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求光 馬勁韜
中國正在進入新發展階段,綠色與創新是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文明協同發展的重要動力,綠色發展與創新驅動的有機結合是促進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關鍵。黨和政府歷來重視綠色創新發展,在推進低碳化治理、引導綠色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改革和探索,以尋求生態與經濟共贏驅動城市創新發展為核心的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舉措。低碳城市試點工作于2010年正式啟動,經過數年的發展,共有6個省份、80個城市以及1個地區被納入試點范圍,基本實現局部試點向全局推廣的轉變。各試點政府高度重視低碳發展的規劃,基于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發展階段等客觀因素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強調推動綠色技術創新以優化產業結構、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而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對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實施績效進行探討,基于創新價值鏈的視角分析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以進一步夯實低碳城市建設的成果,拓展綠色發展路徑。
學界圍繞低碳城市的相關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是聚焦于城市的低碳屬性,探討低碳城市的建設模式、政策設計、評估體系等;二是對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績效進行評價分析。部分學者通過構建多維度的指標體系衡量低碳城市的發展概況,但更多學者則將低碳試點視作外生政策沖擊,通過合成控制法,或基于雙重差分法評價政策的實施效果,認為低碳城市試點的推進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減少能源消耗、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綠色增長。如宋弘等指出低碳城市建設在減少企業排污、推動工業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降低了城市空氣污染;①宋弘、孫雅潔、陳登科:《政府空氣污染治理效應評估——來自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的經驗研究》,《管理世界》2019年第6期,第95—108、195頁。張華發現試點政策有助于減少電力消耗、提升技術創新水平,顯著降低了碳排放量;②張華:《低碳城市試點政策能夠降低碳排放嗎? ——來自準自然實驗的證據》,《經濟管理》2020年第6期,第25—41頁。佘碩和韋東明等圍繞綠色經濟增長效應展開探討,指出城市低碳治理通過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等途徑,推動試點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高。③佘碩、王巧、張阿城:《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與城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基于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的影響渠道檢驗》,《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年第8期,第44—61頁;韋東明、顧乃華:《城市低碳治理與綠色經濟增長——基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準自然實驗》,《當代經濟科學》2021年第4期,第90—103頁。同時,亦有部分研究聚焦于綠色技術創新,從企業層面的微觀視角進一步分析試點政策的績效,如徐佳等以上市公司的綠色專利數據衡量創新水平,明確低碳城市建設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④徐佳、崔靜波:《低碳城市和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中國工業經濟》2020年第12期,第178—196頁?,F有研究從多角度對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理論內涵、發展路徑、實施效用等進行探討,較為詳實地分析了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但往往局限于綠色科技的研發,僅考慮綠色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等數據,而綠色技術創新實際包括創新資源投入、創新知識凝結、創新成果轉化等多個環節,需要企業研發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將產生的創意轉化為具體的綠色科研成果,依托企業技術人員等將成果運用到生產領域,形成新產品、新工藝,并通過生產企業、推廣機構等將綠色創新產品推向市場,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深入挖掘綠色技術創新過程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分階段探討低碳城市建設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很有必要。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屬于環境規制如何影響綠色技術創新這一類議題。雖然樣本和測度方式等存在客觀差異,但國內外研究依然可以被歸納為三類觀點: (1)環境規制抑制綠色技術創新效率。部分研究指出,環境規制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導致其經營績效下降;⑤Zhao X., Sun B.,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orporatio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12 (20), 2016, pp.1528-1536.研發領域的投資被擠占,開展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受到打擊;⑥Chintrakarn P.,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U.S. States’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con Letters, 100(3), 2008, pp. 363-365.而且由于環境規制的“逐底競爭”和“非完全執行”,企業可能會選擇遷移到環境管制相對寬松的區域,造成技術的外溢和污染的轉移,形成“污染避難所”效應,進一步抑制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升。⑦郭進:《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波特效應”的中國證據》,《財貿經濟》2019年第3期,第147—160頁。(2)環境規制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合理的環境規制水平會使“創新補償效應”大于“遵循成本效應”,企業將傾向于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以實現利益最大化。⑧Frondel M., Horbach J., Rennings K., “End-of-Pipe or Cleaner Production?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Decisions across OCED Countrie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16 (8), 2004, pp.571-584.