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邊疆與內地的融合:清代內地神靈信仰在北部邊地的傳播*

2022-11-22 09:59:24柳岳武
社會科學 2022年1期

柳岳武

明清鼎革后,為實現清政權的“天下一統”,清廷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統一舉措。其早期主要體現為軍事征戰,后來則通過多種途徑加以強化。扶持宗教信仰就是后來治理途徑中的一種,它既包括因俗而治地扶持邊疆地區原有宗教信仰;更包括因移民、駐兵、設治之需,大力扶持關帝、龍神、閻王、土地、各類菩薩等內地信仰。與之對應,因征戰、貿易或耕種之需要,內地百姓亦向邊疆地區遷徙。他們在將內地神靈信仰帶到邊疆地區后,又在邊疆地區修建起諸多內地寺廟,從而促使內地神靈信仰在邊疆地區興起。尤其是嘉慶道光朝以后,在官方和“內地商民人”①清代邊疆地區的內地老百姓多被官府稱之為“內地民人”,既包括在邊疆地區從事商貿活動的專業商人,也包括從事商貿兼耕種之家,還包括從事耕種又兼買賣的民人。“內地民人”是“內地”與“邊疆”相對關系下,官方指稱前往內外蒙古、新疆等邊疆地區的內地百姓的一種習慣稱法,以區別邊疆地區原住民。清代“內地民人”或“內地商民人”的范圍要比“內地商民”大,不僅包括前往的商人,也包括前往的耕種者,乃至庸工人、手藝人、流浪者等。的共同配合下,邊疆地區的漢式寺廟及內地信仰得到進一步發展,并對有效鞏固清廷的邊疆統治和清代邊疆地區的開發,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前學術界對清代邊疆地區的宗教信仰曾有過研究,但主要關注的是清代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自身的宗教信仰,①烏日娜:《十四世紀末至十七世紀中葉蒙古宗教概述》,《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89年第4期,第64—70頁;蔡志純:《試論黃教在蒙古的傳播和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1985年第5期,第66—71頁;納森巴雅爾、烏云其木格:《清代伊犁藏傳佛教寺院普化寺論述》,《滿族研究》2018年第3期,第84—93頁;嘉木揚·凱朝:《蒙古地區薩滿教及克旗祭敖包的特點》,《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1期,第102—108頁;孟繁勇、王雁:《略論清入關前滿族薩滿教的變化及其原因》,《蘭臺世界》2013年第3期,第98—99頁?;蛘咔逋⑼ㄟ^對邊疆地區傳統信仰的扶持來贏取邊疆民族對其統治的支持等。②安海燕:《作為“轉輪王”和“文殊菩薩”的清帝——兼論乾隆帝與藏傳佛教的關系》,《清史研究》2020年第2期,第105—118頁;胡垚:《元、清兩朝藏傳佛教政策管控及其效果》,《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第15—20頁;張付新、張云:《乾隆時期清政府的宗教治理與邊疆安全探析》,《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第34—41頁。但對于清代邊疆地區的內地信仰等關注不足,更未注意到清代內地神靈信仰傳播到邊疆地區后對邊疆開發、邊疆發展及邊疆安全方面所曾發揮的重要作用。③王啟濤:《漢傳佛教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5期,第58—70頁;唐智佳:《清代伊犁錫伯族關帝信仰研究》,《宗教學研究》2016年第4期,第188—193頁;李勇進:《道教對藏漢交界地區民間信仰的影響——以洮州龍神信仰為例》,《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第103—109頁。為彌補此等不足,本文擬對清代內地神靈信仰向北部邊疆地區的傳播作一研究,揭示內地神靈信仰如何嵌入清代中國北部邊疆地區,嵌入的主要種類為何,以及嵌入后對北部邊疆地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另外,本文考察的北部邊疆,主要包括清代的西北邊疆和東北邊疆,西南邊疆、海疆地區暫不涉及。內地神靈信仰主要指內地老百姓信奉的漢式宗教和民間信仰,其他宗教信仰暫不涉及。再者,本文研究清代邊疆地區內地神靈信仰的傳播,并沒有否定邊疆地區原住民舊有信仰的繼續存在,以及邊疆地區舊有信仰對內地商民的影響等。不足之處,敬請方家賜教。

一、清代內地神靈信仰輸入北部邊疆地區的歷史背景

清代邊疆地區內地諸寺廟的修建與內地神靈信仰的輸入,既是清廷強化邊疆治理、順應邊疆地區內地百姓日漸增多的需要;也是內地百姓移居邊疆地區后,將內地神靈信仰等輸入邊疆地區的結果。前者主要體現為清廷為了在邊疆地區駐兵、屯墾、設治,在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等處修筑了諸多城池,并根據邊疆地區內地百姓日漸增多這一客觀形勢,在各官城內修建起諸多內地寺廟。后者則體現為越來越多的內地百姓移居邊疆后,為信仰之需,在官方支持或自發情況下,在臺市、商市或定居下來的村莊內,修建了諸多內地漢式寺廟,并在這些邊疆地區繼續對內地神靈信仰等進行崇信。

清代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北部邊疆地區內地寺廟的增多與內地神靈信仰等的輸入,就是以上兩種需要的結果。如內蒙古的歸化城地區,至雍正十二年時,該處已是“民人輻輳”。清廷因該處居民漸多,不得不于“托克托城添設同知一員,分別管理”。④《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等議奏將歸化城蒙民案件分別辦理折》(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大內議復檔》,檔號:784-0001-0109。又因該處居住之民人、土默特蒙古等人數增長,設立了十戶長、總甲等基層組織。⑤《領侍衛內大臣豐盛額等議奏歸化城蒙民喇嘛等居住處所設置十戶長折》(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大內議復檔》,檔號:784-0001-0110。至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又因歸化城系通往軍營各路匯集要地,內地百姓云聚,清廷擬在歸化城附近另建新城。⑥《大學士鄂爾泰等遵旨議奏在歸化城以北地方建城及派兵駐防折》(雍正十三年閏四月三十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大內議復檔》,檔號:784-0001-0069。張家口地區也一樣,清初張家口就是關防重地,因駐扎重兵,遂建上東營、下東營、南營坊、新營坊等軍營,并形成了街區??滴跄觊g隨著蒙漢互為依存關系的發展,“更立大境門和蒙古與東部之貿易場,其市滋甚”。其后,張家口逐漸由軍事堡塞變為商業活動場所。⑦《張家口市志》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91頁。東蒙古的多倫諾爾地區也一樣,康熙四十九年建成興化鎮(舊買賣營),周長12里,編13甲,設有興盛、福盛等13條街。康熙五十五年興化鎮因“市肆鱗繁,貨財駢集”,直隸籍商人集資興建了直隸會館(即三官廟)。⑧多倫縣志編輯委員會編:《多倫縣志》,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頁。雍正九年,清廷因外蒙古庫倫地方寺廟還未建好,又在多倫諾爾地方建廟,并將哲布尊丹巴移居于此,導致多倫諾爾地區的居民劇增,清廷不得不在此處補放理事同知一人。①《大學士鄂爾泰等遵旨議奏派遣官兵赴多倫諾爾照看呼圖克圖折》(雍正十年七月十四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大內議復檔》,檔號:779-0002-0053。至乾隆六年哲布尊丹巴活佛移回外蒙古喀爾喀時止,為安排遺留在多倫諾爾貿易的內地商民,清廷又在舊營東北建新營,稱新盛營,周長3里,編5甲。另又建柔遠、寧人等5條街。新、舊營連接后即為多倫諾爾城區。②多倫縣志編輯委員會編:《多倫縣志》,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頁。

