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錦繡
我們總期待“甜甜的愛情”,但婚戀途中顯然不只有甜蜜,還會有火氣味十足的爭吵、苦澀的眼淚等,它們也許比你所知道的更常見。調查研究顯示,男女朋友反饋每周大概會出現2-3次沖突,婚后的夫妻甚至更高一點,每兩周會反饋7次“難忘的意見不同”,每個月會經歷一兩次“不愉快的爭論”。
沖突的能量非常大,一次意見不同、爭論、沖突,足以毀掉好幾次甜蜜建立起來的親密感。所以,沖突就像橫亙在婚戀途中的障礙,總會讓愛侶們心累,甚至精疲力竭。到底為什么會這樣?我們該怎么辦呢?
在伴侶相處中,許多小事都能成為沖突的導火索:也許是男朋友打游戲不回消息,也許是女朋友和異性朋友看電影,也許是丈夫又一次把臭襪子扔在了地上,也許是妻子不想跟丈夫回老家過節……
心理學家彼得森把激發伴侶沖突的事件分成了四個常見的類別:①批評,也就是表達對伴侶的不滿,批評的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伴侶會把這些話解釋為無視付出、吹毛求疵;②無理要求,也就是看起來不公平的要求和索取,比如要求伴侶獨自承擔家務;③拒絕,也就是伴侶沒有像自己請求的那樣做出反應,比如拒絕周末約會;④累積的煩惱,也就是看似沒有什么明顯的引發事件,其實有些輕微的小事日復一日已經變得讓人難以忍受了,比如睡覺打呼嚕。
但如果我們去探索這四個原因的更本質之處,其實大概可以歸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因為,畢竟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在意見、喜好上存在差異的人,難免會有分歧之處,難免會有希望實現不同目標的時刻,比如喜歡聚會的妻子希望丈夫陪自己見朋友,而喜歡獨處的丈夫希望自己在家休息;或者丈夫希望買一套昂貴的漁具,而持家的妻子覺得這筆錢應該用來換臺洗衣機,這時候,沖突就很有可能出現。
另一方面是因為,每個人自己的需求也會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人們一邊希望能夠獨立自主、自由行事,一邊又希望獲得溫暖回應、親密陪伴,兩種矛盾的需求很難平衡。有時候獨立的需求更強,我們就會希望伴侶多給自己一些個人空間;而當陪伴的需求更強時,我們又想纏著伴侶。這樣起伏不定的需求,也讓我們更難和伴侶一直穩定和諧。
知道了這兩方面的原因,我們不難看出,這些原因是很難改變的,所以沖突就總是很難避免。那當它來臨時,該怎么辦呢?
婚姻領域的專家約翰·戈特曼根據自己豐富的經驗,為伴侶們提出了在發生沖突時三點“不要做”的事情:
有人會在伴侶生氣時躲開,用逃避、“冷戰”的方式來應對,希望對方能自己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但即便伴侶能調整好自己,你們之間的問題還是存在的,逃避并不能讓問題自己消失,真誠的討論、尋找解決辦法才是可行的。
在有沖突時,有人會很容易把“討論一件事”上升到“討論你這個人”,說“我真是看透了你”“你就是這樣一個……(消極的形容詞)的人”,忍不住對伴侶冷嘲熱諷,甚至破口大罵。這樣的粗魯、暴躁、刻薄都會讓伴侶離你越來越遠,即便這種消極的攻擊只發生了一次,它的力量也足以毀掉很多天的親近和甜蜜。
陷入沖突時,如果伴侶兩個人都容易激動,那兩個人都可能開始憤怒地消極攻擊。這時候,他們已經遠遠離開了那件引發沖突的事情,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想要發泄情緒、罵倒對方上,陷入了發泄負面情緒的怪圈。至于這會帶來什么后果,會不會給兩人都留下道歉也難以彌補的傷害,他們都不在乎了。
不能逃避、不能攻擊,那能做什么呢?心理學家馬克曼提出了七點幫伴侶們在沖突時保持冷靜的規則。
第一點規則是給兩個人的,利用一個現實的小物件來作為發言權的標志,當一個人拿著它時,就意味著這一段時間他/她是發言者,而另一個需要傾聽。
說自己的想法。多使用“我”這種第一人稱,這樣有助于只說自己的想法、感受,而不是揣測伴侶的動機(大部分還是惡意揣測)。
不要急著解決問題。先安撫好情緒、描述清楚分歧,然后再一起解決,而不是在伴侶不同意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解決方案。
分享發言權。不要一個人沒完沒了地說,要允許自己的伴侶講話。
停頓并讓聽話者復述。這能保證自己的話真的被對方聽到、理解了,如果對方說的意思不對,就溫和地糾正對方。
不要剝奪說話者的發言權。當對方說話時,要讓他/她先說完,保證自己聽全了,然后再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要急著反駁。
復述聽到的話。用自己的話、自己的理解重新說出對方所說的話,來確保自己理解了對方想要傳達的意思。
雖然這幾條規則看起來有點“笨拙”,但研究認為,這一套規則應用起來很有價值,無論是在溝通有沖突、有困難的議題上,還是在提前預防沖突的出現上,因為這保證了兩個人都能真正表達,同時也都能被真正聽到,表現出解決問題的誠意。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本就會有所磕絆,而婚戀之路需要兩個人一起走,遇到的挑戰就更多了。愿你利用好心理學家總結的經驗,恰當地面對沖突,別讓它絆倒一同前行的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