(3)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不少研究指出兩者間存在非線性關系,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可能呈U型動態特征。⑨蔣伏心、王竹君、白俊紅:《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影響的雙重效應——基于江蘇制造業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3年第7期,第44—55頁。但亦有研究基于不同地區、層面的數據,發現環境規制與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呈倒U型變化趨勢。①董會忠、劉鵬振:《創新價值鏈視角下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以黃河流域為例》,《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年第16期,第37—45頁。此外,不同的環境規制工具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市場型規制工具和命令型規制工具的促進作用孰強孰弱也尚未有統一結論。②葉琴、曾剛、戴劭勍、王豐龍:《不同環境規制工具對中國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285個地級市面板數據》,《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年第2期,第115—122頁。已有研究基于不同產業和地區視角,對“波特假說”和古典經濟學理論進行了詳細的論證,但從價值鏈角度出發,考察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不同階段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于省級層面的數據,缺乏地市級層面的細分樣本研究。
本文主要創新在于: (1)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利用地級市面板數據探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分析綠色技術創新過程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為評估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效果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2)在基準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檢驗區域異質性、科教異質性和規模異質性對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實施效果的影響,探究試點政策的精準施策方向,促進試點政策的落實和推廣。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作為城市層面的環境規制具有弱激勵性和弱約束性的特點:一方面,試點政策與經濟領域的類似實踐存在較大差異,被列入低碳城市試點名單的地方政府并未獲得財政支持和政策傾斜,地方官員政績競爭力也不會因此提高,但地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能得到提升;③莊貴陽:《中國低碳城市試點的政策設計邏輯》,《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年第3期,第19—28頁。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未施加自上而下的強約束機制,沒有制定績效和項目評審標準,試點城市的地方政府擁有較強的自主權,可以依據地區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等客觀條件探索本地區的綠色發展模式,逐步落實低碳工作。在弱激勵和弱約束的政策背景下,本文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探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
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旨在探索經濟和環境的共贏之路,聚焦于如何推進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發展清潔高效的生產方式,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考慮到企業在科研領域開展的符合綠色低碳理念的生產技術創新是推進政策落實的關鍵,試點地區的政府將基于經濟現狀、產業優勢等特點采用不同類型的政策工具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政府將在排放標準、生產技術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制定強制性的市場準則以督促企業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④王紅梅:《中國環境規制政策工具的比較與選擇——基于貝葉斯模型平均(BMA)方法的實證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9期,第132—138頁。實現清潔生產;另一方面,政府將通過環保稅、環境補貼、排放交易等市場手段將環境資源轉變為生產要素,增加企業污染排放的成本和節能減排的收益,實現環境污染的內部化,⑤Bergquist A., S?derholm K., Kinneryd H., et al., “Command-and-Control Revisited: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Swedish industry 1970—1990”, Ecological Economics, 85(1), 2013, pp.6-19.同時扶持創新型企業,降低綠色技術創新成本,促使企業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谝陨戏治觯疚奶岢黾僭O1。
假設1: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有助于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
技術創新是涉及創新要素投入、創新成果產出以及成果經濟轉化等多階段的價值鏈傳遞過程,⑥余泳澤、劉大勇:《創新價值鏈視角下的我國區域創新效率提升路徑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5期,第27—37頁。本文基于Hansen的創新價值鏈理論,⑦Hansen M., Birkinshaw J., “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5(6), 2007, pp.121-130, p.142.參考董會忠⑧董會忠、劉鵬振:《創新價值鏈視角下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以黃河流域為例》,《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年第16期,第37—45頁。、趙路⑨趙路、高紅貴、肖權:《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影響的實證》,《統計與決策》2021年第3期,第125—129頁。、龐瑞芝⑩龐瑞芝、楊慧、白雪潔:《轉型時期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研究——基于1997~2005年工業企業數據的實證考察》,《產業經濟研究》2009年第2期,第63—69頁。等學者的研究,將綠色技術創新過程分為綠色科技研發和綠色成果轉化兩個相互關聯的子過程,分階段探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如圖1所示,在科技研發階段,通過投入研發資金、科研人員等初始資源,生成綠色發明專利等科研成果,而這些成果將作為中間產品,在成果轉化階段通過市場機制形成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被分解為試點政策對綠色科技研發效率和綠色成果轉化效率的影響,有助于對綠色技術創新活動的內部結構和作用機理進行解剖麻雀似的深度解析。考慮到綠色技術開發階段和綠色成果轉化階段反映能力的不同、衡量指標的差異,本文提出假設2。

