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是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城市淡水湖泊流動性較差的水體,由于水體自凈能力較低,極易被污染[1]。近年來,受季節性氣候變化的影響,衡水湖水位不斷降低,加之區域水富營養化,使得浮游藻類數量及葉綠素a含量不斷發生時空變化,因此,對衡水湖藻類葉綠素a含量及藻密度的密切監測非常重要。開展浮游藻類葉綠素a含量的季節性動態變化及與水質相關性研究,從生物角度了解衡水湖水質動態變化,了解富營養化程度及形成機制,及時預警,防止衡水湖藍藻水華的發生,為衡水湖水質環境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本研究分別于7月24日~10月29日對衡水湖從北到南10個位點進行了隨機抽樣采集,使用有機玻璃采水器共采水樣10次。采集水樣位置為各采樣點水表面50 cm下。水樣分別倒入2個1 L廣口瓶中,其中1瓶立即加入15 mL魯哥氏液(棕色瓶密封備用),混勻,迅速帶回實驗室進行沉淀,48 h后濃縮進行鏡檢。另一瓶不加任何試劑,帶回實驗室立即進行超真空過濾,過濾膜冷凍后撕碎放入10 mL離心管, 3 500 r/min,離心20 min,用北京普析紫外分光光度計測量分光度,計算葉綠素a含量。
藻類葉綠素a測定方法:90%丙酮提取,分光光度法測定。藻密度測定方法:鏡檢法[2]。總磷(TP)采用鉬酸銨分光光度法(GB11893-89)測定[3]。總氮(TN)采用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4-89)測定[4]。
2.1衡水湖浮游藻類不同時間葉綠素a動態變化
由圖1可知,不同月份葉綠素a變化很大,變化規律呈波浪形,但總體趨勢是逐漸上升,在8月24日達到了一定高度后又降低,于9月17日達到最高,并且與其它月份差異顯著,10 d后的9月28日大幅降低,10月9日又回升,10月后隨著溫度降低而逐漸下降,于10月29日達到最低。

2.2藻密度動態變化
由圖1知,藻密度變化趨勢基本與葉綠素a變化趨勢相同,隨著溫度逐漸提高,藻密度逐漸提高,8月24日達到最高,9月7日有所降低,9月28日達到最高,后逐漸降低,10月9日大幅度降低,10月19日、10月29日基本持平,變化很小。
2.3葉綠素a與浮游藻類密度動態變化相關性分析
用SPSS19.0軟件對數量變化進行X2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X2=2 979,p=0.000<0.05,說明葉綠素a含量與浮游藻類數量相關性達到顯著(a=0.05)。
2.4葉綠素a與水質N、P相關性分析
根據斯托姆提出的藻類“經驗分子式”:C106H26301loNl6P,藻體中所含碳(C)、氮(N)、磷(P)原子個數比率為106:16:1,假定藻體以同樣比率吸收N和P,則可用此比率來確定限制性營養鹽。與氮、磷原子個數比率為16:1相對應的氮、磷質量比為7.2:1。因此,當湖泊中可被藻類吸收利用的氮和磷質量比小于7.2時,氮是可能的限制性營養鹽;反之,若比率大于7.2,磷是可能的限制性營養鹽。
監測數據表明,除了10月19日外,不同時間段的總N/P比值均>7.2,說明磷是可能的限制性營養鹽,通過X2檢驗可知,葉綠素a含量與總N/P比值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水平(p<0.05)。因此,在衡水湖水質監測中要密切監測P的含量,其中N/P比值是需要密切關注的指標。
2.5衡水湖浮游藻類組成及群落結構
調查區內的浮游藻類種類組成及優勢種群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但變化不明顯。群落組成為藍藻-綠藻-硅藻,但仍以藍藻門的微囊藻屬、色球藻屬、螺旋藻屬、柱胞藻屬、平裂藻屬等居多,比例最大占90%以上,鼓藻、舟藻、橋彎藻等代表富營養,在水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藻類作為水體中生命有機體的最原始生產者,其組成與多樣性的變化會影響到水體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一般水體所受污染越嚴重,生物種類相對就越少。從顯微鏡觀察看,藻類群落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較少。群落結構越簡單,穩定性差,說明水體污染嚴重,這與湖水污染狀況有關。一般來說,當藍藻成為湖泊水體中的優勢種,代表著水體營養化狀態指數較高。7~10月,藍藻所占比例遠遠大于其它藻類,達到了90%以上,對葉綠素a的貢獻最大,7月份群落結構為藍藻+硅藻+綠藻,8月份為藍藻+綠藻+硅藻,9、10月份為藍藻+硅藻+綠藻,變化表現不明顯,甲藻、裸藻占比較少。
