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龍,陳本強,陳興平,蒙高山,洪玉興,黃紅弟
(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廣東 珠海 519000)
菜薹別名菜心、菜尖、綠菜薹,一年四季均可栽培,是廣東特色蔬菜,年種植面積約26.7萬hm2,是保障蔬菜周年均衡供應和出口港澳的重要蔬菜。在蔬菜生產和供應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菜心生產上主要應用的絕大多數是常規品種,這些常規品種大多抗性水平不夠高,水肥利用率低,產量和品質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狹??;同時存在混雜,退化,無法滿足生產者和產業發展的需求。為了適應市場化、產業化、機械化、國際化發展的需求,提高民族特色品種競爭力,近年來我們以株型直立緊湊,葉薹色油綠光澤性好,葉柄短,抗病、抗逆性強,優質、豐產、穩產為選育目標,利用蘿卜質雄性不育系開展中早熟菜心雜交一代新品種選育,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前人研究進展:廣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彭謙等以甘藍型油菜湘油A不育源為母本,以菜薹及小白菜為父本,通過種間雜交和連續回交,選育出菜薹胞質雄性不育系和相應的保持系以及早、中、遲熟父本自交系,基本上實現了三系配套。劉自珠等利用甘藍型油菜湘油A不育源與四九-19號菜心回交轉育得到的菜薹不育系,利用臺山白菜×馬耳白菜F3中不育株再與四九-19菜心雜交,從其自交后代中得到的可育株做保持系,經4代回交轉育得到菜心胞質雄性不育002-8-20A,陸續配制出多個雜種一代新品種。后經數代種植發現,該不育材料的農藝性狀分離較大,葉片過大、葉柄較長、側芽多,而且該不育系的不育源中帶有PolCMS遺傳物質,導致選育出的不育材料中的不育性不穩定,在溫度變化中出現微量花粉,育性恢復。沈陽農業大學的馮輝課題組以復等位基因遺傳的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0S107’為不育源,采用連續回交轉育園藝學性狀的同時,測交篩選基因型的方法,向‘四季油青’菜心中轉育核不育基因,育成了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為100%的菜心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203’,最后選育出2個綜合性狀優良的強優勢組合。但復等位基因轉育時間長,選育的方法較為繁瑣,不利于菜心雜交種在生產上的及時利用。本研究切入點:利用雜種優勢,通過蘿卜質雄性不育系,選育優質、豐產、穩產的菜心雜交一代新品種,提高菜心的抗性,改善商品性和產量,促進菜心生產的良性健康發展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擬解決的關鍵問題:轉育遺傳穩定,不育徹底,不受溫度控制,綜合性狀優良的不育系,選育優質、豐產、穩產、抗性好的高代自交系。繼而配制菜心新品種(組合)。
喜蘭菜心是2015年由蘿卜質雄性不育系GL188與高代自交系GL333配制的新組合。GL188是2010年秋季在南方用自有高代自交系GL18材料與不結球小白菜蘿卜質性不育系GLA雜交,獲得不育系F1,2011~2013年在南方、北方加代回交轉育6代,2014年春季獲得穩定的不育系。高代自交系GL18是在2006年秋季利用由香港引進的菜心常規品種31號菜心從中選擇優良單株獲得自交一代材料GL18-1,材料GL18-1于2007~2009年在南方、北方加代自交純化6代,于2010年春季獲得第6代純化,主要性狀穩定、一致的高代自交系。GL333是在2008年起,對自有材料GL3-1在南方進行一年一代的定向選育,2014年經6代自交,定向選育出遺傳穩定,主要性狀穩定、一致的高代自交系。GL188×GL333組合經配合力測定和多次品種比較,表現中早熟、遺傳性穩定,其株型直立緊湊、薹和葉油綠有光澤、葉柄短、抽薹整齊,菜薹光滑無棱溝,味濃、甜,爽脆,纖維少,抗逆性強,商品性狀好,遂進行小面積制種和加代繁育,比對照碧綠粗苔菜心增產,并命名為喜蘭菜心。
2018年春、秋兩造,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中山基地、珠?;?、三水基地3地受廣東省種子總站委托進行新優菜心新品種多點試驗。參試品種有喜蘭菜心、碧綠粗苔菜心、油綠80d菜心。試驗采用隨機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20m2;采用春季直播秋季育苗移植,株行距15cm×18cm,栽培管理按常規管理,防蟲不防病。
在參試品種中,喜蘭菜心春季中山基地產量1284.0kg/667m2、珠?;?145.0kg/667m2、三水基地1767.6kg/667m2,3個試驗點平均1398.9kg/667m2;對照品種碧綠粗苔菜心(CK)春季中山基地780.4kg/667m2、珠?;?67.1kg/667m2、三水基地1005.0kg/667m2,3個試驗點平均884.2kg/667m2。喜蘭菜心春季3個試驗點平均值比對照品種碧綠粗苔菜心(CK)3個試驗點平均值增產514.7kg/667m2,增幅58.2%,增產差異極顯著。喜蘭菜心秋季中山基地1127.2kg/667m2、珠海基地1053.9kg/667m2、三水基地1132.8kg/667m2,3個試驗點平均1104.6kg/667m2。對照品種碧綠粗苔菜心(CK)秋季中山基地900.5kg/667m2、珠?;?54.9kg/667m2、三水基地913.8kg/667m2,3個試驗點平均889.7kg/667m2。喜蘭菜心秋季3個試驗點平均值比對照品種碧綠粗苔菜心(CK)3個試驗點平均值增產214.9kg/667m2,增幅24.2%,增產差異極顯著(見表1、2)。