圖1 創新價值鏈視角下綠色技術創新過程
假設2: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兩個不同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存在異質性。
各地級市在地理位置、科教水平、城市規模等方面的異質性較為突出,這將對各試點地區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資源配置能力、環境規制績效等產生影響。在地理位置方面,不同區域城市的基礎設施水平、政務營商環境、人才供給狀況等往往存在較大差異。一般認為,相較于中西部城市,東部城市在低碳技術積累、創新人才集聚、社會網絡構建等方面表現出更明顯的優勢,①王巧、佘碩:《城市異質性視角下中國低碳試點政策的綠色增長效應評估》,《軟科學》2020年第9期,第1—8頁。能綜合利用不同類型的環境規制推動清潔生產技術的革新,試點政策可能更有助于提高東部城市的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在科教水平方面,囿于有限高等教育資源的約束,各地級市的科教水平參差不齊,高等院校推動科技活動、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存在明顯差異。在科學研究不斷深入細化的背景下,科教水平高的城市在科技研發、成果應用方面往往具備更加明顯的優勢,更能把握科技前沿,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故低碳城市建設對高科教水平城市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更明顯。在城市規模方面,相較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市場需求多樣、公共設施完善、科研基礎扎實、金融服務優質,對創新人才、高新企業往往有更強的吸引力,在推進試點工作時,能更高效地配置大量資源以促進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實現低碳發展,低碳試點政策對大城市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可能更強?;谏鲜龇治觯疚奶岢黾僭O3。
假設3: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存在城市的異質性。
1.被解釋變量
本文參考董會忠、趙路等學者的研究②董會忠、劉鵬振:《創新價值鏈視角下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以黃河流域為例》,《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年第16期;趙路、高紅貴、肖權:《環境規制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影響的實證》,《統計與決策》2021年第3期,第37—45頁。,利用SBM-DEA模型分別測算綠色科技研發和綠色成果轉化兩階段的效率值作為被解釋變量,兩階段的投入產出指標如下所示:
(1)初始投入:科技研發階段的初始投入包括人力資本和研發資金兩方面,考慮到規模以下企業研發較少,選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來衡量研發人力投入,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資本存量反映研發資金投入,R&D資本存量通過永續盤存法測算。
(2)中間產出與投入:本文將各地級市綠色專利申請總量作為綠色科技研發階段的產出指標和綠色成果轉化階段的投入指標。
(3)最終產出:在成果轉化階段,為充分反映綠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所形成的經濟、生態效益,本文選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和新產品銷售收入作為產出指標。其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參考逯進、鄧楚雄等學者的研究,①逯進、李婷婷:《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基于異質性視角的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21年第4期,第86—97、128頁;鄧楚雄、趙浩、謝炳庚、李忠武、李科:《土地資源錯配對中國城市工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地理學報》2021年第8期,第1865—1881頁。即通過加入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測算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并將此結果代入傳統SBM模型中評估綠色技術創新效率,新產品銷售收入利用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折算為2005年不變價格水平。
2.解釋變量
本文根據城市是否被列入低碳城市試點名單設置政策分組的虛擬變量,依據試點名單發布時間設置時間分組的虛擬變量,兩者的交互項作為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由于試點工作的推進以城市為主,本文將低碳省區的地級市設為低碳城市。此外,考慮到政策的滯后性以及各批試點城市名單的發布時間,本文將2010年、2013年和2017年作為試點政策的時間節點。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0年7月啟動低碳省區和城市試點工作,并于2012年12月、2017年1月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考慮到第二批試點城市名單發布時間接近年底,故本文將三批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實施時間分別定義為2010年、2013年和2017年。
3.控制變量
本文的控制變量包括: (1)經濟發展(pergdp)。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規模越大,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越集聚,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能力和動力也越強,本文選取人均GDP衡量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為消除物價變動影響,利用2005年為基期的GDP平減指數進行處理。 (2)金融發展(fina)。金融的有序發展將推動資源的合理配置,保障研發資金的持續增長以實現企業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本文以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占GDP的比重表征城市金融發展水平。 (3)外資利用(fdi)。外資的有效利用在推進技術升級、緩解資金壓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實際使用外資占GDP的比重反映外資利用情況。 (4)產業結構(ais)。產業結構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合理的產業結構有助于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升,本文用第三產業總值與第二產業總值的比值評估城市產業結構水平。 (5)人力資本 (hr)。擁有熟練勞動技能、豐富知識儲備的高素質勞動力是企業開展科研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每十萬人在校大學生數衡量城市人力資本水平。 (6)信息化水平(internal)。科研創新的蓬勃開展有賴于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設,通過暢通交流渠道、促進知識共享,實現國內外廣泛的合作交流,推動創新效率的提高,本文以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表示信息化水平。 (7)政府扶持(gov)。政府在科研、教育領域的財政支出將推動基礎研究發展、創新人才培育,進而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本文以地方財政科學技術和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衡量地方政府科教扶持力度。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準確性及相對完整性,本文選取2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數據來評估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其中,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R&D人員、R&D內部經費支出和新產品銷售收入數據來自各省市的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各市綠色專利申請總量通過查詢國家專利產權局相關數據獲得,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數據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等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缺失值通過插值法進行填補。
本文將低碳城市試點政策作為準自然實驗,通過多期DID模型探究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其中低碳試點地區為實驗組,未試點地區為對照組,同時以政策出臺的年份為時間節點,量化評估試點政策的凈效用,構建模型如式(1) (2)所示:

