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大國,水稻種植對中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戶主要通過噴灑農藥的方式防治水稻病蟲害,污染了環境,也危害了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所以有必要研究水稻農藥減量技術[1]。本文以自走式噴霧機為技術手段,進行水稻農藥減量技術研究。通過可行性操作,評估水稻田的農藥沉積利用率,減少農藥使用,提升作業效率。最終試驗結果為:第1種處理在每公頃水稻田減少1/3的施用農藥量,同時將施藥液量減少為150 L;第2種處理在每公頃水稻不減少施用農藥量的情況下,只將施藥液量減少為150 L,上述2種情況與正常處理防治效果相當。該項研究證明,農藥用量、用水量可適當減少,降低對水源的依賴,減少環境污染,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明顯增加。
1.1試驗水稻品種、農藥及機械
試驗水稻品種為中國東北地區小町米,栽培方式選用機械插秧,水稻為連片種植,生產管理方式與大田相同。
第1次施用藥劑和常規使用量為:40%三環唑懸浮劑、24%噻呋酰胺懸浮劑、40%毒死蜱乳油。第2次施用藥劑和常規使用量為:16%甲維?茚蟲威、35%吡蟲啉(提升)懸浮劑、20%烯啶蟲胺水劑、30%苯甲?丙環唑懸浮劑。施用機械為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
1.2試驗地點、用藥時間及相關氣象因素
試驗地點選在吉林省舒蘭市某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壤為有機質高達10%的黑土,土壤肥力較好。首次施用農藥時間為水稻分孽初期 2020年6月22日,平均株高37.2 cm,種植密度為241.1株/m2。施用農藥時溫度為18~22℃,濕度為60%,風力微弱,對試驗影響較小。2次施用農藥時間為2020年7月19日,天氣晴好,最高溫度較首次施用農藥時溫度高2℃,濕度高于首次施用農藥時10%。
1.3試驗處理及設計
本次農藥減量試驗選用了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施用農藥目的是防治水稻前中期病蟲害,減少了施用農藥量。借助誘惑紅(食品添加劑)作為噴霧示蹤劑協助測定。
試驗劃分為6個處理,每公頃設1個處理。處理1:農藥的施用量比常規減少30%,施藥液量分別為每公頃150 L;處理2:農藥的施用量比常規減少30%,施藥液量分別為每公頃300 L;處理3:農藥的施用量比常規減少30%,施藥液量分別為每公頃450 L;處理4:農藥的使用量為常規用量,施藥液量為每公頃150 L;處理5:農藥的使用量為常規用量,施藥液量為每公頃450 L;處理6:噴灑與農藥液等量的清水當作對照組。
2.1產量測算結果
9月29日對田間實產進行測定,結果顯示:在壓苗率相同的情況下,相較于處理6,處理3、4、5的產量增幅都在8.0%以上,其中最高的為處理4,增幅達到了8.7%,而處理1和處理2的產量增幅分別為6.9%和7.3%,6個處理中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差異并不明顯,產量差異也較小,增產幅度相差不到2%。

2.2主要病蟲害防治效果
稻飛虱。對于稻飛虱數量調查采用了平行取點法,設置5個調查點,每點10盤,每盤2穴,合計共100穴。試驗時間為6月22日和7月19日,試驗結果顯示:表現最好的為處理4,而處理1、2、3的第1次用藥表現顯著低于處理5,第2次用藥表現平均值略低于處理5。
紋枯病。在水稻田間采用5點取樣調查法,每1點連續調查20穴,同時進行病穴分級工作。試驗結果顯示:僅在處理3中發現了2穴病斑高度低于整株高度1/4的病株,其它處理定點均未發現紋枯病。與之形成對照組的100穴卻發生了29個病穴,紋枯病病斑高度介于整株高度的1/4~1/2。由此看出,對于紋枯病的各個處理防治效果非常好。
穗頸瘟。作為水稻生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病害,發生原因主要為揚花期內的降雨天氣。由于在水稻穗期未出現不良天氣,所以本次試驗只能在破口初期施用農藥1次。調查結果同樣采用五點取樣法,每個點選取20穴,分別對每100穴進行調查比對。試驗結果顯示:穗頸瘟發病很輕,各個處理的防治效果都接近90%,防治效果良好。
3.1節約成本的效果較為明顯
通過上述試驗結果表明,今年病蟲害發生較輕,將每公頃水稻田減少1/3的施藥量與藥液量減少為150 L的試驗結果相對比,二者與正常處理防治效果差異較小,都可以對水稻常見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從經濟角度看,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與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另外,也直接減少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提升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2]。
3.2建議與展望
本次試驗是在病蟲害較輕的年份開展的,同時使用自走式噴霧機進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示范性推廣,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高明.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6):219-220.
[2]林世昌.農藥減量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探究[J].廣東蠶業,2021,55(6):97-98.
(吉林省榆樹市黑林鎮綜合服務中心岳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