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華 李偉強
視疲勞是指進行近距離學習或者工作,因眼部過度使用而出現的眼睛疲勞。視疲勞多出現于從事電腦工作、近距離緊密工作或者工作環境中照明條件較差的人群中,同時近視、老光、遠視等屈光不正和身體衰弱者也能出現此癥[1]。視疲勞主要癥狀包含視物稍久則模糊、眼睛干澀、頭暈頭痛,甚至不能寫作或者閱讀,嚴重者能產生惡心[2]。近年來,伴隨信息化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用眼模式及視覺環境已出現了相應改變,使得國內調節性視疲勞的患病例數不斷增多,已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目前,臨床在調節性視疲勞治療中多采取對癥處理以及調節休息,所有環節的作用均不容忽視。近年來研究發現[3],外用滴眼液加視覺訓練能提升調節性視疲勞的療效,迅速改善患者癥狀。為此,本文對2020 年1~12 月本院收入的98例調節性視疲勞患者開展研究,分析散克巴滴眼液加視覺訓練對調節性視疲勞患者淚液及角膜情況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制定有關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12 月本院收入的調節性視疲勞患者9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男女比為28∶21;年齡16~50 歲,平均年齡(28.36±7.22)歲;病程1~4 個月,平均病程(2.68±0.56)個月。觀察組男女比為29∶20;年齡18~52 歲,平均年齡(28.40±7.87)歲;病程2~4 個月,平均病程(2.75±0.42)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院內倫理委員會許可,同時均取得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4]主要癥狀包含:①眼部干澀、眼部疼痛、流淚、燒灼、眼癢;②復視、暫時視力降低;③頭昏、頭痛、失眠、惡心、記憶力下降。對所有患者眼部開展檢查,將器質性眼部疾病排除后,至少和①②中5 項癥狀相符或具備以下3 項癥狀:暫時視物模糊、頭部疼痛、頭昏、眼部和眼眶附近脹痛、近距離工作無法持久、記憶力下降,即能明確診斷。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調節性視疲勞的診斷標準;②無眼部手術史或者隱形眼鏡佩戴史;③認知能力正常,可配合完成此次研究。
1.4 排除標準 ①妊娠或者哺乳階段女性;②身體重要臟器有嚴重疾病者;③眼部出現感染或者存在重度干眼癥者;④缺乏語言表達能力者;⑤依從性或者配合度較差者。
1.5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院內相同一名具備豐富經驗的高年資眼科醫生開展眼位、眼壓、矯正視力、裸眼視力以及裂隙燈等檢查,將沙眼、干眼癥以及眼角膜炎等眼部疾病排除,同時經綜合驗光儀對患者視力度數開展檢查,后給其匹配適宜的眼鏡。對照組予以視覺訓練,具體方法如下:指導患者先對0.4 m 位置1.0 近視標開展注視,后對5 m 之外近視標開展注視,二者交替注視,總共循環20 次,20 次代表1 個周期,共進行3 個周期訓練,28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1 個療程。觀察組于對照組基礎上加散克巴滴眼液(參天制藥株式會社,國藥準字J20150129,規格:5 ml/瓶)治療,滴入左右眼各1 滴/次,5 次/d,28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1 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6.1 癥狀得分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對兩組癥狀得分開展評估,結合癥狀表現對其癥狀改善情況進行判斷,涉及眼燒灼感、眼癢、眼痛、流淚、眼澀、復視、暫時視力降低或者視物模糊、頭昏頭痛、記憶力下降、不能近距離長期工作或者視物共10 項,結合癥狀嚴重度依次計0、1、2、3,0 分代表無癥狀,1 分代表癥狀輕度,2 分代表癥狀中度,3 分代表癥狀嚴重[5]。
1.6.2 熒光素鈉檢查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對兩組開展熒光素鈉檢查,將角膜熒光素鈉試紙放于下瞼結膜囊,后指導患者合上眼瞼3~5 min,溶解后即可染色,對染色情況開展觀察,確定角膜上皮是否維持完整。評定標準:角膜點染>10 個或呈現點片狀著染判斷為重度(+++);角膜點染6~10 個判斷為中度(++);角膜點染1~5 個判斷為輕度(+);無角膜點染判斷為陰性(-)[6]。
1.6.3 Schimer 淚液分泌實驗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采用淚液試紙熒光素鈉對兩組開展Schimer 淚液分泌實驗,采取1 條5 mm×35 mm 濾紙,折彎其中一端5 mm,放在下眼瞼內側的1/3 結膜囊中,余下部分在皮膚的表面懸垂,指導患者輕輕閉上雙眼,于5 min后對其淚水滲濕濾紙長度開展測量。
1.6.4 角膜屈光度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經小瞳孔下主覺驗光方法對兩組等效球鏡度開展測量。
