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平







摘 要:本文基于高考引導教學的功能,從地理課標命題建議“具體任務”入手,梳理高考命題要求。以高考例題為例,從“具體任務”角度概括基本地理思維和方法,進而關聯延伸至教學內容選取、課堂情境架構、課堂教學設計等核心維度,以期為高三地理教學提出實用性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具體任務;試題;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2-0042-05
高考是新課改實施的重要抓手,除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外,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導教學。因此,研究高考試題和命題規律,以期指導課堂教學就成為貫徹和適應新課改的應有之義。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為高考改革提供政策依據。隨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地理課程標準》)成為深化地理學科高考改革,完善地理學科考試評價形式,構建地理學科測試框架的基本依據和指南。《地理課程標準》在命題建議中明確指出:“除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這一關鍵維度外,還應從測試內容、具體任務、試題情境三個方面考慮測試的具體設計”[1]。實質上地理核心素養與高考試題測試內容以及試題設計的具體任務、試題情境之間是相互依托、互為表里的關系。聚焦其中一點研究并展開,一定會轉變課堂教學,促進地理學科素養落實,推動課改深入發展。本文就《地理課程標準》中命題的具體任務進行探討。
一、命題建議——“具體任務”介紹
具體任務是構建科學測評地理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框架的重要一環,是試題命制必須考慮的項目,為此《地理課程標準》在命題建議中展示了5個方面的具體任務,包括“空間格局的觀察、概括、歸納”,簡稱“空間格局”;“空間動態過程的觀察、規律概括與趨勢預測”,簡稱“地理過程”;“地理特征的分析、綜合比較”,簡稱“地理特征”;“地理聯系的分析、推理”,簡稱“地理聯系”;“繪圖與圖解”,主要解決學生能做什么和會做什么的問題[1](表1)。
地理空間格局是地理事物和現象在地球表面排列、布局、展示及其組合狀況,是地理世界的表觀,具體可以從位置、大小、形狀、數量、類型以及空間排列組合來描述。[2]“空間格局”高考試題要求學生運用圖表工具,經過觀察、概括、歸納等過程,獲取所要考查地理事象的空間格局信息,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地理意義,凸顯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的學科素養,是學生學習和解題的前提和基礎。
教師袁孝亭認為,地理過程通常包括地理事物分布演變過程、形成消亡過程、地理循環過程、地理要素組合區域變化過程等類型。[3]地理過程體現了在一定尺度的時空組合中,地理事件的時間和空間序列,以及這種序列所承載的地理規律和原理。“地理過程”具體任務首先要能夠辨析地理過程的各運動環節或階段;其次要理解這種過程產生和發展的機制,也就是作用原理;最后,要能感知這一地理事件未來可能的發展軌跡。它重點考查學生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理解掌握,以及地理知識整合能力及其蘊含的思維方法。
“地理特征”強調分析某種地理現象的屬性、特點,并從綜合的角度來分析其成因,也就是多角度探討其與其他地理事象之間的聯系。而具體任務“地理聯系”更強調運用邏輯、演繹的方法,追因溯果來分析某種地理事象產生的原因,分析時同樣強調要多角度、綜合思考。因此,具體任務“地理聯系”是 “地理特征”的實踐操作方法和路徑,二者聯系緊密。
“繪圖與圖解”則著重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圖文之間的相互轉化,這涉及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綜合、評價、預測等思維過程,主要在研究探索、操作運用等素養方面提出要求。
二、高考試題——“具體任務”啟發
由表1可以看出,《地理課程標準》命題建議中的具體任務對應學科素養主要有:信息獲取、理解掌握、知識整合、科學思維、人文思維、研究探索等[4],如果轉化為地理核心素養即為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這些都指向地理學科基本思想和方法。如果落實到高考命題,從“具體任務”視角來看,對高三地理課堂教學帶來哪些啟示?先以地理課程標準呈現的例題入手,就思維認知能力范疇的三個“具體任務”(“地理特征”“地理過程”“地理聯系”)進行探討。
例1.(課標例題)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內陸綠洲地區。21世紀初,該國甲地發現便于開采、儲量豐富的優質磷酸鹽礦(圖1)。初期開采的礦石運往乙地加工。2013年,該國在甲地附近籌建磷酸鹽工業城,使其成為集開采、加工于一體的磷酸鹽工業中心。
(1)你認為沙特阿拉伯建設磷酸鹽工業中心的優勢條件有哪些?