又如外蒙古的庫倫地區。該地區內地寺廟的增多也是清廷在外蒙古地區駐軍、設治以及內地百姓不斷前往的結果。據稱庫倫地區早在康熙三十一年就有內地商人前往。③米勒、帕拉斯:《西伯利亞的征服和早期俄中交往、戰爭和商業史》,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4頁?!赌岵汲l約》簽訂后,前往該處的內地商民更多,一度出現“民人叢聚”現象。④昆岡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清會典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卷627,兵部八六·綠營處分例,第1135頁。至乾隆五十四年,據《庫倫市圈商民等進口販貨鋪號圖記冊》可知,該年庫倫市圈共有53家鋪號進口販貨。⑤《庫倫市圈商民等進口販貨鋪號圖記冊》(乾隆五十四年),載《蒙古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檔案》,卷號021,件號019,第0165—0204頁。至嘉慶十八年再次呈報鋪號及人丁時,庫倫十二甲已有大小鋪號129家,人丁558人。⑥《合營鋪號人丁市圈尺丈清冊》(嘉慶十八年七月),載《蒙古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檔案》,卷號024,件號007,第0017—0152頁。以上的發展和積累,進一步導致庫倫地區市圈和城市的拓展。至19世紀30年代,過去位于呼勒(即寺院)以東,且要求距離“寺院十里”才能經商的商民形成的商業城(即東營子買賣城),已經演變為寺院以東的整整一座城市,其規模比“大呼勒本身還大”。⑦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頁。再至清末,就連此前一直“無漢人蹤跡”的甘丹廟,也已是“市場林立”,并最終形成了西庫倫區(即西區)。⑧王金紱:《中國經濟地理》下冊,北平文化學社1929年版,第475頁。至此,庫倫已經形成了中區—— 呼勒、東區—— 東營子(買賣城)、西區—— 西庫倫等三個大區。

再如新疆地區。乾隆二十三年三月后,新疆地區的軍屯活動已廣泛開展。該年烏魯木齊、辟展、托克三、哈喇沙爾等處共派出屯田兵三千六百名。⑨《清高宗實錄》卷559,中華書局1986年版,乾隆二十三年三月癸丑條。同年十月,派往烏魯木齊等處的屯田兵丁已達一萬多人。由于新疆問題即將解決,清廷又開始考慮新疆地區今后如何由軍屯轉變為民屯的問題。為此,清帝在諭旨中特別強調:新疆地區的此項屯田如有情愿攜帶家口前來者,準其帶往。等到這些人的家口到后,則可分地墾種,各安其業。生聚畜牧漸將與內地村莊無異。⑩《清高宗實錄》卷572,中華書局1986年版,乾隆二十三年十月甲子條。乾隆二十五年正月,清廷又降旨稱: “西陲平定,疆宇式廓。辟展、烏魯木齊等處在在屯田,而客民之力作貿易于彼者日漸加增。將來地利愈開,各省之人將不招自集,其于惠養生民甚為有益?!?《清高宗實錄》卷603,中華書局1986年版,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庚申條。乾隆三十一年十月,軍機大臣等又議復了巴里坤總兵奏籌辦該處屯田事宜:穆壘迤西一帶可墾田八萬余畝,安插民人二千六七百戶。?《清高宗實錄》卷770,中華書局1986年版,乾隆三十一年十月戊申條。而事實上,至乾隆二十四年最終解決準噶爾部問題后,隨著軍隊的移駐、屯墾的興起、農業和商業人口的日漸增多,新疆地區可謂“阡陌廣辟,堡舍日增”。北疆諸城池中,首推烏魯木齊。乾隆二十六年,清廷因移駐提督,筑城于烏魯木齊紅山之南,城名迪化,是為建城之始。乾隆二十七年“攜眷屯田民人陸續前來”,內地前來的“貿易人等亦接踵而至”。這些內地的商民在此處開設市肆達500余間,開墾菜圃達300余畝。?《清高宗實錄》卷674,中華書局1986年版,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戊辰條。乾隆三十一年,由于烏魯木齊“商民云集”,舊有的迪化城已無法容納,遂在原址改建新城。至乾隆六十年,迪化州屬商民人戶達3326戶,3萬余口。?永保等:《烏魯木齊事宜》,1989年,國家圖書館藏,“城池·戶口”。

由上可見,正是清代對內外蒙古、新疆等處統一工作的完成和治理的加強,導致前往該地區的內地百姓越來越多。而隨著內地百姓的前往和清廷在這些地區設治的增強,內地寺廟和內地神靈信仰,也被日漸移植到這些地區。