衡水湖浮游藻類葉綠素a含量在8~9月達到最高,主要由于溫度的升高,衡水湖浮游藻類群落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藍藻尤其平裂藻屬、微囊藻屬占比逐漸增大,因此藻密度也達到最大,隨著溫度的降低,藍藻逐漸解體或沉入湖底,藻密度和葉綠素a含量也越來越低。根據浮游藻類葉綠素a含量與藻密度卡方檢驗結果,p< 0.05,二者相關性達到了顯著水平。
7~10月總N/P比值均大于7.2,P是可能的限制性因子,這說明衡水湖藻類的生長繁殖數量會隨著磷含量的升高而增加,而磷元素作為藻類細胞生長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是限制藻類生長的因素,如果水體中可溶性磷酸鹽濃度過大,就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因此,控制衡水湖P含量是控制衡水湖富營養化的關鍵。
富營養化的發生與生態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5]。通過對比2010和2019年衡水湖北側(順民莊以北)蘆葦區的面積,可以發現該區域的蘆葦面積大范圍減少,特別是在2016年以后,該區域蘆葦面積的減少尤為明顯。人為疏浚底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湖體中營養物質的含量,但是對生態系統破壞十分嚴重。由于蘆葦、香蒲等挺水植物對氮磷營養鹽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隨著衡水湖中蘆葦分布不斷片段化、稀疏化和進一步萎縮,湖水中營養物質變化較小,在此情況下,利用氮磷等營養鹽的優勢物種減少,必然會造成藻類等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因此恢復湖區植被是衡水湖改變水質的重要手段。衡水湖藻類群落結構中藍藻占比很大,生物多樣性低,生態系統脆弱,自我調節能力降低,如何逐漸提高衡水湖湖水浮游藻類的生物多樣性是重要課題。
衡水湖湖泊中沉積物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是湖泊產生富營養化的原因[6]。與太湖、巢湖等湖泊相比,雖然衡水湖沉積物中總氮、總磷、有機質等物質的含量較低,但是衡水湖水位相對較淺,并且水交換的周期長,外界對湖底沉積物影響較大。因此,富有營養的沉積物是加劇湖體富營養化的原因之一。如何降低沉積物的營養物質,減少富營養化,從而提高藻類生物多樣性,保證生態系統平衡是未來研究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海燕.城市景觀水污染控制[J].自然雜志,2007,4(26):132-134.
[2]丁二峰.衡水湖葉綠素a含量變化及其與氮、磷濃度關系的初步研究[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9(6):1-3.
[3]武宏梅.水中總磷測定方法改進[J].城鎮供水,2012(6):41-45.
[4]賈岳清,周昊,殷惠民,等.水中總氮測定方法的研究進展[J].工業水處理,2020,4(2):1-5.
[5]楊朝霞.呼倫湖水體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與水環境因子關系分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20.
[6]王教元.滇西北湖泊水文調控與生態環境響應的時空特征[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衡水湖藻類葉綠素a季節性動態變化與水質相關性研究”
【河北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吳孟璇,趙笑怡,王程怡,安瑩,關紅強,蘆站根(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