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李天鳳

該生是哭著走進心理咨詢室的,等其心情平復,才慢慢將傷心之事表達出來。原來,該生為初一新生,離開了熟悉的小鎮與父母,孤單前往本市一所較好的中學求學,也是第一次住學生宿舍。周圍的一切是陌生的,該生表現出極度想家,對學校生活的不適應。在前幾天,當該生想家的時候,還會和鄰班的一個朋友聊聊天,兩個人哭一哭,心情平復許多。就在昨天,其朋友因為過于想家被父母接走了,該生在學校內失去了最重要的人際支持,導致了想家情緒的加劇爆發,才走進了咨詢室。
共情該生,讓其想家情緒得以充分宣泄。對新生不適應問題做正常化處理,讓該生從認知上意識到剛入學表現出的種種不適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很常見的。心理老師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告知該生當老師在她現在這個階段是如何處理想家情緒的。
肯定與鼓勵該生有問題找心理老師的行為。采用因應詢問的方式,提問該生“你的朋友因為想家被父母接走了,那你是怎么做到能堅持在校的呢?”該生表示,因為這個學校是本市非常有名的學校,該生非常幸運搖號到了這里,其父母非常期待該生能在此校有所成就。該生也是非常善良體貼父母的,不想讓父母失望。
在其想法中充斥著趨避沖突,其原話表示“我非常不想在這待著,但是……但是我必須在這,我不想讓父母失望”。心理老師幫助澄清,“在一個轉折句中,‘但是’后邊的語句往往更為重要,因此在你的心中,是更偏向好好留在本校的是嗎?”該生經過思索,表示了同意。咨詢師抓住該生在趨避沖突中的突破口,作出澄清,幫助該生理清了思緒。
該生多次表達出“我覺得我克服不了了,我就是想家”。心理老師詢問該生,以前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過類似的情況,覺得自己肯定做不到的,結果反而還不錯。該生思索后表示是有類似經驗的。該生自述幾何成績非常差,即使很努力了,但也就是70分的水平。后來通過一直刷題,沒想到最后考試成績是90多分。心理老師提問,從幾何考試的經驗中,你能得出什么道理呢?該生表達,不斷努力終會收獲進步。并表示對其當前的新生不適應問題有了些自信。
該生在談話中還表現出一個特點,就是思慮過多。比如,她會擔心父母不在她身邊會不會發生意外。心理老師采用具體化技術,詢問該生所說的“意外”指的是什么。該生表達說是車禍。心理老師繼續詢問,以前其父母是發生過車禍這種事情嗎,以至于讓她如此擔心。該生卻表示從未發生,其父母身體健康,生活安穩,擔心車禍純屬是自己無根據的想象。
心理老師做出解釋,這種“對沒有發生的事情的無謂擔心”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預期性焦慮”。它具有三個特征:
不可控性。對父母是否會出車禍這件事情,該生是無法控制的。
侵入性。預期性焦慮往往不會一直持續,但是當該生在上課,或者做別的事情的時候,這種焦慮突然闖進腦海,讓人抑制不住地去想它。
災難性。該生預期性焦慮的內容是負面的,并且放大可能到來的危險中最可怕、最不希望發生的那一點——車禍。當開學不適應遇上預期性焦慮,該生更多地體驗到悲傷與無助,積極行動的力量是薄弱的。
心理老師向該生介紹了史蒂芬·柯維理論中的“影響圈”與“關注圈”概念。影響圈指的是我們能夠通過行動影響和改變的事情。關注圈指的是會影響我們,但是我們沒法改變、只能關注的事情。該生所擔心的“父母可能出車禍”這件事情,是在影響圈以外、關注圈以內的。當該生試圖去控制一件控制不了的事情時,焦慮便產生了。
對此,心理老師建議該生給自己制作一個“焦慮箱”。焦慮箱內可以放上每日的“焦慮表格”。在表格的左邊一欄寫下焦慮的問題,右邊一欄寫下它是否真的發生了,以及對自己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每天當焦慮的想法產生的時候,就用2分鐘時間將它寫到焦慮表格中,寫完后就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每周結束的時候,從“焦慮箱”中回顧這一周自己焦慮了多少次,又有幾次焦慮之事真正發生了。通過回顧或許會發現自己焦慮的不合理性。
該生在新環境中尚未建立人際關系是其不適應的另一個助推器。該生因為自己陷入低落情緒中,自身注意力更多放在處理情緒問題上,對周圍的同學尚未給予關注,也沒有建立起良性關系。在宿舍生活中沒有歸屬感,其他同學歡聲笑語更襯托該生獨自落寞,孤單的時候更為想家。因此該生陷入了“想家—情緒低落—無暇結交新友—孤單—想家”的惡性循環。心理老師鼓勵該生收起負面情緒,采取結交朋友的行為。當孤單感消失,對環境的適應就會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