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華
急性腦梗死是全部腦卒中的最常見類型,占其60%~80%[1]。急性腦梗死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質量[2]。隨著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我國急性腦梗死患者亦逐年增多,發病群體亦趨向年輕化,使其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故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和重視。作者采用化痰通絡湯加減治療痰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療效較佳,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60例痰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5~80 歲,平均年齡(62.52±5.85)歲。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3~80 歲,平均年齡(62.02±6.3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院內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協議書。
1.2 診斷標準 中醫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中風病的診斷標準,證屬痰瘀阻絡證,癥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感覺減退或消失,頭暈目眩,痰多而粘,舌質黯,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西醫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1]中關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的診斷、辨證標準;②年齡43~80 歲;③發病在14 d 之內;④患者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⑤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顱腦占位、腦出血、腦外傷等疾病引起的神經功能缺損患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功異常、血液系統、代謝異常患者;③精神障礙或者重度認知障礙,嚴重干擾觀察、影響療效判斷者;④對本藥過敏者。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進行急性腦梗死的常規基礎治療,主要包括控制血壓、穩定血糖、調脂、改善腦循環,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營養神經等治療。14 d 為1 個療程。觀察1 個療程。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化痰通絡湯加減治療。化痰通絡湯方藥組方:法半夏10 g、生白術15 g、川芎10 g、炙甘草5 g、橘紅10 g、枳殼10 g、丹參20 g、酒大黃5 g、香附10 g、膽南星5 g、三七粉5 g。頭暈甚者加天麻、鉤藤、石菖蒲;言語不利加蟬蛻。水煎汁300 ml,1 劑/d,每劑分2 次口服,14 d 為1 個療程。觀察1 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治療效果 中醫癥狀體征評分及療效判定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或正常,癥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好轉,癥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者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2 神經功能 使用NIHSS 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估,表內包括對患者意識、語言、感覺等方面的評判,總分共42 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
1.5.3 日常生活能力 使用BI 評分進行評價,總分100 分,根據評分進行自理能力判定,分數越高則生活能力越強。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83.33%(25/30)高于對照組的56.67%(17/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BI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IHSS 評分(4.22±2.34)分低于對照組的(7.55±3.17)分,BI 評分(81.66±15.83)分高于對照組的(56.52±12.09)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中醫認為急性腦梗死屬“中風”范疇。認為本病大多是在內傷積損基礎上,復又因勞逸失度、情志不遂、飲酒飽食、外邪侵襲等誘因觸發,引起臟腑陰陽的失調,血隨氣升,肝風內動,夾痰夾火,橫竄經脈,蒙蔽神竅,從而發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諸癥而發為中風。而急性腦梗死又見于其病發急驟者,古人以“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風之疾速”來表達其發病之突然,起病之急驟,變化多端而速疾。在現代人類生活水平、節奏中,人們更易勞逸失常、飲食不節、情志不遂而誘發本病,且痰瘀阻絡型多見。煩勞過度,耗氣傷血,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久之化痰化瘀,痰瘀壅阻清竅,發為中風痰瘀阻絡證。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炙煿之物,導致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濕生熱,熱極生風,最終可致風火痰熱內盛,竄犯絡脈,上阻清竅,形成中風痰瘀阻絡證,正如《丹溪心法·論中風》所言:“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憂郁惱怒,情志不暢,肝氣不舒,橫逆犯脾,脾失健運,化濕釀痰,阻滯經絡,痰瘀互結,上犯清竅,亦可引發中風痰瘀阻絡證。本病本證最終為氣血津液代謝失調導致患者腦部供失常,導致“血瘀”無法及時排出,從而發生急性腦梗死[4,5]。
西醫認為急性腦梗死是指發病在2 周內的腦梗死,是因一條或多條腦血管缺血導致該供血區局灶性腦功能障礙,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體征的疾病。有文獻表明急性腦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腦部出現供血障礙,從而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腦部神經功能受損[6]。亦有認為其病機主要是由于血液流通不暢導致血栓,進而演化為急性腦梗死[7,8]
化痰通絡方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風病診療方案中的推薦方藥,具有活血祛瘀、化痰開竅的作用。方中法半夏、橘紅、枳殼、香附化痰祛濕、行氣祛痰;丹參、川芎、酒大黃、三七行氣活血、化瘀通絡;膽南星化痰開竅;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增脾運化之力,助祛除痰瘀之邪。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共奏活血祛瘀、化痰開竅之功效,使痰濁化、瘀血除、脈絡通、腦竅清而諸癥除。據有關研究證實[9,10],化痰通絡湯具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管內皮通透性、抗氧自由基、保護血腦屏障、抑制炎癥反應、減輕腦水腫、提高缺血腦組織血液供應、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多重作用。亦有研究表明[11]化痰通絡湯可通過血栓塞B2(TXB2)、6-酮-前列素F1α(6-K-PGF1α)途徑改善腦循環、抗血小板聚集,從而起到保護腦組織的作用。還有研究表明[12]化痰通絡湯可使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下降,降低腦梗死的風險。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83.33%(25/30)高于對照組的56.67%(17/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NIHSS 評分(4.22±2.34)分低于對照組的(7.55±3.17)分,BI 評分(81.66±15.83)分高于對照組的(56.52±12.09)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化痰通絡湯加減治療痰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從而降低患者致殘率、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