二、清代內地寺廟在北部邊疆地區的廣建

(一)內蒙古地區內地寺廟的興建

清代內蒙古地區內地寺廟的興建,既有歷史繼承因素,又有清廷主動因應的結果。歷史上,元明以來該地區就受到內地神靈信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歸化城地區,明代三娘子等建城后,內地寺廟、內地神靈信仰等就開始進入并影響該地區。入清后,隨著內地百姓的前往,內地寺廟、內地神靈信仰等對此處的影響更大。如雍正五年,歸化城將軍就向清廷奏請在該城內修建神農廟。①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120頁。稍后,又于城南修建了東岳廟。②劉鴻逵纂修:《歸化城廳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頁。雍正十三年,和碩莊親王等又請修繕文廟。③《和碩莊親王允祿等議奏歸化城修繕文廟賜給匾額等情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大內議復檔》,檔號:789-0001-0052。除此之外,清代中前期歸化城內建有關帝廟5座。④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17頁。到了清末,據稱歸化城、綏遠城、托克托、薩拉齊、和林格爾、固陽等地共建有關帝廟15座。⑤土默特左旗編纂委員會:《土默特志》上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69—870頁。此外,該處還建有孔廟多座。⑥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17頁。另外建有玉皇閣、三賢祠、呂祖廟、財神廟、三官廟、龍王廟等。城隍廟更是清代歸化城內的重要寺廟,受到官民雙方的高度重視。⑦《奏為綏遠城關帝城隍龍神靈應請各頒匾額事》(光緒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1-046。綏遠城的情況與歸化城相似,清廷官方于乾隆二年興建綏遠城時,一下子建了8座內地寺廟,其中就包括關圣帝君廟、文昌帝君廟、龍神廟等。⑧《奏為張家口地方秋收豐稔神靈顯著請頒發關帝君等廟匾額事》(光緒二十九年八月二十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8-021。因該處仍缺山神、土地廟,乾隆六年綏遠城將軍又奏請將這兩種神廟補齊。⑨《奏為設立山神土地廟手擇送喇嘛主持及月給香金事》(乾隆六年五月初八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0-0391-001。至清末,據時人記述稱: “此地惟社稷壇未設,其余尚較口內無多缺。”⑩劉鴻逵纂修:《歸化城廳志》,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頁。清代不僅歸化城、綏遠城內有著官方和民間合力修建的以上各種內地寺廟,在其下屬的各鄉村內,也存在由移居此處的內地商民人等修建的各類寺廟,尤其是村廟。所謂村廟也就是移居此處的內地商民人等在蒙古草原上形成村落后,在各村內自發修建起一座甚至幾座內地寺廟,以滿足這些內地百姓的信仰需要。如乾隆四十年間《刑科題本》載,寄居此處的內地民人徐進殺死了另一客民王恩小子,就因他們均在歸化城屬下的什布更村種地為生,該村不僅建有村廟,而且每年還從客民中收集謝神錢銀。?《題為會審山西歸化城廳寄民徐進等因不允用酬神余錢砍毆王恩小子身死一案依律分別擬斬事》(乾隆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刑科題本》,檔號:02-01-07-07679-011。同樣,乾隆六十年發生的劉成扎死苗爾成幼子一案顯示,這些內地客民所在村莊內也建有龍王廟一座,為移居此處的內地客民供奉龍王神之用。?《題為會審山西歸化城劉成因爭廟墻外余地起釁謀扎苗爾成幼子身死一案依律擬斬立決請旨事》(乾隆六十年十月二十八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刑科題本》,檔號:02-01-07-08400-005。又如,嘉慶二十二年間發生的內地客民趙泳泰傷斃另一個客民辛騰鵬一案中,他們所屬的查漢鷀?村也有村廟一所。?《題為審理歸化城廳客民趙泳泰因派捐修廟錢起釁傷斃辛騰鵬一案依律擬絞監候請旨事》(嘉慶二十二年十月十八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刑科題本》,檔號:02-01-07-10002-014。再如道光四年發生的民人邢如周因催交廟錢起釁傷斃另一民人張汶興案,兩者也因交廟錢起糾紛。?《題為審理歸化城廳民邢如周因催交廟錢起釁傷斃張汶興一案依律擬絞監候請旨事》(道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刑科題本》,檔號:02-01-07-10482-018。最后如光緒十四年發生的寄民藍鈺詳毆斃趙泳汰案,該村內也有村廟,每年都有酬神活動。?《題為審理歸化城廳寄民藍鈺詳因索交錢文未得致釁毆斃趙泳汰一案依律擬絞監候請旨事》(光緒十四年八月初五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刑科題本》,檔號:02-01-07-13236-011。由上可知,清代移居歸化城所屬地方的內地百姓在各自的鄉村內均建有各種內地寺廟。

與歸化城、綏遠城相比,清代中前期張家口地區也建立了不少內地寺廟。如張家口上堡于嘉慶二十五年就建有關帝廟一座。①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4頁。除關帝廟外,張家口的上堡還建有風神廟,是由此地漢族百姓于嘉慶十五年興建的。②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9頁。清代張家口的下堡也建有不少內地寺廟,其中最古老的寺廟是貞武廟和玉皇廟。另外,晚清時期下堡又建河神廟。③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7頁。張家口外的不少地方也建有龍王廟④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3頁。,甚至在張家口屬下的蒙古草原的各村莊內也多建有關帝廟、龍王廟、馬王廟等。⑤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頁。隨著內地百姓前往多倫諾爾地區,該處也興建起不少內地寺廟。如康熙年間這里就有三官廟⑥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6—337頁。,除此之外,多倫諾爾地方還建有各類寺廟道觀約25處,其中著名的如位于寧遠街的白玉觀,該觀是由清代多倫諾爾地區的內地商人出資建造的。⑦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9—340頁。

東蒙古的熱河地區是清廷避暑山莊所在地,官方非常重視此處各類寺廟的修建,其中內地寺廟也屬興建的重要內容。如早在乾隆三十八年,直隸總督就向清廷奏報在該處修建城隍廟。⑧《奏為遵旨動款修建熱河城隍廟事》(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十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7-0032-001。清代熱河地方還建有龍神廟多處,如熱河行宮園庭內就建有“霑澤龍神祠”,供皇帝巡幸熱河時瞻拜之用,因屬禁苑,本地百姓無法前往祭拜,他們遂在郡街上另建了龍神廟一座。⑨《奏為承德府郡街龍王廟龍神靈異請崇祭事》(光緒四年十月十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9990-011。另外熱河承德府屬平泉州街市⑩《奏為平泉州街龍神廟靈應顯著請頒發匾額并請列入祭典事》(光緒十四年八月初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0-018。、湙平縣鞍匠屯街上各有龍神廟。?《奏為湙平縣屬鞍匠屯街龍神廟靈應顯著請頒發匾額一方事》(光緒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0-016。清代熱河地方還建有關帝廟、河神廟、火神廟等。?《奏為承德府關帝廟并河神廟火神廟神靈顯著請賜匾額事》(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2-0536-009。

