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佩
很多時候咨詢的著眼點大多是以當事人本身為導向的,聚焦在問題本身和帶著問題的人,但是在面對和處理兒童或青少年的心理行為時卻要打開視角,從更廣泛的角度將孩子置于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環境中去理解問題的形成、變化和發展。就像我所碰到的小江。
小江是一名初二的男生,性格較為內向,不是很喜歡說話,初次見面的時候沉默不語。小江媽媽說,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記憶力很好,學習也還不錯。但是小江大概從暑假開始迷戀玩手機,他說自己也并不是喜歡玩游戲或是使用網絡社交軟件,而是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搜索知識和看科普視頻。
小江的爸媽對此感到非常不滿,都認為這嚴重影響了他正常的學習和休息,跟他商定使用手機的時間,但是發現他完全做不到,于是便開始搶手機,每次都發生肢體沖突,并摔壞了幾個手機。現在小江爸媽也不在孩子跟前用手機了,但是問題似乎并沒有解決。小江現在的狀態就是沒有手機沒法完成作業,晚上寫作業會拖得很晚,并且有時以自己不舒服為由不去學校上課。
小江媽媽認為自己孩子的思想是較為幼稚的,可以用哄騙等方法去引導他戒除對手機的依賴,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讓孩子屈服。她認為孩子的問題之所以未能解決,主要是因為小江爸爸不正確的教育理念。而小江爸爸認為小江已經是一個青少年了,應該合理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且當他出現錯誤行為時,適當的打罵并沒有什么不妥,自己就是在父母的打罵下長大的,一樣好好的,因此他拒絕采納小江媽媽的建議和做法。
不難看出,小江父母二人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是不一致的,因此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實踐層面常常出現很多分歧,尤其在孩子過度使用手機這件事情上完全地呈現出來。也正是因為父母二人意見相左,所以孩子的問題不但一直在那里,似乎還愈演愈烈。
要解決小江的問題,首先需要站在家庭系統的視角,協調小江爸媽對他的教育方式,消解他們彼此之間的矛盾,才可以更好地解決小江的手機上癮問題。
我跟小江以及他的父母商定了一個單雙日約定。周一、周三和周五,父母把小江當作小孩子來看待,當作一個需要他人幫助才能長大的小孩子。周二、周四和周六,將小江視為一個我行我素、需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的青少年。周日的時候,他們可以隨意安排。
一周后會談的時候,父母二人反饋說,他們感到有些意外,小江沒有手機就做不了作業的狀態得到了改善,并且沒有再表示不去學校。顯然,小江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成功學到了新東西。通過跟小江父母的深入交流,小江爸爸說到他在他父母親那里獲得的保護極少,因為他是老大,父母對他的期待就是要他長大、盡快擔當家庭的重任。他意識到,當妻子把小江當“幼兒”看的時候,他內心可能是嫉妒自己兒子的。小江媽媽也認同了丈夫對小江提高要求的一些觀點。對于小江,從他的角度來說,問題不是出在他太不成熟,也不是因為他對自己不負責,而是他被寵壞了,并且不想再扮演一個被寵壞了的角色。
這一約定使得小江的爸媽找到了一種跳出他們原本互相爭論誰的觀點更好的角色定位,進入一種合作的姿態。父母協商出了統一的方法,小江也有了一次從回應父母一系列期望的壓力中喘息的機會。約定讓小江父母雙方都看到,兩種觀點其實都有合理之處,同時,每一種觀點又與另一種觀點相補充。小江一直進退維谷,他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個孩子,還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成年人。之前因為父母的分歧,小江內心的負面情緒增多又不知如何發泄,于是手機上癮的狀況進一步惡化了,約定的目的是協調小江的家庭教育方式并幫助他澄清其真正的發展問題。
之前小江父母使用手機也比較頻繁,雖然為了促使小江戒除手機上癮,二人都盡量避免在家使用手機,或只在家使用老年機,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單雙日約定初顯成效之后,一家人共同商定了家庭健康生活安排,也安排了一定的合理使用手機時間,三個人互相監督,用合理地使用手機和健康的家庭活動替代手機過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