值為0~2分)、語言(分值為0~3分)等,得分越低表明神經功能越好。并發癥主要包括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腦血管痙攣、低血壓等,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護理滿意率采用科室自制問卷評定,問卷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級別,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NIHSS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
不同護理方式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在意識水平、感覺、語言、住院時間等方面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率比較
通過問卷的統計結果表明,研究組護理滿意率為86.36%,對照組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54.55%,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臨床對于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的患者采取腦室引流術進行治療,該術是一種較為高效的急救方法,可以減少顱內的壓力并且造成的損傷較小[5]。對患者開展全面的優質護理,可以促進患者更好地恢復,提高治療效果。護理人員應在術后做好引流的相關護理,記錄引流液的量及顏色,嚴格按照無菌標準進行操作,保障患者引流通暢[6]。對意識清醒的患者開展心理疏導,穩定其不良情緒,以此來保證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另外還要對相關并發癥進行對癥護理,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密切監測顱內壓,保證監護裝置及傳感器的位置處于正常的狀態,密切關注患者的神志及各項生命體征[7]。當患者出現不良癥狀(如血壓突發增高、呼吸不規則等)時,要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患者實施不同護理模式后,研究組患者在意識水平、感覺、語言、住院時間等方面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全面優質的護理方法能夠促進患者進行積極治療,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對預后具有明顯改善作用,加快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臨床對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腦室引流術患者,通過全面優質的護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降低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程度,值得在臨床上普及應用。
參考文獻
[1]梁明禮,何海勇,葉敏,等.顯微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患者的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S1):134-135.
[2]周秀真.綜合化護理干預對顱內血腫合并動脈瘤破裂早期手術患者GCS評分及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3):128-130.
[3]陳俊瑜,岑波,胡飛,等.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出血合并顱內血腫的顯微外科治療策略[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9,6(1):71-73.
[4]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學分冊(201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4-42.
[5]冷曉磊,李旭琴,金點石,等.大腦中動脈瘤破裂并發顱內血腫的急診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2):149-150.
[6]楊曉菊,王紅霞.前交通動脈瘤并顱內血腫63例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鄉村醫藥,2017,24(7):73-74.
[7]胡殷,王麗竹.1例顱內動脈瘤破裂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與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4(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