根據基準模型,本節量化分析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出臺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第(1) (2)列分析試點政策在科技研發階段的效用,第(3) (4)列則聚焦于成果轉化階段。第(1) (3)列為未納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核心解釋變量did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下正向顯著,在引入控制變量的第(2) (4)列中,did的估計系數仍顯著為正,說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有效地促進了綠色科技研發階段和綠色成果轉化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假設1得到證實。各試點城市為實現綠色發展目標,將強化環境政策力度,在排污標準、稅收管制、綠色補貼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低碳轉型。在此背景下,企業生存門檻明顯提高,尤其是工業企業,為避免被市場淘汰或向外遷移,將更加重視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企業在充分考慮研發能力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基礎上,將積極自主研發或引進綠色技術,著力推動綠色科研成果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使地區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此外,試點城市將更加注重引進具有較高綠色技術水平和綠色創新水平的產業或企業,在直接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同時,通過技術溢出效應和競爭強化效應,間接推動現有產業和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在控制變量方面,金融發展(fina)、外資利用(fdi)、人力資本(hr)、政府扶持(gov)對綠色科技研發效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說明推動金融發展、加強外資利用、提高人力資本、增加政府科技和教育支出將促進綠色科技研發效率的提升。經濟發展(pergdp)、產業結構(ais)、信息化水平(internal)以及政府扶持(gov)在成果轉化階段的估計系數正向顯著,表明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信息化建設以及加大政府科教扶持力度有助于提高綠色成果轉化效率。