(2)甲地遠離城市,又在沙漠中。在這里建設磷酸鹽工業城,需要克服哪些困難(不利的地理條件)?
(3)無論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鹽礦石,都會造成污染。有人認為:與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鹽礦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較輕。你是否贊同這種觀點?請對甲、乙兩地做對比分析,然后說出自己是否贊同的理由。
參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亞洲、非洲、歐洲市場)靠近海洋,產品運輸方便;磷酸鹽礦品位高,儲量大,易開采;油氣資源豐富,能源成本低;資金雄厚? ?(2)高溫干燥,淡水資源短缺施工環境差;地處偏遠地區,人口稀少,勞動力缺乏;地區開發歷史短,工業與基礎設施薄弱? ?(3)贊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納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經濟活動密集,對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反對:甲地生態環境更脆弱(水資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環境保護設施較完備,污染物處理技術較成熟。
試題圖文材料以沙特阿拉伯為區域背景,聚焦區域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區域地理特征分析,考查學生綜合區域自然、社會要素分析地理現象和問題的能力,表達對自然環境整體性和人地協調發展的關切,樹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傳統角度來看第(1)題似乎是單純的區位因素分析,直接套用區位分析模板即可,結果必然會缺失答案中沙特阿拉伯位置的分析“沙特阿拉伯(靠近亞洲、非洲、歐洲市場)靠近海洋,產品運輸方便”;另一個弊端是學生只會機械地羅列區位要素及其屬性,如“交通便利”,而不會構建要素間的邏輯,如“因為沙特阿拉伯位置(靠近亞洲、非洲、歐洲市場)靠近海洋,所以產品運輸方便”。從具體任務角度思考,第(1)題隱含著沙特阿拉伯相對其他國家或地區建設磷酸鹽工業中心的比較優勢,在區域對比中,分析沙特阿拉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特點和屬性,其實質是在分析沙特阿拉伯的區域特征,因此這道題歸屬 “地理特征”具體任務,這就是參考答案中沙特阿拉伯的位置分析的由來。同理第(2)題實質是問甲地相對沙特阿拉伯其他地區建設磷酸鹽工業城的條件分析,同樣涉及認識甲地區域特征,側重評判“不利的地理條件”,不光是限定答題方向,更是建立地理要素與磷酸鹽工業城的邏輯聯系,屬于運用因素分析方法探索“地理聯系”的具體任務。第(3)題無論學生是怎樣的態度,其理由必須要推理合理,邏輯自洽,屬于運用推理的方法探尋“地理聯系”的具體任務。
從課標例題發現,“地理特征”具體任務類試題,其基本思考或者解題方法如下。首先,進行區域對比,思考本區域相對其他地方有什么特殊性。具體對比角度有地理要素、區域類型、地理事象屬性和特點等。其次,分解思考角度,常見角度有不同地理要素、不同時段、不同空間、不同事物類型等。最常用的是從地理要素角度考慮,自然要素從位置、大氣、水、生物、地形考慮,社會要素從人口、交通、資金、產業活動、政策等考慮。最后,對分解后的單元構建邏輯框架,也就是建立地理聯系。如上題中沙特阿拉伯因自然油氣資源豐富,所以工業生產的能源動力成本低,同時豐富的油氣資源為該國積累了大量資金,為發展其他類型工業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
“地理特征”具體任務的完成,常伴隨著地理聯系的分析與推理;但有的高考試題純粹是完成“地理聯系”的具體任務,目的是考查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演繹推理等能力,如例2。
例2.(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地理試題選擇題第7題)利用大型挖泥船將海底巖石攪碎,并將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為在海中建設人工島的主要方式。圖2示意人工島地下淡水分布。
參照圖2,在造島物質滿足水滲透的前提下,人工島形成并保持相對穩定的地下淡水區的條件是
①降水充沛且季節分配均勻 ②降水充沛且季節集中 ③人工島足夠長 ④人工島足夠寬
A.①③? ? ? ? ? B.①④? ? ? ? ? C.②③? ? ? ? ? D.②④
