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馬依力·托合提
摘要:農村區域中的中學信息技術授課方式應該做到靈活多樣,并且能夠讓學生所接受、所喜愛。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與形成,信息素養中主要包含信息意識、道德、知識、能力等。信息素養主要是通過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實際操作所構成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并靈活地運用信息知識進行正確操作。在農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授課期間,教師還要重視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造能力的強化,要意識到信息素養對學生今后就業的重要性和價值。
關鍵詞:農村;中學;信息技術;信息素養;有效性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理論與實踐。在實際授課期間,教師可以先從理論入手,幫助學生將理論部分知識掌握扎實。隨后,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學習是一個嚴謹、細致的過程,不能過于急切和焦躁,而是要靜心、凝神、認真、細致。所以,教師必須要有充足的耐心,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資源,并要求學生在學習期間虛心學習、認真鉆研,主動練習教師所傳授的信息技能,將不理解的內容進行標注,積極對教師提出疑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將知識“吃透”,才能真正學會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另外,教師也要重視學生信息道德的培養。信息道德與文明上網具有緊密關聯,信息道德的培養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素養之一。
一、重視學生信息素養培養
當今社會正處于信息化,而信息素養也成為了科學素養中的重要元素之一[1]。快速的篩選、獲取、鑒別信息,以及創造性的針對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是當今社會人才必須具備的技能,與聽、說、讀、寫一樣重要。對于新世紀的學生來講,基本的信息素養包含以下幾種能力:
1.信息獲取能力
學生能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有目的探索信息,并能借助各種媒體,如互聯網平臺、大數據網絡、電視等,或者通過親自調研、參觀等方式搜集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內容。
2.信息分析能力
能在豐富的信息中篩選出自身所需要的知識資源,鑒別信息類型,并判斷信息的可信程度,然后針對自身認為有用的信息進行合理分類。
3.信息加工能力
通過不同渠道進行同類信息整合,針對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內容對信息進行整理、儲存、分析,并能以簡單清晰的方式傳達給他人。
4.信息利用能力
利用所收獲的信息,借助科學技術或者其他方式解決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難題,消除學習生涯中所出現的阻礙。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師,應借助本校所具有的優勢和特點,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將信息的搜集、分析、加工等多種能力轉化成自身的行為方式,并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打造具有生活化氣息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利用學習的信息技術解決現實問題。
二、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培養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表明:“學生參與各種形式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就是興趣。”[2]當學生剛接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時,內心會有強烈的好奇情緒,并且其興致較高。但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有很多內容需要學生進行重復性的練習,還有的知識內容比較枯燥且學習難度較大。所以,學生的學習熱情經過這個過程緩緩下降。
從構建意義的全新學習理論角度講,教師應逐漸從知識的傳達者、灌輸者轉化成幫助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促進者、引導者,要重點喚醒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具有更為強烈且正確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所采用的授課方式必須靈活多變,能與學生的興趣點相吻合,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如,中學生都比較喜歡游戲、體育運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興趣點,引導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玩一些自己喜歡的游戲,或者制作一些自己喜歡的體育動畫。在游戲以及動畫制作的過程中,學生會將操作技能掌握得更加熟練。同時,教師要深刻意識到,只有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愉快,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滿足,才能讓學生真正投入到課堂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培養
當前的21世紀,社會急需具有良好創新意識以及能力的優質人才[3]。所以,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的創造潛力挖掘,鼓勵學生主動運轉思維,并學會如何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突出創新意識的培養,重視創新能力的提升,讓學生真正成為社會所急切需求的優質人才。首先,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打造具有實踐性的環境,為學生預留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不要為學生包辦一切,只有學生長時間處于自主學習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創造性,體會到創造的快樂。
以授課“Word混圖排版”相關知識為例,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的知識內容時,需要運用到繪圖工具欄。這是教師可以將工具欄中一些重點的工具對學生進行展示,而具體的實際操作則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在此期間會根據自身敏銳的觀察以及豐富的聯想能力,繪制出內容飽滿、形式豐富的作品。隨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比和表揚,這樣的課堂氛圍相對較好。當學生經過親身實踐后,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將會得到有效培養。
結論:綜上所述,在農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必須意識到信息素養對學生的作用和功效,同時也要了解培養學生信息素會對學生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在實際授課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信息技術進行認真鉆研和學習,幫助學生重新認識這門課程,并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學生會在遇到困難時產生厭學的情緒。所以,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心理情緒進行優化,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興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主動學習此項課程。同時,教師也要制定優質的教學方案,明確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學習的重要性,這才是最重要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達成的目標,需要教師的努力,學生的配合,促使學生逐漸成長為新世紀合格的優質信息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田雨.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中學教育問題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01):271-273.
[2]木塔里甫·阿不都米吉提. 農村中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J]. 科技與創新,2020,(20):52-54.
[3]黃濤. 農村中學環境教育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及提升策略探析[J]. 綠色科技,2020,(19):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