表1 基準回歸結果

注:括號內為標準差; *、**和***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顯著,下同。
1.平行趨勢檢驗
上述部分初步分析了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考慮到滿足平行趨勢假設是運用多期DID的重要前提,本文通過事件分析法進一步檢驗,檢驗結果如圖2(a)(b)所示,其中圖2(a)為綠色科技研發效率的平行趨勢檢驗,圖2(b)為綠色成果轉化效率的平行趨勢檢驗,本文以政策實施前的第6年為基準組,縱軸為政策動態效應,即估計系數βk,橫軸為政策時點。
從圖2(a)可知,在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實施之前,βk不具有統計顯著性,這表明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綠色科技研發效率在試點政策實施前不存在顯著差異,符合平行趨勢的假設前提;在政策實施后,除了第3年和第4年,βk均正向顯著,表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實施有助于提高綠色科技研發效率。根據圖2(b)可知,在試點政策實施前,βk不顯著,說明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綠色成果轉化效率在政策實施前無顯著性差異,滿足平行趨勢假設;在試點政策實施后,βk均為正并且在當年及第1、4、5年具有統計顯著性,反映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提高綠色成果轉化效率的正向效應。

圖2 平行趨勢檢驗
2.PSM-DID 檢驗
多重差分法可能存在“選擇性偏差”,即非隨機性選擇低碳試點城市導致結論出現偏差,因此本文進一步采取傾向得分匹配法進行穩健性檢驗,根據表2的平衡性檢驗結果,近鄰匹配后大多數協變量的標準化偏差在5%以下,并且不拒絕實驗組與控制組不存在系統性偏差的原假設,在此基礎上進行多期雙重差分估計,其結果如表3所示,did的系數均正向顯著,說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實施有助于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佐證了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表2?? PSM-DID平衡性檢驗結果

注: U為匹配前,M為匹配后

表3? PSM-DID穩健性檢驗
3.安慰劑檢驗
本文隨機選擇虛擬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安慰劑檢驗,即隨機生成試點城市名單和試點政策實施時間,設置偽政策虛擬變量,并基于式(1)和式(2)重復500次回歸模擬,圖3(a)和圖3(b)分別為在綠色科技研發階段和綠色成果轉化階段的參數估計值和P值的分布圖,從圖3(a)(b)可知,兩階段偽政策虛擬變量的估計值集中分布在0附近,并且大部分在10%的水平下不顯著,表明本文的實證結果較為穩健,其他不可觀測因素不會干擾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

圖3 安慰劑檢驗
4.其他穩健性檢驗
為進一步增強結論的說服力,本文還進行了其他穩健性檢驗:一方面,考慮到直轄市以及省會城市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其不僅在經濟基礎、創新資源稟賦等方面占據優勢,而且更容易獲得政策扶持和資源投入,因此為切實反映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本文分別剔除了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進行穩健性檢驗。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影響可能存在時滯,即低碳城市建設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可能無法立即產生,故本文對核心解釋變量、控制變量進行滯后一期處理。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無論是在綠色科技研發階段還是在綠色成果轉化階段,核心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均正向顯著,表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提高的促進作用,支持前文結論。

表4? 其他穩健性檢驗回歸結果
根據上述分析,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實施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在全樣本層面呈現促進作用,為進一步探討試點政策的影響機理,本文根據城市的區域位置、科教水平、人口規模劃分樣本,進行異質性分析。
1.區域異質性
中國地區間的經濟狀況、資源稟賦、營商環境等存在較大差距,雖然通過基建的不斷推進,中西部地區先天區位、環境的不足得到填補,但在外資利用、技術引進、創新環境等方面,中西部城市仍明顯滯后于東部城市,這種區域差異可能對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本文根據國家政策上的劃分,將樣本分為東部城市、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進行區域異質性分析,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
在綠色科技研發階段,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實施有效提升了東部城市的綠色技術創新效率,但對中西部城市不存在顯著影響。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主要聚集于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其中的城市大部分位于東部地區,因此,相較于中西部城市,東部城市綠色科技研發的能力和積極性都更強。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區政府間治理能力的客觀差異,東部試點城市實踐探索本地區發展模式的能力相對更強,能更好地利用低碳試點的契機引導企業探索綠色技術創新。在綠色成果轉化階段,低碳城市建設有助于東部和中部城市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并且對中部城市的促進作用更強??赡苁且驗橄噍^于已經在生態治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東部城市,在工業化過程中承接了大量污染密集型產業的中部城市高污染、高能耗問題更為突出,地區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設中面對的問題更加嚴峻和急迫,考慮到價值鏈不同環節的創新難度,其更傾向于引導企業將綠色專利成果轉化為經濟和生態效益,實現清潔生產。