人工島穩定淡水區形成條件,雖然涉及水循環原理,但本題更多的是因果邏輯判斷。淡水區穩定意味著淡水量變化小,淡水補給或者虧蝕穩定,所以判斷島嶼所處海域降水季節分配均勻。題目中人工島長與寬選項的取舍,涉及長、寬概念區分,以及長、寬對島嶼面積的影響。更寬就意味著更長,島嶼面積就更大,水量更穩定。可見“地理聯系”具體任務主要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不單純針對地理知識,這也是學生感覺地理試題越來越難的原因所在。所以在平時教學實踐中要注重以下步驟:①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地理事象影響因子進行分解,明確劃分是由哪幾種要素、類型、過程等構成。②要設計問題或者活動,讓學生聚焦各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思考探究這種關系的邏輯機制。③要進行一定的變式和情境轉換,讓學生獲得遷移的經驗和能力,進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提高把所學知識、技能遷移到真實情境的能力,形成地理學科素養。
例3.(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地理試題非選擇題第37題)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3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現,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時期。
(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生的變化。
(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說明判斷理由。
(3)說明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原因。
例3屬于典型的“地理過程”具體任務試題。地理過程著重從時間的視角來看待地理事象的動態演進,特點是將地理原理統一在時間與空間的作用系統中,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地理事件。要想掌握和理解地理過程,需要解決幾個問題:①該地理過程包括哪些地理事物或者現象?②這些地理事象有怎樣的特點?③地理事象的特點是怎樣產生的?是什么地理原理作用的結果?④在這種地理原理或者規律作用下,這些地理事物和現象在時間序列上是怎樣一種關系?只有理解了以上問題,才能透視地理過程形成、發展、演化背后的地理機制。就例3而言,它涉及的地理事物主要有:玄武巖、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玄武巖是巖漿噴出巖,巖漿噴出后,因較好的流動性,冷凝成平坦、完整的地形單元即為臺地。平頂山頂部平坦,四周陡峭,這是受外力作用,被侵蝕所致,說明在地表已經發育一定時間。尖頂山地形陡峭崎嶇,深受外力侵蝕作用,說明出露地表早,歷史久。其中涉及地理作用主要有內力作用(巖漿活動)和外力侵蝕作用,形成過程如圖4所示。
巖漿噴發形成地形平坦、相對完整的玄武巖臺地后,在外力流水(河谷提示)侵蝕作用下,周圍物質被剝離帶走,開始侵蝕較小,隨時間推移,侵蝕面越來越大,臺地面積越來越小,才先后有了平頂山、尖頂山等地形、地貌。第(2)題涉及玄武巖時間早晚確定,而非地形形成早晚判斷。在外力侵蝕作用下,時間越早越容易被外力侵蝕得陡峭破碎,因而面積小;相反,作用時間越短,地形單元越晚越完整,地形越平坦。因此,根據侵蝕程度可判斷,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噴出時間最早,其次是平頂山玄武巖,最后是臺地玄武巖。由此可知,早晚不同的玄武巖,就意味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巖漿噴發,說明該地經歷了多次巖漿噴出運動。從地形角度來看,山體(尖頂山和平頂山)是外力侵蝕殘留地貌,是由早期玄武巖臺地發育形成。平頂山持續被外力作用并發育,就會變為尖頂山。新(晚)一期噴出的巖漿,因原先的平頂山、尖頂山海拔較高,未能掩埋覆蓋前期山體,而冷凝成海拔較低的玄武巖臺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殘留山體,[5]如圖5所示。
