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欣 李海兵 陳云龍
摘要:本文在觀點論述的過程中,針對新醫改背景下鄉鎮衛生院既有的資源配置以及利用情況進行了觀點的闡釋和分析。通過本文的觀點論述,希望為更好推動當前國內鄉鎮衛生院出色進行資源配置,科學合理進行資源的出色利用提供經驗支撐和借鑒。
關鍵詞:新醫改;鄉鎮衛生院;資源配置;利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新醫改政策的施行,為推動鄉鎮衛生院科學合理進行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導。在目前農村基層醫療工作開展上,鄉鎮衛生院作為基礎支撐,備受人們的關注。隨著新醫改政策的施行,強調鄉鎮衛生院必須科學合理進行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基于此,為更好保障農村地區醫療工作開展提供切實支撐。
一、新醫改背景下鄉鎮衛生院資源配置現狀
隨著新醫改政策的施行,我國在鄉鎮衛生院的規劃和部署上也實現了針對性的調整。根據既有的統計數據來看,從2014年到2019年,我國鄉鎮衛生院整體的數量處于不斷下降的態勢。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一方面是源于行政區劃的針對性調整,致使原有的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相應的整合。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在城市化發展方面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績,為此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鄉鎮衛生院也隨之轉型成為社區衛生中心。
從整體的情況來說,雖然我國鄉鎮衛生院的整體數量有所減少,但是鄉鎮衛生院的床位數量呈現出不降反增的態勢。這也充分印證了,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鄉鎮衛生院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行相應資源配置的優化調整,盡可能為鄉鎮居民提供最優的醫療保障服務。
二、我國鄉鎮衛生院的衛生人員布局情況
從鄉鎮衛生院的衛生人員構成來看,隨著我國醫療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鄉鎮衛生院的整體人數也呈現出不斷增加的態勢,年均增幅超出10%以上。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百姓對鄉鎮衛生服務的需求也實現了對應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在我國的鄉鎮衛生院中,無論是從職業醫師的整體數量,還是從注冊護士的數量角度上來說,都處于不斷增加的態勢。而在醫護人員數量增加的同時,醫護比例也得到了相應的優化。
從鄉鎮衛生院的衛生人員的年齡構成視角來說,在我國鄉鎮衛生院中,技術人員一般年齡都在44歲以上,是目前鄉鎮衛生院中整體醫護人員數量的76%以上。立足年齡分布的角度來說,在鄉鎮衛生院中,有相對合理的醫護年齡比例。而且多數醫護人員都始終處于職業發展階段。這對于推動我國鄉鎮衛生院整體醫護人員團隊的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推動意義。
在既有的醫護人員構成中,多數醫護人員都有相對較高的學歷。在鄉鎮衛生院中,其中本科以及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在鄉鎮醫護人員中的占比不斷提升,鄉鎮醫護人員的學歷的提升,也代表了在當前鄉鎮醫護人員群體中,高學歷人才占比越來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鄉鎮醫護人員整體素質的改善,也促使鄉鎮醫療服務綜合品質和水平得以出色的改善。
三、新醫改背景下鄉鎮衛生院的資源配置和利用
隨著新醫改政策的施行,對當前鄉鎮衛生院的資源科學配置和利用,也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新醫改政策施行過程中,其也對當前鄉鎮衛生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要求鄉鎮衛生院在工作踐行上,必須要進一步優化資源利用,科學合理進行相應資源的配置,確保鄉鎮衛生院自身得到不斷發展的同時,引入更多優秀的醫護人員,為保障鄉鎮衛生院綜合醫療服務品質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一)積極引入更多優秀人才
在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上,按照新醫改的要求,強調鄉鎮衛生院也要積極引入更多優秀的醫護人員人才,通過更多優秀人才的引入,確保鄉鎮衛生院始終有出色的人才資源支撐,這也是推動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水平改善的必然措施。
(二)科學合理進行基礎設施的完善
為了進一步推動鄉鎮衛生院的發展,在進行相應資源的配置上,還要推動相應基礎設施的完善建設。結合新醫改的要求,以及目前鄉鎮衛生院的工作開展現狀,要求鄉鎮衛生院必須要重視醫護服務標準的提升,并結合新標準積極引入更多基礎設施,確保鄉鎮衛生院在醫療衛生服務的踐行上,能夠始終滿足鄉村醫護工作的綜合需求。
(三)強化相應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利用
為了進一步提升鄉鎮衛生院的綜合服務水平,要求我們必須要重視對鄉鎮衛生院的綜合管理工作,引入更多優秀的資源同時,也要做好資源的科學、高效利用。唯有如此,方可確保在鄉鎮衛生院的日常醫療服務工作踐行上,盡可能提升服務品質和服務水平。
四、總結
總之,在新醫改背景下,要求鄉鎮衛生院也要實現與時俱進的變革,科學合理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改善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服務品質。
參考文獻
[1]鄭日誠. 新醫改以來我國鄉鎮衛生院財政投入研究[D].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8.
[2]張慧,張超.新醫改背景下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現狀研究[J].衛生軟科學,2018,32(05):10-15.
[3]顧一飛,林楓.新醫改背景下鄉鎮衛生院的資源配置與利用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03):4-6.
[4]金燕. 新醫改背景下安徽省縣、鄉醫療機構資源綜合利用對策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