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環(huán)君
摘要:傳統(tǒng)教學大多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一節(jié)有效的課堂上會衍生出一些問題,因此教師要篩選出有利的課堂生成問題,并引導學生去思考并解決。在當前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正確處理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之間的關系,從而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使課堂有效化。
關鍵詞:促進;初中科學;課堂生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改革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這給初中科學教學指明了方向。[1]初中生的思維活躍,有時候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預設到的。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它所期望的實踐效應就是: 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2]因此教師必須要根據(jù)教學中的生成因素,以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來審視課堂教學,隨時準備接受學生不經(jīng)意提出的問題,并加以組織引導,從而推動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施。教師該如何有效地促進課堂生成,構建高效的課堂呢?
一、利用生活中的器材,激發(fā)課堂生成
由于科學課程的特殊性,需要用到很多的實驗器材,大部分時間是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因此在探究過程中,實驗器材的來源是開放的,可來源于實際生活中。如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探究實驗,則材料準備起來比較容易。而生成式的科學課堂教學則倡導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這在材料的準備上增加了難度。所以讓學生根據(jù)相應的內(nèi)容將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帶進課堂,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如教學大氣壓的這節(jié)課,課前教師讓學生在身邊找找能證明大氣壓存在的事物,課堂上學生帶來器材的數(shù)量之多,如針筒,吸管,吸盤,玻璃杯,硬紙片等,在證明大氣壓存在的過程中,學生能想到用針筒來懸掛重物,教師進一步提出:“怎樣使針筒上能承受更多的重物?”學生紛紛去嘗試,最后得出要排盡里面的空氣。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大氣壓的知識來解釋,鞏固了相關知識點。以及在做“覆杯實驗”時,學生有用玻璃杯和塑料杯的,當杯中的水滿或者不滿的時候,紙片都不掉落,這時候就出現(xiàn)了課堂生成問題,教師可以加以適當?shù)耐卣菇忉尅_@樣做既可以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激情,又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二、精彩預設,演繹課堂生成
學習的本質(zhì)是學生將新信息與頭腦中已有信息重新整合、建構的過程。[3]教師的講解是學生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影響學生建構新信息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對學生起到啟發(fā)、引導、評價的作用。其中“追問”是對生成問題進行成功調(diào)控的有效方法。
例如探究“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時,一位學生設計的對照實驗為:裝置A:綠色植物,給予充足光照;裝置B:綠色植物,進行遮光處理。教師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問題,運用追問的方法,面向全體學生共同討論這個問題。教師提問:“你想通過這組對照實驗證明什么?”學生回答:“證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追問:“你這組實驗設計的變量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裝置有光照,另一個遮光,那你到底證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呢?還是證明的是植物光合作用是否吸收二氧化碳呢?”這位學生最終發(fā)現(xiàn)了她的實驗設計的變量是光照,所以無法證明之前的假設。教師進一步追問:“現(xiàn)在應該怎樣設計實驗呢?”最終學生將實驗唯一變量確定為綠色植物的有無。
教師非常清楚設計對照實驗的關鍵點在于要證明實驗結果是受哪個因素影響,這就要求把這個因素設為實驗中的唯一變量,而其他的因素要保持不變。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使全班學生對對照實驗如何確定變量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在教師連續(xù)的追問下,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同時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對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的生成性問題及解決方法的進行充分準備。正因為教師對此有充分的預設,當問題出現(xiàn)時就能在追問的過程中糾正了她的錯誤。
三、課后延伸,持續(xù)課堂生成
一節(jié)科學課后,其實還有很多的知識點是可以進行課后拓展的,但現(xiàn)實中,課后拓展的完成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為了讓課外拓展順利進行,教師需要在課內(nèi)預設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這樣才能在課后生成拓展活動。
例如在講授《物質(zhì)的酸堿性》時,在介紹完pH試紙的使用以及有關知識后,教師提問:“你們覺得在生活中可以怎么利用pH試紙?”學生回答:“利用pH試紙可以測量液體的pH值,比如河水或人體體液的pH值,通過PH值能了解液體是否處于正常指標。”教師又補充酸雨的PH值是小于5.6的。一位學生提問:“老師,我想知道我們學校附近下的雨是不是酸雨?”面對學生這突然的提問,教師不要忽略學生的好奇心,可以讓學生來談談怎么去收集雨水,然后讓他回顧PH試紙的使用方法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去討論酸雨的形成過程,進一步讓學生了解周圍的環(huán)境狀況,這比教師直接講授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因此教師不要忽視學生的提問,依舊按照計劃那樣進行講授,那么將會壓制學生探究的欲望,同時也會錯失一次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機會。
四、結束語
有效的課堂生成,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推動了高效課堂的教學。在生成課堂教學觀念的指導下,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探究問題時,教師要善于掌握課堂的節(jié)奏,善于捕捉科學課堂生成資源。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積極地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啟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舞臺,讓學生的潛能得以釋放,使科學課堂因課堂生成而變得更加生動和諧。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宋云霞.關于初中物理課堂動態(tài)生成問題的探討[J].中學物理,2014,(32):24.
[3]金燕.“追問”——應對課堂生成性問題的有效方法[J].生物學通報,2012,(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