1.6.5 調節幅度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采取鏡片法,固定視力表在40 cm 位置,將近用燈打開,確保照度良好,將左眼遮蓋住,后對右眼開展檢查,指導患者注視視力表的最佳視力上一行,可看清則加負鏡刺激調節,一直到視標持續模糊,無法看清則加正鏡放松調節,依據相同方法對雙眼開展檢查。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癥狀得分及淚液分泌實驗結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得分及淚液分泌實驗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 后,觀察組的癥狀得分低于對照組,淚液分泌實驗結果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癥狀得分及淚液分泌實驗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癥狀得分及淚液分泌實驗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角膜屈光度及調節幅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等效球鏡度及左右眼調節幅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 后,觀察組的等效球鏡度及左右眼調節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角膜屈光度及調節幅度比較(,D)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角膜屈光度及調節幅度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熒光素鈉檢查結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熒光素鈉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8 d 后,觀察組熒光素鈉檢查結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28 d 后熒光素鈉檢查結果比較 [n(%)]
伴隨信息化時代來臨,手機、電視以及電腦等信息化設備被廣泛普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在方便生活的同時,導致人們的視覺環境以及用眼模式發生轉變,一定程度增加了視覺疲勞的發生幾率。視疲勞將眼部的自發癥狀當作基礎,會受全身性器質因素、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影響,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質量明顯降低。因此,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將針對性緩解視疲勞作為核心,臨床應用較多的治療措施是局部加用滴眼液并輔以視覺訓練,能對睫狀肌起到良好調節作用,進而減輕眼部的疲勞感[7]。
張蘭華等[8]將120例調節性視疲勞患者納入研究中,隨機分為1 組、2 組和3 組,每組40例。1 組患者采用晶體操訓練進行治療,2 組患者采用散克巴滴眼液進行治療,3 組患者采用晶體操訓練聯合散克巴滴眼液進行治療。治療后,三組患者的癥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3 組患者的癥候評分顯著低于1 組和2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Schirmer淚液實驗結果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3 組患者Schirmer淚液實驗結果高于1 組和2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8 d 后,觀察組的癥狀得分(13.26±4.10)分低于對照組的(20.48±3.65)分,淚液分泌實驗結果(14.76±2.12)mm 長于對照組的(9.20±2.02)mm,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和張蘭華等[8]研究結果有著良好一致性,同時觀察組治療28 d 后等效球鏡度、左右眼調節幅度、熒光素鈉檢查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觀察組療法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在于視覺訓練經晶體操開展訓練,通過雙目注視遠處和近處物體,能對睫狀肌起到良好調節作用,后從過于緊張狀態慢慢轉為放松狀態,減輕視疲勞,防止患者在觀看近處物體時產生模糊重影[9-11]。觀察組在視覺訓練基礎上加以散克巴滴眼液,散克巴滴眼液主要成分是維生素B12,可直接作用到睫狀肌,增加其氧氣的使用量,產生三磷酸腺苷,有助于睫狀肌血液流動,加快眼部新陳代謝,對眼功能起到良好調節作用。同時,該藥有著較強的水溶性,方便將眼部水分鎖住,防止產生嚴重干澀情況,其神經細胞膜可發揮去極化作用,能修復髓鞘,促進神經細胞興奮程度升高,對神經阻滯功能再生起到維持作用,最終減輕視疲勞有關癥狀[12-15]。
綜上所述,散克巴滴眼液加視覺訓練對調節性視疲勞療效明顯,能更好地調節睫狀肌,減輕視疲勞,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