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劉琨侖,馮一帆,翟東升
(1.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872;2.人民日報社 人民智庫,北京 100733)
伴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美式全球化,美國的經濟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發展,美國將大多數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向亞太地區轉移,引發美國國內經濟結構的“去工業化”。與此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美元脫離了與貴金屬的聯系,打開了經濟虛擬化的大門。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出現和去監管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經濟虛擬化的程度,金融業的產值占美國GDP的比例持續增大。由此,美國的經濟運行方式出現了深刻的轉變,經濟虛擬化成為美國經濟和社會變遷的重要特征。全球金融危機促使人們深刻反省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失衡帶來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對美國經濟虛擬化的成因進行剖析,并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一些學者認為,全球化帶來的貿易自由化和技術進步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產業結構的變遷,美國制造業的外移符合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邏輯,是迎合社會需求變化的必然結果和社會進步的表現[1];另一部分學者則從美國社會超前消費的習慣來分析美國債務經濟的擴張,認為由美國人儲蓄不足和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所導致的資金缺口只能依賴國外資金的輸入,引起赤字的增加和制造業崗位的丟失,從而刺激國內虛擬經濟的膨脹[2];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美國經濟虛擬化的源頭在于政府對金融業控制的放松和債務—美元體系下的國際資本自由流動[3]。然而以上分析并沒有聯系美國金融利益集團的崛起這一美國國內深層次政治經濟動因展開闡述,即缺少從美國國內利益集團的運行機制及作用出發展開的政治經濟分析。
美國經濟虛擬化的主要推手是利用金權政治的金融利益集團,通過各種途徑與手段俘虜政治權力,在金融去管制化中積蓄力量,扭曲美國政策的制定,以促成金融業的崛起,引領美國進入金融業“大而不倒”的時代,使金融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加劇了美國金融領域的市場失靈,最終使美國經濟結構進入“脫實向虛”的形態。
美國的選舉民主體制允許各種利益集團參與政治表達和游說,選票、政治捐贈、輿論營造和游說為它們提供了干預政策制定的多種途徑,三權分立和輿論獨立則為他們提供了為自身利益發聲的多元化通道。從1970年代起,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制衡與競爭開始被逐漸打破,華爾街金融利益集團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金融業巨大的經濟收益使得這個行業成為政治競選的主要捐贈者,通過為競選者籌集資金,金融業獲得了相應的政治影響力。在1998—2008年的十年間,美國金融集團先后花費17億美元作為“選舉獻金”投資到華盛頓,索羅斯曾經一次性投資1 000萬美元成立政治行動委員會[4],在大選期間通過廣告和輿論動員鼓動選民們反對小布什的執政理念。
通過投入大量選舉資金,美國金融機構可以“收買”許多國會議員、政府官員以及金融監管機構的權力,而這些權力可以在各個領域轉化為政策,最終轉化為金融市場上有利于相關機構的價格變動。政府本應是金融業的監管者,但是金融業在政治選舉的巨額投入成功地俘獲了自身的監管者,作為回報,政府在金融危機之前的很多年內沒有出臺任何有約束力的金融業管制政策,即便是金融危機之后,所出臺的監管法案也是“沒有牙齒的老虎”。
在政府和金融業之間還存在著“旋轉門”現象——關鍵人員在金融部門和政府之間雙向流動。如圖1所示,從杜魯門到特朗普總統歷屆政府白宮總統內閣及總統執行辦公室中的30個最重要職位中,具有華爾街背景的任職者比例不斷上升,在克林頓時期更是有一半以上的白宮官員來自華爾街。即使千禧年后有下降趨勢,也依舊比30年前高出許多①。

圖1 白宮內重要職位中有華爾街背景的任職者占比
