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無公害蔬菜以其安全、無污染、優(yōu)質、健康等特點在市場上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歡迎,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由此可見,無公害蔬菜栽培和管理技術具有極高的應用和推廣價值。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豐富大眾飲食文化,本文介紹了優(yōu)質無公害蔬菜栽培與管理技術要點,以期推廣優(yōu)質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推動中國種植業(yè)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
無公害蔬菜是指不含有害物質,且其他物質含量均在安全范圍內的蔬菜品種。無公害蔬菜不得含有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農藥,其他農藥含量必須控制在安全范圍內;硝酸鹽含量必須符合相關標準;病原微生物、“三廢”等有害物質的含量不得超出國家規(guī)定的安全范圍。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將無公害蔬菜劃分為AA級綠色蔬菜和A級綠色蔬菜,AA級綠色蔬菜質量需達到綠色食品標準,采用有機生產方式,且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等對人體健康和環(huán)境有害的物質。
2.1選種
蔬菜品種對蔬菜品質具有一定影響,通常情況下,應選擇對病蟲害具備較強抵御能力的蔬菜品種。不同蔬菜品種的種植時間也會有所區(qū)別,通過合理安排種植時間可以有效提升蔬菜品質[1]。另外,若在早春時節(jié)播種,需注意選擇耐寒能力強、對光照需求較弱的蔬菜品種,從而提升蔬菜產量。
2.2選地
目前,中國許多地區(qū)已經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無公害蔬菜種植,無公害生產基地在無公害蔬菜推廣和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出了重要的作用。種植管理人員在選擇蔬菜種植區(qū)域時,應充分考慮蔬菜品種特性,按照無公害蔬菜種植要求對種植土壤進行嚴格管理,保證土壤中含有充足的有機肥,并對土壤進行平整,為農業(yè)機械在種植區(qū)域內的高效作業(yè)打好基礎,保證蔬菜種植工作能夠正常有序的開展。
2.3培育壯苗
使用有機肥料、炭灰和細沙等制作苗床,保證土壤肥沃,其中不得含有病原體、蠕蟲卵、雜草等有害物質和雜物。有機肥在使用前必須已經完全分解并經過無害化處理。苗床土消毒可使用生物農藥。種子在播種前需經過嚴格篩選和技術處理,使用熱水等對種子進行物理消毒,即使已經經過高溫滅菌也同樣需要進行浸泡和催芽,催芽時間可以根據(jù)種子品種確定。為了防止種子在發(fā)芽過程中發(fā)生霉變,需對種子進行轉動、漂洗,并將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絨毛和粘液擦拭干凈。需充分考慮蔬菜種子品種及不同栽培方式對幼苗年齡的影響,以此確定播種的具體時間。在早春育苗時,可以采用溫床育苗的方式提高土壤溫度。
3.1育苗期管理技術
為了避免發(fā)生早春凍害,育苗初期應積極采取保溫措施,其余階段應注意通風和降溫,做好夜間溫度控制工作,防止溫度過高導致秧苗徒長。在幼苗生長過程中,土壤應始終保持濕潤狀態(tài),為幼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定植前7~10 d應采用低溫煉苗的方式提高幼苗溫度適應能力,同時加強通風,并合理控制幼苗水分,從而提高幼苗抗逆能力。夏季育苗需做好降溫、遮陽和防雨工作[2]。
3.2栽培過程管理技術
水分是蔬菜生長的必要條件,能夠有效促進蔬菜的生長,因此,種植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需及時根據(jù)蔬菜生長狀態(tài)進行澆水,促進蔬菜的生長發(fā)育。雜草會嚴重影響蔬菜的生長,同時也為細菌和害蟲提供了棲息和繁殖場所,種植管理人員需及時清除蔬菜種植區(qū)域內的落葉和雜草,為蔬菜生長創(chuàng)造適宜的環(huán)境,進一步提高蔬菜品質和產量。在除草過程中不得使用國家禁止的劇毒除草劑。
間作和輪作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提升土壤承載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是無公害蔬菜種植中重要的栽培管理技術。在種植蔬菜前應通過深翻將殘留在土壤中的細菌暴露在土壤表面,然后使用基肥提高土壤肥力,從而提升蔬菜品質和產量。采用輪作模式能夠明顯降低土壤壓力,為蔬菜生長提供充足養(yǎng)分的同時節(jié)約肥料。另外,采用間作和輪作技術能夠避免蔬菜被土壤中的有害病菌侵襲[3]。
以蘆筍為例,莖枯病是蘆筍主要病害,嚴重影響蘆筍的種植生產。當前,蘆筍莖枯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壓縮菌源基數(shù)、預防為主、藥劑防治相結合等。在早春時節(jié),種植管理人員需及時清除干枯莖枝,連根拔除病株并將其徹底燒毀,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同時施加磷肥和鉀肥提高蘆筍植株的抗病能力。每年7~9月,每隔10 d向筍田內噴灑1次70%代森錳鋅300倍液與50%雙吉勝500倍液,也可噴施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與50%復方多菌靈300倍液,雨后補噴1次,噴施部位主要在主莖的0~60 cm處;外源施硅處理可以使蘆筍莖枯病的病情指數(shù)顯著降低;當筍田內莖枯病發(fā)病率達到 30%~40%時可以采用拮抗芽孢桿菌B96-Ⅱ300倍液進行噴施,防治效果可達到93.4%;此外,蘆筍莖枯病還可以采用濃度為4.61 mg/mL爵床的甲醇提取液進行有效抑制;另外,可采用避雨栽培的方式遏制莖枯病傳播。蘆筍立枯病和根腐病可采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45%施納寧300倍液進行灌根,以此達到防治效果。
地老虎、薊馬、蠐螬、十四點負泥蟲等都是蘆筍主要害蟲,可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如防蟲網、殺蟲燈、引誘劑等。1~2齡幼蟲可采用化學防治技術進行防治,使用辛硫磷或毒死蜱顆粒劑30~45 kg/hm2向地面撒施;除此以外,使用無公害或植物源農藥,例如1.8%阿維菌素乳油、1%印楝素·苦參堿乳油、吡蟲啉可濕性粉劑等都能夠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無公害蔬菜栽培和管理技術具有較高的系統(tǒng)性和復雜性,需在實踐應用中不斷優(yōu)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根據(jù)蔬菜、土壤等具體情況科學合理的施加肥料。此外,還需充分考慮溫度、濕度、病蟲害等蔬菜生長條件,從而提升無公害蔬菜品質和產量。
參考文獻
[1]馬紅玉.探析無公害蔬菜栽培及管理技術[J].農家致富顧問,2021(10):39.
[2]周明.淺談無公害蔬菜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村科學實驗,2021(3):35-36.
[3]楊艷麗.植保技術在無公害蔬菜種植中的合理應用[J].農村百事通,2021(6):23.
(山東省沂水縣農業(yè)農村局鞠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