(二)外蒙古地區內地寺廟觀壇的興建

在清廷與內地百姓的共同作用下,內地的關帝、龍王、土地神以及其他的道教諸神信仰也隨著內地百姓的到來,被帶到外蒙古各處。如庫倫地區,據1892年俄人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考察游記稱:庫倫“買賣城共有四座廟:漢人居住區有三座道觀,在蒙古人居住區的西南邊有一座佛廟”。?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頁。而據民初時人記載,所謂庫倫地區內地商民活動區域所建4座寺廟應為關帝、觀音、呂祖、城隍各廟壇。?陳箓:《止室筆記》,轉引自呂一燃等編《北洋政府時期的蒙古地區歷史資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81—282頁。不只是庫倫地區有內地寺廟道觀,清代恰克圖地區也有內地寺廟觀壇。代表者如關帝廟、龍神祠?《奏請頒賜恰克圖關帝廟、龍神祠匾額事》(光緒十一年九月初四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全宗》,檔號:03-5541-098。、呂祖壇等。?《旅恰革商索賠償》,《四川第三次勸業會日刊》1922年第7期,第1頁。關于清代恰克圖地區的內地寺廟,不少外國旅行者也有記載。如帕爾申在《外貝加爾邊區紀行》中就稱,恰克圖買賣城的城市中心建有一座金碧輝煌的“老爺廟”。?瓦西里·帕爾申:《外貝加爾邊區紀行》中譯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俄語編譯組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第52頁。1856—1857年美國人查爾斯到恰克圖時,也參觀了恰克圖買賣城里的廟宇與神像,應包括關帝廟與神龍祠等。?查爾斯·佛維爾編:《西伯利亞之行:從阿穆爾河到太平洋(1856—1857)》,斯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7頁。直到馬鶴天于民國時期再到恰克圖時仍稱:恰克圖買賣城“舊有數百家,蒙古革命時全燒毀,僅余一關帝廟。”?馬鶴天:《內外蒙古考察日記》,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頁。

同屬外蒙古的科布多地區,在清代內地商民和官方共同推動下,也建有不少內地寺廟。據稱,科布多城北有關帝廟一座,其修建時間起碼不遲于乾隆五十年。①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頁。除此之外,科布多城的內地商民及官方還在此處建有龍王廟與城隍廟。關于科布多龍王廟,俄人阿·馬·波茲德涅耶夫游歷該城時就記載稱: “圣井”位于該城的西北部,井前有一座小廟,里面供的神像是一個坐著的白發老人,“神像側面用漢語寫著‘此廟住有水神和龍王’”。②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6頁。位于城西南隅的地方有“河神廟”,主要供有水神和閻羅。科布多城內還有觀音廟一座。③《俄軍隊及商人在科布多強占華商鋪房請向俄公使嚴重交涉由》(1919年3月),載(中國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北洋政府外交部全宗》,館藏號:03-32-027-04-002。除以上寺廟外,據清代檔案及時人記載,科布多城內還建有三圣祠④《俄軍隊及商人在科布多強占華商鋪房請向俄公使嚴重交涉由》(1919年3月),載(中國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北洋政府外交部全宗》,館藏號:03-32-027-04-002。、五道廟、六神祠、清真寺等。⑤《科布多佐理專員公署:科布多華民房產調查表》(1917年12月8日),載(中國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北洋政府外交部全宗》,館藏號:03-18-032-07-008。

烏里雅蘇臺地區也有不少內地寺廟,如乾隆三十二年烏里雅蘇臺官城建成后,在城東就建有關帝廟。另外,“城之東北五里余,舊建關帝廟一座,俗曰后廟……供奉關帝、火神、馬王神像,東西配殿供奉財神、牛王神像”。⑥《定邊紀略》,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19—21頁。在商民所住的買賣城及街市的東口內又另建關帝廟。⑦《定邊紀略》,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頁。清末志銳被貶烏里雅蘇臺時,也在該處見到不少關帝廟。⑧志銳:《廓軒竹枝詞》,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600頁。而升寅在《使喀爾喀紀程草》中亦稱,在塞爾烏蘇臺站附近,有關帝廟一處,為土屋數間。⑨升寅:《使喀爾喀紀程草》,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下,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419頁。除關帝廟外,該處還建有菩薩、觀音、土地、城隍等廟。⑩《定邊紀略》,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頁。另據《定邊紀略》載,烏里雅蘇臺商民街市成立以來,在街市就建有“三官、真武、城隍廟”等。?《定邊紀略》,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頁。到了晚清,烏里雅蘇臺地區的內地商民又在該處修建了河神廟。?《奏為烏里雅蘇臺城隍河神一年四祭應用羊銀歸入年終造冊報銷事》(光緒二十四年),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7-006。

(三)新疆地區內地寺廟的興建

清代新疆地區也建有規模不等的內地寺廟。首先,體現為關帝廟的興建。據《回疆通志》記載,在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阿克蘇等地的漢城都建有官府管理的關帝廟。?和寧:《回疆通志》卷8、9,(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關帝崇拜在乾降、嘉慶時期趨于鼎盛,全疆至少有數十座關帝廟。如蒙古新疆交界馬拉札薩克轄地的關帝廟乃乾隆年間新建: “聞草地之初辟也,有駝戶數十人至乾湖子前一站,已無水草,領房子者乘馬遍覓,不得水草,人畜俱困,將近此地遙見火光一片,初疑或有人家,及就近視之,乃清泉一塘,以為關圣顯應也,于是建廟祭之?!?頤叟:《北草地旅行記》,載《中國邊疆行紀調查記報告書等邊務資料叢編》(初編),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7冊,第223頁。嘉慶初年,洪亮吉發遣新疆伊犁時,其沿途見聞又稱: “塞外雖三兩家,村必有一廟,廟皆祀關神武,香火之盛蓋接于西海?!?洪亮吉:《天山客話》,載楊建新《古西行記選注》,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1頁。而從咸豐九年阿克蘇地方發生的賊犯肖王秀盜挖關帝廟可知,該處也建有關帝廟。?《奏為審擬盜挖關圣大帝廟內神贓賊犯肖王秀事》(咸豐九年十一月初十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4574-061。廟內不僅供奉關帝,還供奉財神、太上老君等。?《奏為審擬盜挖關圣大帝廟內神贓賊犯肖王秀事》(咸豐九年十一月初十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4574-061。再據光緒八年新疆欽差大臣劉錦棠等奏折可知,新疆巴里坤地方很早就在該城北門外建有關帝廟一處,雍正年間該處建城時改為“圣武廟”。?《奏為新疆巴里坤城武圣廟并蒲類海龍神祠神靈顯應請分別賞賜匾額封號事》(光緒八年三月初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11-2426。

