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夢婷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教育源于生活,來自生活”,在散步活動中幼兒園中的自然環境給孩子們帶來了生動、有趣的發現?!按笞匀?,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它的內容比課本教材要豐富生動的多。園中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都對孩子具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幼兒天生就喜歡去探索大自然、親密大自然。在幼兒自主散步自由探索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體驗和發現隱藏在大樹下、草叢中、泥土的“寶藏”。
一、挖掘幼兒生活課程中“偶然”的教育契機
幼兒園中的綠植環境是一個天然的“探索場”,能夠為幼兒創設一個能夠互動自然、探索自然的環境,讓幼兒在內部需要和好奇愉悅的情緒下感受探索。讓幼兒在相互互動學習、觀察實踐中激發對幼兒園環境的喜愛,同時挖掘創造出更多生活課程背景下衍生出的自主游戲。
孩子們在散步的時候總會對幼兒園的花花草草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搖樹、摘葉子、撿木棍、挖石子……往往回到教室在孩子們的褲兜和手里都會發現許多他們撿下來的“臟東西”。他們在撿的過程中會運用多種感官、動作去探索這些拾來的“垃圾”。那這些“寶藏”都需要撿嗎?怎么撿、在哪兒撿、放哪兒去、收集到哪兒、需要洗干凈嗎、怎么分類、能不能變成更有用的東西……這些都是幼兒在探索中生發的問題。為此我們以幼兒生活課程中的散步環節為切入點,以幼兒園內的花草灌木為自然資源,以讓幼兒自主生發、自主探究、自主實踐為橋梁,積極挖掘引導,優化幼兒散步一日活動的環節。
二、探究幼兒生活課程中“有趣”的尋“寶”之旅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科學領域的活動強調幼兒的實踐性、互動性、探究性,讓幼兒喜歡接觸自然環境,能夠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在仔細觀察中運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索物體,認識常見的動植物感知發現物體材料的軟硬光滑等特性。同時各領域之間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幼兒在接觸自然環境的過程中能夠觀察花草樹木等自然、有趣、美的事物,他們能夠生發出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的喜愛之情。
1、“我要拾趣”——散步時的“寶藏”我要撿
在生活課程下的散步活動中幼兒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自由探索,喜愛擺弄花草,扣挖泥石都是幼兒最本真的自然表現,只有在親自動手探索中才能夠感受事物的不同。聞一聞、摸一摸、踩一踩、收集起來……這些都是他們自由生發出的探索方式。
但是正是因為如此自然的探索觀察也讓散步的過程中有許多難題出現。孩子們喜歡在散步的時候徒手進行挖掘、撿拾、投扔等行為,將他們發現到的“寶貝”藏在手心里,藏在口袋里帶到班級里;同時孩子們在散步的過程中會自主提出要求,在某一處的地方進行停留玩耍,大部分時間會花在同一個區域,而散步的內容也大致相同,搖一搖樹,摘一摘果子。
2、“為何拾趣”——散步時的環境我要探
教師以“散步”為活動主線,以拾“寶藏”為活動支線和孩子們一同探索出了一個“拾來拾趣”的活動路線:泥土里的寶藏——寶藏怎么撿在哪兒撿——寶藏如何裝——寶藏要不要洗澡呢——寶藏大變身,同時衍生出關鍵活動,制定活動內容目標,以“玩”的方式融入散步環節。
三、放手放心大膽讓幼兒做散步游戲的主人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有興趣的材料是學習最好的刺激?!痹谑皝硎叭さ幕顒芋w驗中幼兒全身心的投入不僅僅因為環境自然,還因材料自然、引導自然。教師主張幼兒以親手觸摸、親自收集,用小木棍、小石子掘泥土,以自然材料引自然材料,在花圃草地中發現的“寶藏”均可以作為繼續探索的“武器”,不設限的探索讓幼兒能有更多選擇。
1、“拾來拾趣”——散步后的“游戲”我創造
在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游戲,親手實踐探索是最直接感受自然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調動幼兒天性。從“帶領孩子散步”到“孩子帶領我散步”,以散步之名逛逛我的校園,更多更深的了解自己的幼兒園。幼兒在自己動手中有思考、有實踐:有的幼兒用絲瓜藤纏繞在木棍上制作成木棍筆;有的用洗曬之后的小石子裝飾美術作品;有的用透明薄片制作夾層粘貼落葉制作天然的落葉便簽條;還有的利用樹葉、樹枝、木棍粘貼出立體的松樹林。
在感受自然美藝術美的同時生發出“自然游戲”,利用細長的樹枝創造出新游戲“挑樹枝”,利用大小不一的石子進行桌面“投子”游戲……多么豐富有創意的游戲都是幼兒在一次次與材料的互動中生發而出的,幼兒不僅體現了對自然的濃厚興趣,還充分發揮了想象力與創造力。生活資源中的幼兒園自然資源對幼兒來說隱含著不可估量的教育與發展價值。把自然投放在教室區域中,從功能上看可以讓幼兒在探索,搓、洗、收集、分類、創造中進行游戲的生發與思考,其次能夠讓幼兒更深一步的感受“自然寶藏”的有趣。隱藏在花草泥土之間的“寶藏”結合戶外開放的游戲環境和自由探索的游戲精神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共同探索思考,解決問題。
2、“拾來拾趣”——散步后的“感受”我分享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它指的是把生活本身當作一種教育來進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給我們知識。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培養孩子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四、多方面鼓勵,積極評價,讓每一和孩子都有成功體驗
幼兒在自主探索散步“寶藏”的過程中幼兒的經驗、動手能力、興趣、發現點和發展水平表現出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幼兒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的分層指導,注重幼兒個體感受,使人人獲得快樂體驗。
教師需要在日常的過程中挖掘幼兒的興趣點??梢葬槍竟澋牟煌?、園所自然環境場域的不同、提供材料的不同讓幼兒去真實感受,親身體驗。在探索的同時也加入家園聯動,邀請爸爸媽媽也加入進“我的小家散步計劃”中去。在探秘的同時引導幼兒觀察發現不同季節不同自然植物的秘密,帶領幼兒共同探秘,讓孩子們在積極實踐的同時受到更有意義的“點播”。
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讓兒童教兒童,不僅被教者得益,教者在鞏固自己所學技能的同時也獲得了發展才能的機會?!?/p>
在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自主成長的過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的是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有敏銳的覺察性,結合教育實踐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關注幼兒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同時提供幼兒自由探索的時間空間,提供豐富材料讓幼兒更有創造性更具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瑤.淺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原理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6)
[2]陶行知平民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