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旸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急性危重病、亞急性肝功能失代償臨床綜合征,其常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需及時治療。是目前我國最常見的肝衰竭臨床類型,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起病急和病情危重的特點,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臟代謝異常、自身免疫系統紊亂或腫瘤浸潤等原因引起,慢加急性肝衰竭存在復雜的臨床癥狀,如黃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礙、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等,臨床死亡率高達40%~60%,并且近年來有上升趨勢[1]。目前,臨床對肝衰竭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治療也僅僅包括采用基礎醫學維持治療、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統是臨床治療肝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采用PE 是一種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統,在我國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血漿透析濾過是用健康血漿代替有毒血漿來治療肝衰竭的方法,臨床包括生物、非生物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統以及混合型的人工肝支持系統。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PE、DPMAS,PE 可以去除患者血漿中的有害物質,并且有利于肝細胞再生,但由于臨床需要大量血漿,其大大增加了患者潛在的感染風險,并且臨床的血液供應緊張,也限制了其應用[2]。DPMAS 是一種較新的人工肝技術,借助具有強大吸附能力的離子交換樹脂和大孔吸附樹脂中的DPMAS,可以吸附血漿中毒素以及炎癥因子等[3]。經過血漿凈化后的DPMAS,可將血漿再次輸回給患者,而無需消耗額外血漿,這避免了血液制品相關并發癥。本研究采用DPMAS+PE 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觀察其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就診的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53.7~74.4 歲,平均年齡(66.8±4.57) 歲。試 驗組 男15例,女15例;年齡52.7~75.9 歲,平均年齡(65.9±4.4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臨床診斷為肝功能衰竭;血清總膽紅素>165 μmol/L,凝血酶原活動度<43%;患者以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同意配合臨床治療及隨訪。
1.2.2 排除標準 存在活動性出血的患者;對血漿、人血白蛋白以及肝素過敏的患者;存在嚴重原發性心、肺等器官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HBV 以外的肝炎病毒感染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和藥物中毒引起的肝衰竭;肝癌、腎功能不全或因基礎腎臟疾病長期抗凝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抗病毒、支持及抗感染等臨床常規基礎治療,同步治療基礎疾病及臨床并發癥;患者病情穩定后進行人工肝支持,治療前患者常規留置靜脈導管,靜脈導管用生理鹽水及肝素鈉預沖。
對照組患者采取PE 治療,治療前使用地塞米松及葡萄糖酸鈣預防過敏,并采用低分子肝素鈣進行抗凝。
試驗組患者采取DPMAS+PE 治療,首先分離血漿后用5000 ml 血漿進行循環吸附,DPMAS 后回收吸附在柱中的血漿,用1500~2000 ml 血漿進行PE 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肝功能指標水平、凝血指標水平、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有效:治療后,患者的乏力、惡心嘔吐等癥狀改善,腹水、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得到控制,生化指標改善,總膽紅素下降>40%;無效:患者的病情惡化。不良反應包括皮疹、低血壓、出血、心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的凝血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短于對照組、凝血酶原活動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凝血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的凝血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皮疹、低血壓、出血、心悸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是建立在患者肝細胞再生能力強的基礎上的,是治療肝衰竭的基礎治療方法。臨床借助體外機械循環裝置,暫時替代患者肝臟功能,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并補充有益物質,為患者肝細胞的再生爭取時間,改善人體循環環境[4]。PE 用于去除體內毒素時不可避免會損失如補體、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等大量有益物質,并且去除小分子有毒物質的能力不理想,而DPMAS 能特異性吸附血漿中的膽紅素和膽汁酸,對內毒素和炎癥因子有很強的吸附能力,且還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及不消耗血漿[5]。PE 對水溶性毒素,如血氨及炎性介質等的清除效果欠佳,并且目前治療過程中臨床血制品短缺,治療需要大量血漿,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使用,因此,非生物型人工肝逐漸興起。近年,DPMAS 的臨床應用較多,DPMAS 的優點包括設備要求低和不耗費血漿等,并且DPMAS 能迅速改善患者癥狀,臨床療效得到肯定[6,7]。臨床研究表明,DPMAS+PE 的聯合應用對肝功能衰竭患者,尤其是早期肝功能衰竭患者有顯著療效。臨床發現,DPMAS 治療的乙型肝炎相關性急慢性早期肝衰竭患者,血清中總膽紅素水平低于采用PE 聯合常規方式治療的患者,說明采用DPMAS 治療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療效優于單獨采用PE。DPMAS 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患者生存率高[8]。表明采用兩種人工肝方案均能改善患者肝功能,采用DPMAS 治療方案對血漿膽紅素的吸附能力高[9]。然而,PE 期間交換的健康血漿中含有多種凝血因子,DPMAS 不僅吸附血漿膽紅素、膽汁酸、內毒素等有害物質,而且也吸附患者血漿中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質,影響患者凝血功能[10]。兩種治療方法聯合應用充分利用了各自的優勢,DPMAS+PE 聯合治療能改善DPMAS 對患者凝血因子的不良影響,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血漿用量。
綜上所述,DPMAS+PE 治療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并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