由上可知,地理過程類題目主要解題步驟如下:①尋找、分解地理過程中的核心地理事象,如例3中巖漿噴發、臺地、尖頂山、平頂山。②梳理核心地理事象的屬性和特點,為建立地理事象間的聯系尋找線索,如玄武巖臺地完整平坦,平頂山頂部平坦、周圍被侵蝕后陡峭,尖頂山山體陡峭、深受外力侵蝕影響。③依托地理原理構建事象間的邏輯聯系,如外力對地表形態有削高填低的作用,巖漿噴發形成的高臺地,在外力(流水)作用下,四周被剝蝕形成平頂山,繼續剝蝕形成尖頂山。④明確地理事象的時間序列,如例3中各種地形的形成先后順序,玄武巖噴出地表的時間順序等。
三、轉變課堂——“具體任務”要求
由三道例題分析發現,高三地理教學的中心任務是要通過探究真實地理事象及其原因,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方法。
第一,地理教師要聚焦于地理思維和方法的訓練。教師不能過于關注知識,而要側重思考、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具體步驟等。因此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師生、生生活動,在活動中感受、內化地理規律,力求使尋找答案的過程成為完整的地理思維過程,在探尋地理問題線索的同時培養科學思維、人文思維、創新思維。與此同時不同類型試題要歸類總結,尋找共同的解題方法和規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上三道例題,考查手法有共性,均落實在一個具體的區域情境中,具體的解題方法和步驟有規律可循(表2)。
第二,高三地理教學要關注區域。這里的區域并不單純指區域地理知識,而是要將地理事象以及原理、規律放在一定的區域中看待和思考。只有這樣地理知識才是鮮活的,地理教學才能有抓手。例如,在復習季風氣候時,學生對季風風向、性質、成因、分布都能準確記憶,但在地圖上標畫冬季風風向的受力分析時,很多學生都標畫到了中亞地區,這表明季風在學生頭腦中僅僅是記憶的知識,并沒有地理區域空間的概念,更沒有真正理解季風成因和分布。因此高三地理教學要回到地理學科的本源,從地理事象的位置和所在區域為起點,提高地圖等使用頻率,遵循區域位置—區域特征—區域問題—區域發展的邏輯鏈條,形成基于區域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第三,開展情境化教學設計。針對高考命題情境化的現狀,高三復習教學要力求以真實情境為教學主線,以大量的鮮活素材和生活案例為依托。復習地理知識的過程,就是解決情境問題的過程。簡單梳理知識,然后教師串講解讀,最后訓練鞏固的傳統模式根本無法適應新高考試題的變化和對學生素養、能力的要求。教學情境要滿足典型性、復雜性、生活性、探究性,也就是滿足“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四翼”高考考查要求。[4]
第四,重構課堂教學設計思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就是“命題”的過程。教學設計思維線索和試題命題線索相統一,教學的環節與命題的具體任務相對應,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解題”的過程,學生回答問題、學習的過程,也就是“答題”的過程。高考命題的具體任務主要集中在“地理過程”“地理特征”“地理聯系”三方面,試題的呈現方式通常以特定區域為載體,展示區域內獨特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而探尋這些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命題手法上,各小題間存在 “前溯—后推”的邏輯關系。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落實一個真實區域(圖文材料);然后,讓學生觀察區域內地理事象的特點和屬性,并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接著,學生運用圖文資料綜合分析,運用各種地理“思維方法”進行探究解答問題;最后,師生共同還原完整的地理原理、規律,并且學生能夠獨自用準確語言清晰表達(能圖文轉化、有邏輯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徐志梅,袁孝亭.地理空間格局知覺能力及其培養[J].地理教學,2010 (19):4-6.
[3] 黃妍,袁孝亭.引導學生認識“地理過程”的教學策略[J] .地理教學,2015 (8):13-15.
[4]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 李興防.分解法突破高考地理過程類試題——以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第37題為例[J].地理教育,2021 (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