羅伯特·魯賓曾任美國高盛集團主席,然后成為克林頓時期的財政部長,之后又回到華爾街任花旗集團的執委會主席;亨利·保爾森,原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后成為小布什政府的財長。艾倫·格林斯潘則完成了反向的“旋轉”,卸任美聯儲主席之后,擔任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的高級顧問[5]。在中低層次上,雙方更是存在巨量的人員流動。這不僅強化了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從華爾街向華盛頓的滲透,更把像高盛集團這樣的公司變成華盛頓高級干部輪訓學校。華爾街與華盛頓之間人事上交流與游說成功地塑造出一套信仰系統,讓政府的決策者們普遍地相信,對華爾街有利的就是對美國有利的。
在政界和金融界的共同倡導之下,華爾街的投機致富觀擴散到整個美國社會。就連大學的教授們也受此風氣影響,利用自己所學在金融市場上賺取高額利潤。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財團與美國政府形成了關系極為緊密的政商聯合體,而IMF、世界銀行、華爾街金融機構、美聯儲和美國政府都屬于這個聯合體的不同分支。處于中心位置的則是大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的高管,他們對美國的貨幣、貿易、能源、金融乃至外交政策都有著非同尋常的實質性影響力。金融利益集團利用這些有著雙重背景的說客向政府施加壓力,使政府通過了許多放松金融監管的法律及相關政策②。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金融管制的寬松化、新的金融工具的創造和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美國的金融部門與全世界的金融業都被高度整合起來[6]。通過政治捐贈和人員“旋轉門”成功俘獲華盛頓政治權力的華爾街,最大的政策訴求是金融去監管化(financial deregulation)。表1中記錄的是20世紀最后20年間,美國金融系統去管制化的標志性事件③。

表1 美國金融去管制化標志性事件時間表
總的來看,美國金融系統去管制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利率市場化和自由化?!禥條例》限制了銀行存款利率的上限,使得銀行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下降,影響存款性金融機構的生存和發展。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存款機構解除管制與貨幣控制法案》,自此拉開了利率市場化的序幕。從1980年到1983年,美國政府開始默許金融業將虧損資產從資產負債表移開,促使銀行表外資產的持續擴張。之后美國分階段廢除了《Q條例》,最終于1986年3月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二是允許金融機構之間的跨界競爭與合并。1994年的《里格—尼爾州際銀行業務與分支機構效率法》取消了對銀行并購的地區限制。1999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法》,結束了美國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分業經營的歷史,提倡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合并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標志著美國的金融業正式邁入混業經營的時代,掀起了銀行業并購的高潮。
除此之外,聯邦政府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也被取消。2000年《大宗商品期貨交易現代化法》規定場外交易(Over-The-Counter, OTC)不在監管當局的管轄范圍之內。這一法案將影子銀行使用的證券化和信用衍生品都被歸為OTC交易,使OTC 產品迅速崛起?!渡唐菲谪洭F代化法》將商品劃分為三類,政府嚴格監管的農產品,有限監管的金融產品(利率、外匯、股指),以及除金融產品以外基本不監管的所有其他商品(主要是金屬、能源商品),并且對在“電子交易設施”上進行的交易不做監管。
在金融管制放松過程中,美國金融業間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并促使其進行更高風險的交易,銀行有條件通過收購進行州際擴張,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并購也成為可能。同時,華爾街創造了大量金融工具,金融監管難以及時根據復雜的金融工具做出相應的調整,一些金融活動開始轉移到監管力度較低或者沒有監管的影子市場。