表1 2018年春季菜心產量綜合統計分析

表2 2018年秋季菜心產量綜合統計分析
在參試品種中,喜蘭菜心播種至初收34.9d,較CK遲4.9d,屬中早熟油青類型品種,生勢強,葉色油綠,薹色碧綠,光澤好,風味脆甜,品質優,田間觀察抗病毒病、抗霜霉病較和炭疽病較強,耐澇性強、耐熱性強,耐寒性中等(見表3)。

表3 2018年春、秋兩季菜心植物學性狀調查情況
在2018年春季多點試驗中,經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利GB/T5009.86-2016、GB/T5009.10-2003、GB5009.5-2016、GB5009.7-2016、NY/T2637-2014法分析維生素、粗纖維、蛋白質、還原糖、可溶性固形物(見表4)。從結果分析:喜蘭菜心還原糖量2.29g/100g,可溶性形物3.8%,蛋白質1.8%,粗纖維0.4%,維生素C 39.7mg/100g。其中還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均比對照高。

表4 2018年春季菜心營養分析
喜蘭菜心生勢強,株型直立緊湊,生長整齊,菜薹粗壯勻稱;葉片卵形,肥厚平滑,碧綠色,光澤性好,田間觀察抗病抗逆性強,莖圓粗壯均勻,節間較疏,葉柄短,纖維少,品質優,可食部位鮮嫩,爽脆、甜可口。株高30.5cm,薹高25.8cm,莖粗1.8cm,薹重65g,播種至初收38~42d。產量穩定,一般產量16000kg/hm2左右,抗病抗逆性較強,尤其耐酸雨和耐鹽堿性強。如在秋季主薹采收后,繼續加強肥水管理,可長出側薹,采收側薹產量可達更高。
適于適宜氣溫在15~30℃的全國耕地種植,直播、移植均可。在第1片真葉開展時要及時間苗,株行距以15cm×18cm左右為宜。結合整地施腐熟有機肥,一般施用有機肥20000kg/hm2,過磷酸鈣200kg/hm2。第一片真葉展開時要及時追肥,可用30%的糞水或復合肥20kg/667m2與尿素10kg/m2混合用。當菜心現蕾抽薹時,應適當增加濃度和份量,保證菜薹發育。菜心進入菜薹形成期時生長明顯加快,要保證肥水充足。對病蟲害以綜合防治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