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摘要: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利用作業的實效性反映學生實際掌握水平,借此老師能夠更全方位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掌握狀況。文章中對有效作業的種類加以分析,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并指出了高效作業設計的具體對策,力求利用有效作業的實效性,以緩解當前初中學生的作業量大的壓力,以提高其對道德和法治掌握水平的實際效果,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關鍵字: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作業;學習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作業是教學設計的最后一環,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中,作業對于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是對學生的課堂知識掌握程度的客觀體現,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形成性評價。“雙減”以及“五項管理”相關要求出臺之后,對于作業也有了更加明確的定義,賦予了作業許多新的概念。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切入點,根據新時代教育背景之下的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減負增效背景下道德與法治作業的優化設計。
一、有效道德和法治作業設計的準則
老師們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作業設計時,往往要求教學作業的設計內容對達到課程目標有幫助,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道德、法律知識,并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精神。在教學設計中,老師要恰當的把教育理論和實踐加以融合,從而擺脫課堂教學流程中“理論脫離實際”的教育問題,并應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狀況,以問題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力量,并以此實現學生專業知識的提高。同時,在有效教學作業的設計中,老師要主動地為學生設計充滿創造性的教學作業,預習過程作業設計要表現有趣,課堂作業設計要表現多樣化,課外作業設計要表現人性化,從而讓學生積極的思維個性得以發揮。
二、優化創新作業的類型
1.養成性作業
在中國傳統課堂中,老師在對學生布置有關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時,往往會忽視學生對知識點的實際使用狀況,而常常是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重要知識加以抄寫或者誦讀,從而導致學生處于較被動的進行知識點的灌輸之中,從而易于產生了“厭學”的種子。在此基礎上,老師在關于道德與法治方面的作業設計中,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使用知識的能力的培訓。因此,老師可指導學生閱讀道德與法治圖書,并讓學生對之加以鑒賞、評判,然后在作業中寫出自己的讀后感,之后又可以由學生在課堂上加以自主探討,便于學生迅速融入學習氣氛之中,并調動其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在設計有效作業時,老師可根據上課時講義中介紹的內容,并要求學生去查找這些名言或是有關故事的來源,以便于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進一步掌握。再者,老師也可采用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維,比如老師在講授孝敬父母這一內容時,就可對學生進行布置作業:(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什么行為去孝敬父母?(2)通過學習孝敬父母這一章節時,你可以聯系到哪些相應的故事?老師通過對這樣一些問題的創設,誘導學生展開思維。
2.實踐性作業
在教授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教師并沒有一味地對課本中的道德知識加以介紹,同時還有幫助學生掌握道德精神,這一-目的的達成并不是簡單的通過四十五分鐘課堂教學的引導所能實現的,因此教師更應重視實踐性作業的創設,以訓練學生理論上結合實際的能力,進而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
老師也可以組織他們去社會福利院對孤寡老人進行探訪,跟老人聊聊天,給他們講講,和老人一同玩耍。在與老年人的交流過程中,讓他們體會到老年人的孤獨,促使他們更加尊重長者,在他們給老年人帶去關懷的同時,促進他們認識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
3.活動性作業
在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教育課程中,老師可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性作業,以最好的方式幫助學生培育道德與法治精神,并引導學生在參加教學活動之時,掌握有關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比如,老師可舉辦-期以“青春的證明”為主題的手抄報大賽,目的就是讓學生記錄下自身在青春時代的經驗與體會,而老師也在大賽過后,召開一節分享會,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大賽的意義。分享會上引導學生主動發言,老師給學生解疑答惑,以協助學生調整好青春期的心理狀況,并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而老師在布置活動性教學作業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有關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學活動中,借以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走進法治天地》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實踐性作業,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后實踐活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創編話劇和演出話劇,反復了解法治的相關內容,讓相關法治場景躍然紙上,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作業目標。除此之外,活動的形式也深受學生的喜愛,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三、有效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策略
在教學設計高效道德與法治作業的過程中,老師首先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作業內容加以合理設定,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結構,并在設計時注意學生的實際使用狀況。其次,老師要重視對作業的彈性設計,在問問題時,老師應該重視學生對問題的層層設計,有計劃的指導學生思考新問題,由淺及深的設計幫助學生思維和發散性的問題。在高效道德與法治的作業中, 答案并不是唯一,老師們應該重視對每一位學生的答案加以反思,以便發現學生所面臨的新問題,從而有助于學生獲得進-步的提高和發揮。最后,在教學設計有效作業時,老師還應強化對實踐性作業、活動性等作業內容的教學設計力度,以促進道德與法治有效作用的教學設計工作得以更加完整。
結語:綜上所述,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來說,有效教學作業的設計是一個很具有挑戰的事物。老師們應該針對學生的現實學業狀況,設計出最適合于學生的高效教學作業,才能調動學生們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學習的激情,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認識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同時老師們在對現實的教學作業的有效設計中,還應該加強對實踐性和活動性的教學作業設計,以幫助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對道德與法治等問題的理解更為深入,進一步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基礎教育研究,2017(6):49-49.
[2]丁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情景教學的實踐研究[].新課程:中學,2017(5).
注:[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初中生學習能力差異的作業設計與批改創新實踐研究》(XJK20CJC06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