表5? 區域異質性回歸結果
2.科教異質性
致力于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的高等院校在促進城市綠色技術創新效率提高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考慮到“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在教學資源、人才素質、科研設備等方面的優勢,本文以城市是否有“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來衡量地區科教水平,根據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單,本文將樣本劃分為重點科教城市和普通科教城市,分別進行回歸分析,探討科教異質性對低碳城市效用的影響,具體結果如表6所示。
依據實證結果,在綠色科技研發階段,隨著低碳試點政策的實施,重點科教城市和普通科教城市的綠色技術創新效率都顯著提高,重點科教城市的提升尤為明顯??赡艿脑蚴侵攸c科教城市創新資源集聚、產學研高度融合,能更有效地調動資源推進綠色創新。在綠色成果轉化階段,低碳城市建設對重點科教城市和普通科教城市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兩者不存在明顯差異??赡苁且驗槠胀平坛鞘械木G色創新資源相對有限,在節能減排的壓力下,地區政府更重視綠色生產力的發展,傾向于將創新資源投入到綠色成果轉化階段以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進而實現碳排放強度下降、產業低碳化轉型等目標。

表6? 科教異質性回歸結果
3.規模異質性
城市規模的大小不僅反映市場需求狀況,還體現公共服務水平和專業化分工能力。相比于中小規模的城市,大城市對綠色技術和綠色產品的需求多樣,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完善,創新資源分配高效,當地企業往往有更強的能力和積極性開展綠色創新活動。本文參考《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 ,①詳見國務院于2014發布的《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國發〔2014〕51號)。將市轄區年平均人口100萬以下的城市定義為中小規模城市,市轄區年平均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定義為大規模城市,從規模異質性視角,探討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具體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規模異質性回歸結果
根據表7結果,大規模城市在獲批低碳試點城市后,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均有明顯提高,但中小規模城市在獲批后并未表現出顯著差異,說明在低碳試點政策推進的過程中,大規模城市有更強的動力和能力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大研發補助、促進專業化分工等方式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中小規模城市則囿于創新資源相對短缺、行政能力相對薄弱,無法給予企業充分的支持以緩解其研發創新的困境,導致“創新補償效應”小于“遵循成本效應”,阻礙了低碳試點政策對綠色技術創新效率促進作用的有效發揮。
本文從城市異質性視角分析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發現在綠色科技研發階段,相較于中西部城市、普通科教城市和中小規模城市,低碳試點政策的實施對東部城市、重點科教城市和大規模城市的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更強;而在綠色成果轉化階段,試點政策對中部城市的促進作用更加突出,隨著低碳城市建設的推進,重點科教城市和普通科教城市的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均有顯著提升,兩者不存在明顯差異。綜上所述,假設2和假設3得到驗證,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不同階段的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存在差異,并且在不同區域位置、科教水平、人口規模的城市,試點政策的效用也存在較大差異。
本文以2005—2019年2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為樣本,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利用多期差分模型評估低碳城市試點政策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城市異質性分析,探究試點政策的作用方向。研究發現: (1)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綠色科技研發階段和綠色成果轉化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提高; (2)在綠色科技研發階段,相較于中西部城市、普通科教城市和中小規模城市,低碳試點政策的實施對東部城市、重點科教城市和大規模城市的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更強; (3)在綠色成果轉化階段,隨著低碳城市建設的推進,東中部城市、重點科教和普通科教城市以及大規模城市的綠色技術創新效率都有顯著提升,并且試點政策對中部城市的促進作用強于東部城市,對重點科教城市和普通科教城市的影響不存在明顯差異。
上述研究結論對進一步擴大低碳城市試點范圍、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具有重要的啟示: (1)應積極推動低碳城市試點工作走深走實,低碳試點政策對兩階段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具有促進作用,說明其符合中國現階段發展國情,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扎實推進城市低碳治理,積極梳理三批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成果與不足,總結低碳化發展經驗,形成可復制模板加以推廣。 (2)應根據綠色技術創新不同階段的特征,實施差異化的環境規制政策。各試點城市政府一方面應積極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另一方面應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快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推動綠色創新成果的市場化運用。 (3)應充分認識試點城市在地理位置、科教水平、人口規模等方面的差異,基于地區和行業的客觀條件,科學制定試點工作具體實施方案,有效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控制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推動綠色低碳新發展模式的構建。
低碳城市治理涉及生產、消費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聚焦于生產領域的綠色技術創新,從創新價值鏈視角展開分析,雖然拓展了低碳試點政策的相關研究,但未反映低碳城市治理對綠色消費的倡導作用,后續有待搜集相關數據進行持續跟蹤研究,以更全面地評估低碳城市試點政策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