在這一時期,輿論也有利于去監管化。首先,部分金融經濟學家為金融部門的去管制化提供了理論支持。如“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證券市場價格能夠反映所有與標的資產價值相關的信息,資產的價格將迅速收斂于它的價值。金融行業據此做出解釋:市場本身就具有為金融資產定價的能力,且能夠迅速修正價格對基礎價值的偏離?!坝行袌黾僬f”為金融部門創造各種復雜金融工具提供了依據,使他們的監管者與投資者認為,金融業創造的各種工具只會刺激經濟活力,并不會造成對基礎價值判斷的扭曲,既能獲利又能有效地控制風險。因此,持有“有效市場假說”理論觀點的右翼經濟學者和銀行家們推廣著他們的監管極簡主義和“市場萬能論”,對金融市場監督管制的放松起到了引導作用。
除了“有效市場假說”,經濟學界所構建的看似精致的模型也在影響著政府政策的制定。1979年,美聯儲轉向以貨幣供給為目標的政策,利率開始發生劇烈的波動,使得債券交易成為了具有超高風險和超高潛在收益的行業。在傳統的宏觀經濟學模型中,金融機構處于無足輕重的位置,經濟學通常僅把金融部門作為資金和債券的一個交易方來看待,無視其在決定宏觀經濟均衡時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同樣復雜的金融模型被金融學家發明出來,使人們相信金融價格的走向可以被預測,風險可以被控制。這些不斷發展的經濟學工具試圖證明,經濟中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政府通過監管管制等干預行為妨礙經濟自身的運轉。
支持自由放任的政策決定者是金融去監管化的另一個重要推手。1981年,里根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監管極簡主義和“市場萬能論”開始在經濟政策的制定中擁有了話語權。配合著經濟學家的理論,美國金融業創造出一種“金融部門的繁榮意味著經濟的繁榮”的圖景。在這過程中,政治家們不但接受了金融業的這一形象,更是通過貨幣政策的導向和監管效力的變化,幫助金融部門實現崛起。
從20世紀30年代的金融管制開始,美國金融業被分割成相互獨立的若干細分行業,從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到消費和信貸銀行和保險業,這些獨立的行業分別經營各自的業務。但是,隨著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若干法案的通過,金融業的內部界限和它同其他經濟領域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長期以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確定的銀行分業經營的原則,防止了掌握貸款公司相關財務情況的銀行參與到證券的內部交易之中。而1999年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解除了相關的管制,使得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并購成為可能。另外,此前金融業面臨的地區上的管制也被解除。1927年《麥克法登法》(The McFadden Act)和1956年的《道格拉斯修正案》禁止銀行跨州建立分支和進行銀行并購,從地區上限制了單一銀行對相關業務的全國性壟斷。而1994年的《里格—尼爾州際銀行業務與分支機構效率法》取消了上述并購限制,許多地區性銀行發展為全國性銀行。金融領域走向寡頭市場,并引發了20世紀90年代銀行的倒閉潮。表2中比較了1982年和2020年美國總資產排名前十的銀行控股公司④,可以發現,跨洲銀行的合并,使得紐約失去了其在金融領域的絕對統治地位,而排名前列的銀行所持資產十分驚人,顯然完成了大規模資本的吸收。

表2 1982和2020美國資產前10名的銀行控股公司變化情況
同樣的趨勢也是社會性的,美國企業的領導者更加關注能否在市場份額、股票價格、投資回報率和個人財富的競爭中獲得成就。1982年里根政府為企業的大規模并購提供了契機,公平委員會的反托拉斯部門降低了行業內的并購門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并購浪潮,使得近三分之一的美國大型公司作為獨立實體消失了。對于公司的管理層來說,創造股東價值成為公司經營的最重要目的,這個共識也成為美國制造業轉型以及金融作用放大的重要原因。制造業、房地產業、科技業、醫藥業都渴望仰仗金融業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各個行業的行為都被金融的利益所支配。
隨著監管的放松和隨之而來的金融業的崛起,“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時代到來了?!按蠖坏埂钡膶W說最先由“重要性原則”和“銀行多米諾”發展而來[7]?!爸匾栽瓌t”授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投保的破產銀行提供援助,這一原則在1971年被首次用于波士頓的統一銀行(Unity Bank)的財政救助上。而“銀行多米諾”理論是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救助賓夕法尼亞第一銀行時提出,一個對此理論生動的描述是“如果賓夕法尼亞第一銀行破產了,它與其他銀行的商業關系會把它們卷入其中,從而引發信任危機,使銀行像滾雪球一樣一發不可收拾”[8]。