其次,體現為河神、龍神、城隍等廟的興建。如新疆河口青黃交匯處就建有大王廟。①《奏請賜匾崇祀河口捐修大王廟重修事》(嘉慶二十年六月初九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2152-055。而據道光十二年伊犁將軍奏報喀什噶爾河神顯靈事可知,該處也建有河神廟。②《奏請修建廟宇并敕賜龍神封號事》(道光十二年正月十九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3631-045。道光二十七年,署葉爾羌參贊大臣等又向朝廷奏報,該處派兵往英吉沙爾平定叛亂時,在黑孜布依地方得神靈保佑,掘地得水。為此奏請清廷擬在該處修建神龍廟。③《奏為龍神特昭靈應擬請建修祠宇酬答神庥事》(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64-113。另外巴里坤城南關建有蒲類海神祠、楊泗將軍祠、城隍廟等。④《奏為新疆巴里坤城武圣廟并蒲類海龍神祠神靈顯應請分別賞賜匾額封號事》(光緒八年三月初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11-2426。另據光緒十三年新疆巡撫劉錦棠奏折又知,迪化地方也建有城隍廟⑤《奏為迪化府城隍廟神靈應疊著請敕加封號事》(光緒十三年九月初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3-088。、龍神祠等。⑥《奏為迪化城龍神祠靈應素著請敕加封號事》(光緒十四年六月十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3-009。

再者,清代新疆也開始修建內地百姓崇信的劉猛將軍廟、八臘神廟等。如乾隆三十一年,伊犁發生蝗災,伊犁將軍上奏清廷。軍機處大臣等入內議事時,清帝就吩咐伊犁地方也可建祠設立神位,進行供奉。軍機大臣等遂傳旨伊犁將軍,仿照內地在新疆地區建立劉猛將軍、八臘神等祠廟。此后,新疆地區此類祠廟逐漸多了起來。⑦《軍機處咨伊犁將軍明瑞等伊犁生蝗奉諭著仿內地建祠設位供奉》(乾隆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131-5-028。

(四)西藏地區內地寺廟的興建

清代西藏、川藏地區也建有內地寺廟。代表者如芒康縣、鹽井縣都建有關帝廟等。⑧王川:《試論近代昌都地區的民間信仰與民間宗教(1840~1949年)》,《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19—24頁。昌都江卡(今芒康縣)南墩地方于乾隆年間(1736—1795)建有“漢人寺”關帝廟。⑨劉贊廷:《寧靜縣志略》,載《西藏地方志資料集成》第3集,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頁。而據嘉慶年間西藏地方檔案記載,此時西藏拉薩地方也開始出現了內地民人興建的寺廟—— “三光廟”。嘉慶二十五年三月三光廟會首張得祿、蕭名魁等二十二人就在將該廟交付給商上管理的呈文中稱: “西藏龍井崗擦東南側旁,向有石鐵眼光神像一小祠,是以我管事率同會首人等已于嘉慶二十四年三月踩墊地基一塊,興工遲,復將廟宇全行裝修……猶恐年陳以遠,乏人經歷……今特會同會首人等將三光廟宇一所永遠付與商上管理。每年一遇會期之辰,迎神降香,自必值年會首等辦理。至商上必須派人主持,聽其酌量另給養贍?!雹狻稓J差駐藏大臣署內管事董為交給三光廟宇付與商上管理事咨掌辦商上事務諾門罕》(嘉慶二十五年三月),載西藏地方檔案館藏《西藏檔》,縮微號:56-004-(1-2)-277-1-hf3。而從翻譯過來的19世紀西藏的一份地方檔案又知,西藏拉薩“舊有”枯樹龍神廟、閻王廟等。?《轉奏皇帝賜予匾牌事呈駐藏大臣文》(十九世紀),載西藏地方檔案館藏《西藏檔》,縮微號:303-003-1-2-491-3-a。再據光緒十七年駐藏大臣升泰奏折可知,西藏拉薩地方不僅有龍王廟,而且也建有城隍祠。?《奏請頒給西藏龍神及城隍祠匾額事》(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7069-081。

(五)東北地區內地寺廟的興建

隨著內地百姓進入東北地區后,清代該地區也開始出現大量內地寺廟。這可從朝鮮一屆屆來華的“燕行使”日記或筆記中找到證明。如康熙十六年孫萬雄燕行時就稱: “遼左以來,大小城堡,皆有寺觀……至于關內而極矣?!?孫萬雄:《燕行日錄》,載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第2輯第2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11頁。又稱:“自鳳城以西,大小村店必建關廟。朱雀畫棟,前后相望?!?孫萬雄:《燕行日錄》,載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第2輯第2冊,第310頁。乾隆四十八年李田秀赴沈陽時也稱: “華人之喜淫祀十倍于我,佛宇關廟丹雘照爛,相望于圜圚之中。其他七圣、五圣等諸無名之神到處遍滿,雖于荒野之中,孤店之邊,必豎旗竿,必筑磚簷,甚至于行道之人,皆佩小佛,寢室之中亦供關像。此外又各以其屬為供,如學堂供夫子,藥鋪供藥王之類甚多矣?!雹倮钐镄悖骸度肷蛴洝?,載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第2輯第10冊,第461頁。嘉慶六年李基寬燕行時亦稱: “過鳳凰城外……有村必有寺剎,雖三五家孤村,筑甓為室,其大如斗,而中安佛像。”②李基寬:《燕行日記》,載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65,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版,第144頁。

