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現瑤 朱麗東



摘 要:知識深度(DOK)模型作為一種面向高階思維培養的教學理論,對于地理原理性知識教學具有獨特優勢。本文從理論上闡述了知識深度模型的基本理念,進而以大氣的熱力作用為例,通過知識深度模型的四層次分析,并結合地理實驗串聯整節內容,拆分設計出教學流程,最后提出了運用該模型開展教學的指向要求。
關鍵詞:知識深度(DOK)模型;地理原理;地理實驗;教學指向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2-0023-04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方興未艾,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和深化使得教與學的過程更加注重素養立意,更加注重學習進階。知識深度層次模型作為對學生認知能力深度挖掘和高階思維培養的重要手段,日益成為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隨著新課改的發展,指向地理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理論逐漸走向中學地理課堂,滲透中學地理教學。知識深度(DOK)模型作為重塑地理教學設計的新模式,通過對地理原理性知識的二次探究,可以更好地構建教學流程,在具身體悟中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水平。本文以“大氣的熱力作用”為例,通過知識深度層次模型探索新式教學路徑,并提出運用該模型開展一般性教學的建議。
一、知識深度(DOK)模型的基本理念
為了更好地對接美國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的規定,美國教育評價專家韋伯(Webb)于1997年提出“知識深度(Depth of Knowledge,DOK)模型”(圖1),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和學生思維能力的改進,知識深度(DOK)模型逐步從教學評價領域走向了課堂教學領域。近年來,知識深度(DOK)模型日益成為美國 K12 教育領域推動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教學設計工具。[1]該模型的理論和方法主要指向課堂教學擬定任務和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設計問題鏈、教學項目和操作性實驗貫穿整個課堂,以測量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深度(DOK)模型并非一味地追求知識難度,而是側重于教學效度和完整性,其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分為回憶和重現(Recall and Reproduction),技能和概念(Skill and Concept),策略性思維和推理(Strategic Thinking and Reasoning)以及拓展性思維(Extended thinking)四個層級。教師根據每個層級的主題要求設計開發相應的教學任務、問題和活動,前兩個層級為淺層學習,后兩個層級則屬于深度學習,開辟了由“學知識技能”到“學思維策略”的進階路徑。
地理原理性知識反映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一般規律和因果聯系,它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格局和過程,闡明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原理性知識對于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的培育至關重要,且由于原理性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密切,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學生在理解上往往存在偏差。教師教學過程中如果僅采用平鋪直敘的講授方法,不僅是對語言表達準確性和連貫性的挑戰,而且客觀上對學生的理解和練習帶來難度。知識深度(DOK)模型則從學習進階的角度出發,逐項解決教學任務,逐級提升認知能力,形成“問題來源現實—多方式逐級應對—回歸現實問題”的進階模式,顯著提升學生的課堂獲得感。
二、基于知識深度(DOK)模型的“大氣的熱力作用”教學探究
大氣的熱力作用作為自然地理部分的重要原理之一,涉及較多的迷思概念和地理過程,且與物理等相關學科聯系密切,教與學的難度較大。采用知識深度(DOK)模型開展教學,從DOK1到DOK4逐級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結合地理實驗、項目學習、問題鏈設計等多種方式,創新教學觀點、方法和課堂互動形式,使學生從知識生成的角度體驗地理原理的推演過程,體會“知地明理”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表1是基于知識深度(DOK)模型的“大氣的熱力作用的教學流程”。
三、基于知識深度(DOK)模型的原理性地理教學指向
1.把握新版課程標準,挖掘教材地理原理
地理課程標準是中學地理教學的根本綱要,離開了課標的指導,地理課堂教學也就成為無本之木。利用知識深度模型(DOK)開展地理原理性知識教學,應遵循新課標的內容要求和學業質量標準,多維度分析地理事象、多結構評價知識層次、多形式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此外,地理新教材無論在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部分均存在較多的地理原理,知識深度(DOK)模型作為與原理性知識教學相契合的教學模式,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深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因此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原理性知識,并嘗試利用知識深度(DOK)模型對地理原理逐級分析,重組設計,開發一系列基于該模型的探究性課程。
2.精心設置問題鏈,逐項促進學習進階
地理原理歸納于多種形式、多重意蘊的地理問題,又反過來促進地理問題的解決。地理問題作為與地理原理相契合的“教學增長點”,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知識深度(DOK)模型的DOK1和DOK4環節特別強調問題鏈的設置,問題鏈既引導學生對地理原理進行初步思考,又激發學生運用相關原理發散思維,因此,知識深度(DOK)模型指導的課堂教學應精準把握問題鏈的橋梁作用,精心設計一些“腳手架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規律、基本方法去逐項分析、分步驟解決問題,[3]進而反思地理原理生成的來龍去脈,在DOK1~DOK4中完成學習進階,實現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轉變。
3.創設開放真實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能力
從知識深度模型的基本內涵和層級要求來看,策略性思維和推理環節不但要求學生探討學習內容以實現知識遷移,而且需要正確地分析體悟學習情境。只有把握了情境的關鍵要素,才能夠弄清情境間的差異,對新情境做出“舉一反三”、準確明晰的判斷,從而實現原理方法的遷移運用。[4]如果學生僅僅是對地理事物的概念、過程進行回憶重現,或只進行簡單推論,會使學生只能停留在淺層學習的層面上,無法完成情境中的實驗操作和數據分析,更無法實現“異質情境”的“同向遷移”。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認知水平以及知識本身的特性創設開放探究的主題情境,給學生提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以及適當的探究空間[5],讓學生在觀察、實驗、分析和綜合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生成,激發思維能力,實現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遷移應用,喚醒高階思維以創造性地解決地理原理性問題?!?/p>
參考文獻:
[1] 葉冬連,胡國慶,葉鵬飛.面向核心素養發展的課堂深度學習設計與實踐——基于知識深度模型的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12):35-40.
[2] 林琛琛,黃筱貞. 地理課堂項目式學習路徑探索——以人教版必修1“大氣的受熱過程”為例[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9(9):43-45.
[3] 王炳欽.秉持“深度學習”理念,重構生本地理課堂[J].地理教育,2021(4):1.
[4] 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5] 于慧.地理課堂深度教學的途徑探索——基于“歐洲西部畜牧業發展”的教學實踐[J].地理教育,2019(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