使“大而不倒”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的是1984年里根政府對伊利諾伊大陸銀行的救助。白宮接受了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建議,認為如果不將伊利諾伊大陸銀行國有化并接管其不良貸款,將會有嚴重的金融系統性風險。1998年對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救助成為里程碑式的事件,美聯儲的干預使得所有人都相信,政府不會讓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破產,一定會向銀行業提供安全網。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國際集團(AIG)陷入危機,作為世界保險和金融服務的領導者,一旦破產,美國的金融體系甚至整個經濟體系都無法承受。財長亨利·保爾森建議美國政府出手搭救AIG,授權美聯儲為AIG提供850億美元的貸款[9]?!按蠖坏埂北臼钦疄榱司S持金融系統穩定性提供支持,但政府的安全網弱化了金融業的市場紀律,儲戶知道他們的利益在銀行倒閉時不會受損失,銀行業也受到這些政策的影響,滋生掠奪性貸款[10]。這使得美國金融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美國金融領域的市場失靈??偟膩碚f,銀行并購使銀行規模變得更為巨大,與政治的聯系更為密切,一旦瀕臨破產就會要求財政救助。同時,技術進步讓銀行越發依賴資本市場的融資運作,使得其本身變得更加脆弱,隨著金融工具的制造,銀行業變得越發復雜,政府很難放任某一家機構的破產。因此,去監管在塑造銀行的“大而不倒”中無疑有巨大的作用。
二戰后的美國經濟經歷了一個“脫實向虛”的過程。美國制造業在經濟中的相對占比不斷減小,就業人數占比持續下降。這不僅表現在金融業的利潤率長期高于實體經濟,更重要的是實體經濟也開始金融化:許多著名的實業大公司盡管保持了增長,但是其業務利潤的主要來源是客戶消費信貸或者投融資業務而非生產和銷售本身。圖2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金融業的利潤占比持續高于制造業,導致資本從制造業退出向金融業轉移,與之伴隨的是制造業就業占比的下降。

圖2 金融危機前美國金融業和非金融業利潤占該部門GDP增加值的比例/%⑤
美國經濟學界對于美國制造業就業下降的傳統解釋是技術進步導致了就業結構的變遷。但若將其同亞洲經濟體制造業的就業占比進行比較的話,便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制造外包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美國制造業的相對萎縮,是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帶來的必然結果。由于各國都或多或少在儲備美元,導致美國的最大出口項就是美元,它擠壓了其它可貿易品,尤其是制造業的競爭力。為降低成本以求生存,美國制造業必須將其生產環節轉移到勞動力和其它要素相對便宜的東亞去(見圖3)。相比而言,美元全球儲備地位對華爾街金融業不但不是阻礙,反而還是巨大的助力,因為他們擁有靠近全球貨幣發行主體的信息便利,也擁有公共部門對其系統性風險的實質性兜底。

圖3 美國制造業就業占比下降與亞洲的遞次工業化進程
早從二戰結束時起,美國金融業迅速從各經濟部門中脫穎而出,金融業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增加。全美國真正從事金融行業的人員在2007年最高峰時也僅僅800萬人,占全美3.2億人口的極小比例⑥,但是其利潤占GDP之比與人數規模非常不成比例(見圖4)。

圖4 金融危機前美國金融業在GDP中所占比例/%
嚴格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制造業的發展之間并非相互排斥的關系。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但是美式資本主義的獨特性塑造了美國產業今天的面貌:不斷創新,卻難守成。這種現象的出現,筆者認為與美式“季度資本主義”⑦有關。美式資本主義同日本、歐洲的市場經濟存在明顯差異,前者更依賴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為企業融資,企業的管理層不斷地屈服于資產管理公司要求短期盈利的壓力;而后者主要依靠銀行等間接融資手段,公司管理層相對隔離于資本市場壓力之外。
科技創新始于技術,長于資本,成于市場,可見資本支持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傳統競爭性行業技術已經比較穩定,由一兩家金融機構的資深經理人去核實企業信息是有效的,投資者容易獲得真實信息并對其價值達成共識。對于這類企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信貸融資往往優于資本市場的股權融資。但在創新行業中,生產技術路徑、要素組合模式、業務盈利模式都在快速變化著,信息嚴重不對稱,不確定性很大,由金融市場上的眾多投資者全方位核實分析乃至對賭企業的價值更為合理,所以資本市場的功能此時優于銀行。這意味著美式資本主義更加適合創新企業的發展,因為它們需要大量的風險投資和股權資本的支持。