清代中方檔案也記載了東北地區內地寺廟興建情況。如乾隆四十三年,清廷寄諭吉林將軍??蛋?,就要求在吉林地方建立一廟,專祀松花江神。而此前,吉林地方已建有專祀北海的寺廟。③《寄諭吉林將軍福康安著于吉林城外沿江處所建松花江神廟》(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六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135-2-026。同治三年,吉林將軍在向清廷奏請給該處烏拉總管所屬街道關帝廟頒發匾額時,亦稱,其轄下烏拉總管的舊街上建有關帝廟,最近顯靈。④《奏請頒發關帝圣君匾額事》(同治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4683-029。另外,從光緒八年盛京將軍崇綺奏請清廷賜鳳凰廳龍神、城隍與安東縣關帝各廟匾額奏折中可以發現,奉天鳳凰廳城東有關帝廟、龍神廟、城隍廟等。奉天屬下的安東縣于光緒四年初設縣治時,亦在元寶山上捐建了關帝廟、天后宮神祠;又在沙河江岸“公建龍王、江神、海神各廟”。⑤《奏為神靈顯應功德及民請頒賜鳳凰廳關帝龍神城隍及安東縣關帝等廟匾額各一方事》(光緒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77-001。再者,從光緒十四年盛京將軍向清廷奏報奉天省城城隍、關帝、龍神等廟迭著靈應事可知,該處也早已建有城隍、關帝、龍神等廟。⑥《奏為奉天省城城隍關帝龍王等廟廣寧縣醫巫閭山神廟正神迭著靈應請旨各加封號頒匾事》(光緒十四年九月十五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5549-001。最后,從光緒十五年盛京將軍等奏報可知,盛京屬下的諸多州縣都廣建關帝、城隍、龍神等廟,可謂每州縣備矣。⑦《奏為岫巖等州縣關帝城隍龍神靈應請敕頒封號匾額事》(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1-060。由上可見,清代東北地區興建有諸多內地寺廟。

三、清代北部邊疆地區內地神靈信仰的種類

清代內地百姓前往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后,不僅動員官方或自籌經費在這些地方修建了諸多內地寺廟,而且在各處對內地寺廟所代表的內地神靈進行著一系列的崇祭活動。⑧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頁。其中關帝、龍王、土地神以及相關神靈信仰就隨著他們的到來,被帶到這些地區,并在這些地區日漸推廣開來。具體而言,清代北部邊疆內地神靈信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帝崇拜

民初曾任庫倫都護使的陳箓曾稱:清代“恰克圖、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唐努烏梁海,皆有關帝廟之建。”南洋一帶“無一處不有關帝廟??傊疂h人足跡所至之地,關帝廟隨之而立”?!拔覈癯绨萦⑿壑?,二千余年如一日,五洲萬國若庭戶,可謂盛矣。”⑨陳箓:《止室筆記》,轉引自呂一燃等編《北洋政府時期的蒙古地區歷史資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81—282頁。此可謂對清代中國人崇拜關帝并將關帝信仰輸往各地的最佳論據。

清代移居內蒙古地區的內地百姓對關帝就非常信仰。如光緒十五年綏遠城都統向清廷上折請求賜綏遠城關帝廟匾額時就稱,該處關廟向來靈異,地方遇有災難,老百姓前往祈禱,一求就靈。尤其是光緒己卯年,山西大旱,綏遠因得神靈庇護,所受影響不重。此后綏遠地方“每遇旱形將見”,當地官府及百姓又“辦香虔禱”,“神靈顯護,消災降福”。正是如此,當地百姓要求官府向清廷奏報此事,并賜該關帝廟匾額。⑩《奏為綏遠城關帝城隍龍神靈應請各頒匾額事》(光緒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1-046。清代移居內蒙古熱河地方的內地百姓等對關帝也頗為崇信。如光緒十二年熱河都統向清廷奏報時就稱,熱河郡街向有關帝廟,本年六月大雨,武烈河、旱河兩河水泛濫橫流,沖刷園庭兵房民廬。經該都統帶領當地百姓往關帝廟祈禱,水立退。為此,該處紳民也向熱河都統請求,讓清廷頒給當地關帝廟匾額一方,以謝神靈。①《奏為承德府關帝廟并河神廟火神廟靈顯著請賜匾額事》(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2-0536-009。而東蒙古的呼倫貝爾都統衙門檔案也顯示,該處對于關帝的崇祭已由民間普遍信仰上升到官方的一致認可。為此,光緒三十一年黑龍江將軍衙門專門給呼倫貝爾都統衙門去函,要求該處關帝祭拜時間定為每年的二月十三日和五月十三日。②《為轉飭各壇廟祭祀齋戒日期事致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咨文》(光緒三十一年一月二十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檔案》,檔號:501-01-0007-099。隨后,該副都統衙門又給索倫巴爾虎厄魯特總管札文,再次強調其管下關帝廟的祭祀時間為每年的二月十三日和五月十三日。③《為曉諭各壇廟祭祀齋戒日期事致索倫巴爾虎厄魯特總管托河路鄂倫春協領札文》(光緒三十一年一月二十五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檔案》,檔號:501-01-0007-212。

清代外蒙古地區的內地商民人等對關帝亦很崇信,關于此點,中外時人多有關注。如同治末光緒初任烏里雅蘇臺將軍的滿人額勒和布剛一進烏里雅蘇臺城就前往關帝廟內拜龍牌。④額勒和布著,蘆婷婷整理:《額勒和布日記》下冊,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430頁。又如清末志銳被貶烏里雅蘇臺時,其在詩中記載移居外蒙古地區的內地商民崇信關帝時就稱: “壯繆祠堂勢建瓴,居然中外仰威靈。焚香拜罷頻回首,南望邊山數點青?!雹葜句J:《廓軒竹枝詞》,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600頁。再如民初孟榘任烏里雅蘇臺副都護時也稱:“商人去后,余始到商埠關帝廟拈香。民國本有關岳合祀典禮,況邊遠地方商民沿用舊例,思求祭告,以求僑民平安幸福,為地方官,不得不俯該民意?!雹廾祥埃骸稙趵镅盘K臺回憶錄》,載呂一燃等編《北洋政府時期的蒙古地區歷史資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頁。此等情況亦被清代前來該處游歷的外國人所證實,如1857年恰克圖司官帶著美國人查爾斯·佛維爾到關帝廟參觀時,他就看到神像面前供奉著內地商民或蒙古人獻上的各種各樣的菜碟子,還有整只的羊等祭品。⑦查爾斯·佛維爾編:《西伯利亞之行:從阿穆爾河到太平洋(1856-1857)》,斯斌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1頁。清代外蒙古地區內地商民乃至官府對關帝的崇信,也被清代檔案所證實。自該處關帝廟建成后,關廟就成為他們進行信仰跪拜的重要場所。無論每月初一十五,還是年頭歲尾,此處的內地商民和地方官府官員必往祭拜。⑧《奏請頒賜恰克圖關帝廟龍神祠匾額事》(光緒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5541-098。當地官府也多次向清廷奏報外蒙古地區關帝廟靈應⑨《奏請頒賜恰克圖關帝廟龍神祠匾額事》(光緒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5541-098。,請求頒給匾額事。⑩《奏請頒賜恰克圖關帝廟龍神祠匾額事》(光緒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5541-098。

