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群比例增大導致腦卒中發病率呈現升高趨勢。據臨床觀察,此病存活患者中有60%左右存在肢體殘疾,輕度殘疾患者需他人幫助完成日常活動,重度殘疾患者往往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家庭及社會造成的沉重負擔[1,2]。肢體功能障礙以康復訓練為主要治療方法,臨床研究發現,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應用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具有更為明顯的康復療效[3]。為探討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本院對近期收治的11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開展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神經內科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11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確診,年齡均≥60 歲,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無其他器官嚴重疾病、惡性腫瘤、精神障礙性疾病、針灸禁忌證[4]。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5例。對照組男37例,女18例;年齡60~78 歲,平均年齡(66.3±4.2)歲;平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0.1±2.7)分。觀察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61~76 歲,平均年齡(67.1±3.5)歲;平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0.2±2.1)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措施為醫護人員在患者病情平穩后開始對患者各關節進行按摩、牽拉、擠壓,以使緊張肌肉進行松馳,2 次/d,對于手指蜷曲或有足內翻者應用矯形器或“丁”字鞋進行治療;鼓勵患者自主運動,訓練過程中不斷予以鼓勵,向患者講解康復的意義及最佳效果,增強患者恢復肢體功能的信心;對于弛緩性癱瘓患者主要以被動活動及被動主動練習的模式,每日多次更換患者體位,進行起坐、翻身、側臥及站立訓練,逐步過渡到邁步、行走,1~2 次/d,30~50 min/次,以患者不疲勞為宜,隨著患者能力增強,逐漸增加活動量,增強患者肌力。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針灸治療,首先對患者病情即活動障礙程度及肌肉僵硬程度進行評估,經絡辨證取穴治療,上肢功能障礙在患者患側肢體取肩髃、肩外陵、肩內陵、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功能障礙在患側肢體取環跳、足三里、陽陵泉、太溪、太沖、風市等穴,上下肢偏癱者選上肢后下肢,先陽經后陰經順序進針,1 次/d,留針40 min,兩組患者均治療2 個月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治療后肌力分級及Brunnstrom 腦卒中恢復分級情況。
1.3.1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顯效: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良好,病殘程度0 級;有效:患者肢體功能明顯改善,病殘程度1 級;無效: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無改善,病殘程度2~3 級[5]。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 ①Fugl-Meyer量表包括上下肢兩個維度50 項內容,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運動障礙越輕;②Barthel 指數100 分為正常;>60 分為良,能獨立生活;41~60 分為中,需他人幫助;20~40 分為差,生活明顯依賴他人;<20 分為極差,存在嚴重功能缺陷[6]。
1.3.3 肌力分級及Brunnstrom 腦卒中恢復分級情況①肌力分級為0~Ⅴ級,0 級肌肉麻痹,無收縮力;Ⅴ級為正常肌力[7]。優良率=(Ⅳ級+Ⅴ級)/總例數×100%。②Brunnstrom 量表包含上肢、手、下肢三項內容,分為Ⅰ~Ⅵ級,Ⅰ級為無任何運動;Ⅵ級為運動協調近于正常[8]。優良率=(Ⅴ級+Ⅳ級)/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2%,高于對照組的8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Fugl-Meyer 評分、Barthel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肌力分級及Brunnstrom 腦卒中恢復分級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肌力分級優良率、Brunnstrom 腦卒中分級優良率分別為74.5%、76.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4.5%、56.4%,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兩組患者肌力分級情況對比(n,%)

表4 兩組患者Brunnstrom 腦卒中恢復分級情況對比(n,%)
腦卒中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而偏癱是腦卒中后最常見的后遺癥,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訓練可對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刺激,通過神經系統的重建,受損傷區域神經功能可由其他腦區域進行代償,從而使得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祖國醫學針灸在對偏癱治療上具有一定優勢,針刺治療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血液循環、血流變學、腦血流圖及顱底動脈血流[9]。針刺可明顯增加腦部血流量,改善腦組織氧供,對促進病灶區側支循環建立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恢復作用顯著;針灸還能增強感受器接收的傳入沖動至大腦皮層,形成中樞到患側運動傳導通路。多年研究顯示,針灸雖可提升患者運動能力,但患者運動能力往往僵硬、刻板、不易出現分離運動,會有典型的誤用綜合征,出現偏癱姿勢及異常步態,而康復訓練可糾正異常運動模式,通過反復、多次訓練促進正常運動模式恢復,可使運動更精細,更協調,利于患者肢體運動恢復正常[10,11]。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可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2%,高于對照組的8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ugl-Meyer 評分、Barthel 指數分別為(55.02±5.07)、(66.84±7.68)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9.03±3.56)、(56.77±4.6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肌力分級優良率、Brunnstrom 腦卒中分級優良率分別為74.5%、76.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4.5%、56.4%,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肌力水平、運動能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提高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