季度資本主義的弊病之一,是上市公司不斷地需要按季度向資本市場報告好消息,企業家管理層的收入和職業前途很大程度上與股票市值掛鉤。這種制度安排非常不利于大型和高端制造業,因為這些產業往往需要做長期的投資和戰略布局。比如,美國波音公司的737-8Max飛機事故源于機型設計的結構性缺陷,但由于開發新機型的投入巨大,會影響季度和年度報表,導致同一個737老舊機型不得不使用了50年。這種短期化行為的最終后果是安全可靠性受損和企業聲譽毀滅。相比之下,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制造業保留了許多不上市的百年家族企業,他們在專業工藝和管理營銷上都保持了絕對優勢,不會為了短期利潤最大化而做傷害自身價值基礎的傻事??梢娰Y本邏輯與產業邏輯之間的差異性對于實體經濟會產生巨大影響,以股票市值為指揮棒的美式季度資本主義可能更有利于開拓新產業卻不利于守住實業界的已有產業成果。
1980年代以來,美國的金融領域和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背后是華爾街金融業利用政治捐贈和人事流動等美國政治制度特點以及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而對政治權力的俘獲和利用。通過俘獲政治權力,金融利益集團得以俘獲監管機構對自身的行業監管權力,從而實現了一系列金融去監管化。去監管化導致金融業的利潤高企,金融業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過程中出現了“大到不能倒”的局面,而與之伴隨的就業轉移、風險累積和外溢等負外部性則由社會公眾和公共部門來承擔。美國以市場直接融資為主的“季度資本主義”雖然有利于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和快速成長,但是卻不利于傳統大規模制造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加劇了美國經濟的虛擬化。
注釋:
①筆者的研究團隊選取從杜魯門到特朗普總統任期內白宮總統內閣及總統執行辦公室中的三十個最重要職位,篩選出具有華爾街背景的高級官員,并進行統計計算。數據來源: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advanced-search,2019年12月15日訪問。
②Consumer Education Foundation, Sold Out—How Wall Street and Washington Betrayed America, March 2009,p.15. https://www.wallstreetwatch.org. 訪問時間:2019年12月5日。
③Matthew Sherman.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enter for Economic and Policy Research,2009.
④資料來源:1982年:Moody’s bank and financial mannual,1982;2018年:Federal reserve“Large Commercial Banks”,Dec.31 2018.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lbr/. 訪問時間:2019年12月5日。
⑤筆者根據該與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自行整理計算并繪制上圖,其中金融部門和非金融部門利潤采用庫存估值調整和資本消耗調整后的公司利潤數據,金融部門增加值數據采用金融與保險和房地產的加和。
⑥數據來源: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All employees,financial activities,retrieved from FRED,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2019-12-11].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USFIRE.
⑦季度資本主義的現象,源自于資本市場的股權從家族大股東轉移到各類基金和資產管理人,后者的持股周期越來越短,基金經理人和企業經理人的收入都與公司和資產組合的市值表現緊密掛鉤。紐交所的股票年周轉率從1980年的36%,上升到2000年的88%,而2006年更是上升到110%,機構投資人越來越沒有耐心,企業高管被更換的頻率也越來越高,說明季度資本主義的核心特征便是投機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