清代移居新疆、青海地方的內地老百姓對關帝也很信仰,并因此推動了官方的一致認可。如光緒八年劉錦棠向清廷奏報新疆巴里坤關帝顯靈一事時就稱:該處關帝“神靈最著”,“戶民因事祈禱,輒著靈應”。尤其是同治三至五年間,西北回亂,烏里雅蘇臺、奇臺、古城、吐魯番等處失守,巴里坤城糧絕。巴里坤城遭圍困,城內兵民坐以待斃。無奈之下,他們向關帝求拜?!耙归g巡邏將士時見神異。”后來“賊眾”攻城時,“突遇神將擋御,賊眾驚嘩”而退,該城及城內百姓得以安全。“向非武圣各廟神靈護佑,人力何能逮此。”為此巴里坤地方官聯合該處紳耆等,向清廷要求賜該處關帝廟匾額封號。?《奏為新疆巴里坤城武圣廟并蒲類海龍神祠神靈顯應請分別賞賜匾額封號事》(光緒八年三月初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1-003。又如光緒三十三年有人由內蒙古前往新疆時,在蒙新交界處見關帝廟一處,“來往客商駝戶至此,無不殺羊設食祀之”。?頤叟:《北草地旅行記》,載《中國邊疆行紀調查記報告書等邊務資料叢編》(初編),蝠池書院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7冊,第223頁。清代移居青海地方的內地百姓對關帝也很崇信,并因此也對當地的官廳產生了影響。如同治元年陜甘總督向清廷奏報循化廳關帝顯靈事就稱:巴彥戎格廳“撒回叛亂”,圍攻該城。城內軍民倉皇應對,但后來賊眾卻停止進攻。詢之乃是叛亂者在進攻循化廳城時隱約看到有“金甲神人如世繪帝君圣像立于空際,指揮將士往來”?!叭龌亍睉侄吠恕T搹d始知“孤城安堵,由于神靈默佑”。為此循化廳全體官民向陜甘總督匯報,要求清廷賜予該處關帝廟匾額。①《奏為循化廳關帝城隍靈異請頒匾額事》(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4603-156。

清代移居東北地區的內地百姓及當地官府對關帝也很崇信,這可從當時來華的朝鮮燕行使人員日記或筆記中得到證明。如乾隆四十五年朝鮮冬至兼謝恩使書狀官洪明浩向國王進“聞見事件”時就稱: “自鳳城至山海關外,民俗蠢強。”“蓋最尊佛道,次敬關王?!雹凇墩趯嶄洝匪哪晗乃脑赂鐥l,(東京)學習院東洋文化研究所,1957年;另見《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4688頁。與之對應,清代官方檔案也記錄了此處老百姓對關帝的崇信。如光緒十五年奉天府尹等在向清廷奏報該處地方州縣紳民耆老等要求賜予各地方關帝廟匾額時亦稱,各處關廟,“素著靈應”,光緒十三年夏間多雨受災,當地紳民往求,立即轉晴。光緒十四年夏間旱災,當地紳民再次祈禱,又連降大雨。為此,該州縣紳民耆老等聯名稟請奉天府尹、盛京將軍等上奏清廷,賜予該處關帝廟匾額,以謝神靈。③《奏為岫巖等州縣關帝城隍龍神靈應請敕頒封號匾額事》(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1-060。

(二)河神、龍神等崇拜

清代移居內蒙古地區的內地老百姓對龍神、河神等也很信仰。如光緒十五年綏遠城都統向清廷上奏求賜綏遠城諸廟匾額時,就包括河神廟。其理由是當地老百姓乃至官方都認為該處河神向來靈異,“保護邊圉”。④《奏請頒給綏遠城關帝城隍龍神匾額事》(光緒十五年三月十四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7069-045。又如光緒二十九年察哈爾都統向清廷奏報張家口地方秋收豐碩時亦稱:張家口向有龍神等廟,“遇旱祈禱,靈驗顯著”。本年張家口內外大旱將現,該地方官帶領百姓前往龍神廟祈禱后,“旋沛甘霖”,保證了秋后大豐收。為此,當地百姓要求官府向清廷奏請賜給該處龍神廟匾額。⑤《 奏為張家口地方秋收豐稔神靈顯著請頒關帝龍神等廟匾額事》(光緒二十九年八月二十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8-021。同樣移居東蒙古熱河地區的內地老百姓對龍神、河神亦很崇信,并將此類信仰帶到這些地區。如光緒四年熱河都統給清廷的奏折就證明了此點。該都統稱:承德府郡街向有龍王廟一所,每遇雨澤不時,移居此處的內地百姓就前往祈禱,“無不立沛甘霖,久著靈應”。尤其是光緒三年河南山西大旱時,熱河受到影響。該都統在當地百姓的影響下,親往該龍神廟祈禱,“疊獲甘霖,歲收豐稔”。光緒四年五六月間,熱河又發生旱災,該都統帶領眾人前往龍神廟祈禱,再降大雨。“合郡士民”均感戴龍神保佑,懇求清廷將該郡街的龍神祠列入春秋致祭之列。⑥《奏為承德府郡街龍神廟龍神靈異請崇祀事》(光緒四年十月十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9990-011。光緒十三年熱河都統又向清廷上奏稱,該處百姓對河神廟尤其是武烈河將軍尤為崇信,代表當地百姓懇請清廷賜給河神廟武烈河將軍封號。⑦《奏為河神廟內武烈河將軍素著靈應向無封號請敕部議加封號事》(光緒十三年八月十八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79-029。光緒十四年熱河都統又代表平泉州紳民⑧《奏為平泉州街龍神廟靈應顯著請頒發匾額并請列入祀典事》(光緒十四年八月初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0-018。、湙平縣百姓⑨《奏為灤平縣屬鞍匠屯街龍神廟靈應顯著請頒發匾額一方事》(光緒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0-016。向清廷奏報州屬龍神廟、縣屬鞍匠街龍神廟顯靈事,呼吁朝廷頒給該廟匾額。

