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德國詩人和“真善美巨人”席勒提出了美育的意義和美育的必要性,他主張通過美育來培養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美育教育,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品質的培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材這個載體,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智力。
關鍵字:小學語文;滲透;美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也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使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更好地結合,培養學生發現美、認知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本文探究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具體實踐,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滲透美育的具體策略。
一、品詞賞句,陶冶美
1.美讀。如在教學《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么?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品賞。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雖然數量不多,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慢慢想象品嘗,領悟其中美的內涵。古詩中的語言美表現在獨特的音樂美以及語言的精確、凝練和含蓄美,同時,古詩中詩情畫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凈化學生情感的寶貴資源。因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引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設法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達到品賞的目的。
二、通過文章的情感表達感受文章的美
通過文章能夠了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優秀的文章能夠抓住讀者的內心,感染讀者,使讀者產生共鳴。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掌握文章的情感,與學生一起交流分析,將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引導,了解作者在創作文章時的情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在學習《平分生命》的時候,小男孩與自己的親生妹妹平分生命,描了親情的偉大,感人至深。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小男孩是否害怕抽血,抽血的時候小男孩為什么要微笑,小男孩說要與妹妹平分生命時小男孩的心理活動等問題,學生在一起朗讀課文深刻理解其中的含義,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小男孩對妹妹的愛以及理解親情的偉大之處,將藏在文字后的感情挖掘出來,了解主人公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情感美,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審美能力。
三、以審美的視角評改作文
語言是一門藝術,恰當優美的語言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作文寫完以后,教師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斟詞酌句,反復修改潤色和推敲作文,這是學生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修改時,從關注題目美和文章結構美入手,題目力求新穎,文章盡量首尾照應,內容要有詳有略。還要關注語言美,盡量恰當地使用好詞好句,看看是否有病句,標點符號也不要忽略。指導學生修改作文,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更能促進思考,使學生體味到寫作的甘苦,并學習到修改的方法。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評判美,以美啟真、以美引善。關注字體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字如其人,一篇字跡清晰、干凈整潔的文章會給人干凈清爽的印象。而一篇字跡亂差的文章,會讓人心生不快,不會得高分。一篇同樣的文章,字跡美觀與否能夠使評卷感情分差三分左右。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從而讓學生寫作出“秀色可餐”的文章。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作文互評和書寫展示活動,即教師在班級范圍內選擇字跡優秀的文章,并在班級范圍內集中展示出來,從而在營造規范書寫氛圍的同時,起到榜樣示范效應,書寫展示活動模式下,光榮上榜、沒有上榜的學生都會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美
創造活動給人帶來的美感是非同尋常的,它比一般的審美活動的美感更強烈更深刻,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能引起主體認知系統最大的主動性,使其處于被激活的狀態,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語文教學要適時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創作,在創作中體驗美。如一次習作訓練,教師發現校走廊上一盆太陽花,最近突然病了,葉子枯黃,細枝條無精打采地垂著,而同樣辦公室里的那盆卻蔥綠得很,于是組織學生觀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七嘴八舌,教師引導告訴學生這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不易死的植物,學生的興趣就更濃了,非要調查個水落石出,經過一周的調查,大家認為這棵花是他們害死的,是在無意中害死了小花,這時教師便請同學創作《一棵小花的死》一文,在深刻的體驗中,同學們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應該關愛身邊的生命,不要漠視它們的存在。又如在教學《泊船瓜洲》后,結合班級同學愛看古詩,讀古詩的特點,請同學收集春天的詩并登上講臺頌讀,有同學背誦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背誦后,我鼓勵他們去仿寫,同學們興趣很濃,因為他們在創作中體驗到了快樂,體驗到了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育教學,通過美育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進一步提升,促進學生的健康身心發展,是美育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有效地結合美育教育及小學語文教學,通過讀、說、聽、寫方面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感悟能力,是小學教師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張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方式[J].教育與管理,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