清代河神、龍神信仰在外蒙古地區的內地商民人中也頗具影響,因此導致官方亦受到影響。如光緒十一年庫倫辦事大臣桂祥等向清廷奏報恰克圖龍神靈應時稱: “蒙古地方向以牲畜為業,連年亢旱,水草不足……本年節逾芒種,尚復寸草不生,目睹情形,萬分焦急。當即率同商民虔誠步禱之,即沛甘霖,以致草苗暢茂,人畜相安,獲蒙保佑”。為此該處內地商民等要求庫倫辦事大臣向清廷奏請,頒給該處龍神匾額。⑩《奏請頒賜恰克圖關帝廟龍神祠匾額事》(光緒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5541-098。清廷遂頒龍神祠“金瓖紀瑞”的匾額。?《奏請頒賜恰克圖關帝廟龍神祠匾額事》(光緒十一年九月初四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5541-098。除此之外,科布多城的內地商民也很崇信科布多河神,并由此導致當地官方也受感染,向清廷一再報告科布多河神顯靈事。如同治九年,科布多參贊大臣文碩就稱:科布多城工時,遭遇干旱。河水不暢,運料艱難,甚至影響到城內居民飲水。該城西南建有河神廟一處,每逢朔望居住在該處的內地商民人等都會前往求拜。為此該大臣遂往廟內祈禱,“至酉刻據報水漸微流。十六日后來源日旺,竟復大溜滂然”。為此該處官方也認為,這是該河神保佑的結果,要求清廷賜予匾額封號等。①《奏為科布多河神顯佑宜如何報祀恭候命下事》(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三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64-003。清廷遂于同治十年賜予科布多河神“綏邊則洽”匾額。②《奏為遵旨報祀河神禮成謹將恭擬祝文恭呈御覽事》(同治十年二月十八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65-004。光緒八年科布多參贊大臣又向清廷奏報科布多遭遇大旱,屯種受到嚴重影響。無奈之下,該大臣又帶領官員百姓等前往河神廟內祈禱,“越日即來源甚旺”,“足資澆灌”。③《奏為科布多河神顯佑請旨頒發匾額事》(光緒八年三月初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22-0063-044。應科布多地方要求,清廷又于該年十月間頒科布多龍王廟“時行云集”匾額。④《清德宗實錄》卷189,光緒十年七月丙辰條,中華書局1986年版。光緒十年,科布多參贊大臣清安等再次向清廷匯報該處河神龍神顯靈事。⑤《奏為科布多城城隍龍神河神各廟神靈顯著請賜河神封號并城隍龍神各頒匾額一方事》(光緒十年六月二十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2-086。清代烏里雅蘇臺地方的內地商民乃至官方對河神亦很崇信,正是在內地商民的推動下,導致烏里雅蘇臺地方官府也積極向清廷吁請對該處的河神加以認可,從而導致這一崇信對象逐漸由關帝擴大到河神身上。與關帝春秋兩祭之不同,烏里雅蘇臺的河神得到了一年四祭的待遇。⑥《奏為烏里雅蘇臺城隍河神一年四祭應用羊銀歸入年終造冊報銷事》(光緒二十四年),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7-006。

清代河神、龍神信仰對新疆地區的內地百姓乃至官府也具有很大影響。如嘉慶二十年伊犁將軍向清廷奏請賜給河口大王廟匾額一事時就稱:河口大王廟中的河神民間官方“凡有祈禱,甚為響應”,遂有“活河神”之說。為此該處決定重修大王廟,并請求朝廷賜予該廟匾額。⑦《奏請賜匾崇祀河口捐修大王廟重修事》(嘉慶二十年六月初六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2152-055。又如道光十二年伊犁將軍向清廷奏報喀什噶爾廳被賊時龍神顯靈事亦稱:喀什額爾曾遭賊眾放水淹城,得龍神保佑,該城及城內兵民百姓才得以平安。為此該處官弁兵民等一致要求向朝廷奏報此事,并請朝廷賜予該處龍神廟匾額。⑧《奏請修建廟宇并敕賜龍神封號事》(道光十二年正月十九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全宗》,檔號:03-3631-045。道光二十七年,新疆葉爾羌參贊大臣又向清廷奏報,該處曾派兵往英吉沙爾鎮壓賊匪,遭賊堵截水源。后得龍神保佑,得水,為此也要求建龍神廟并賜該廟匾額。⑨《奏為龍神特昭靈應擬請建修祠宇酬答神庥事》(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64-113。同樣,同治年間新疆回亂之際,新疆巴里坤城內的官民等也認為他們是得到了該處龍王神的庇護,該城才得以平安。⑩《奏為新疆巴里坤城武圣廟并蒲類海龍神祠神靈顯應請分別賞賜匾額封號事》(光緒八年三月初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1-003。光緒十四年,新疆迪化府屬紳民高廷選等又通過新疆巡撫向清廷奏報,新疆迪化城內的龍神祠“靈應素著,已歷年所”。今年夏間天旱,經官紳戶民虔誠祈禱,“立沛甘霖,御災無形”。他們遂聯名稟求迪化府轉報新疆巡撫,請求清廷賜予該處龍神祠封號。?《奏為迪化城龍神祠靈應素著請敕加封號事》(光緒十四年六月十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3-009。

河神、龍神在東北地區也頗受移居此處的內地百姓崇信。如光緒十五年奉天屬下復州知州、懷德縣知縣各向奉天府尹稟報該州縣十三年、十四年大旱,經當地官民共赴龍神廟祈禱后,立沛甘霖。?《奏為岫巖等州縣關帝城隍龍神靈應請敕頒封號匾額事》(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1-060。同年新民廳同知又向奉天府尹等稟告,該處巨流河、柳河河神向來靈驗。光緒十四年大旱,當地官民向兩河河神祈禱后,迭沛甘霖。為此當地“紳耆人等聯名稟請轉詳”,讓清廷賜給兩河神匾額。①《奏為新民廳巨流河柳河神各廟靈顯昭著請各頒匾額一方事》(光緒十五年二月十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4-075。

(三)城隍崇拜

清代移居內外蒙古等處的內地百姓對城隍神亦很崇信,內蒙古各處的例證可謂比比皆是,②《奏為綏遠城關帝城隍龍神靈應請各頒匾額事》(光緒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1-046;《奏為承德府郡街城隍廟及龍神廟靈顯吁請頒發匾額事》(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2-0534-006。就是外蒙古地區,亦受到很大影響。如移居外蒙古科布多城地方的內地商民對城隍也很崇信,③《奏為科布多河神顯佑請旨頒發匾額事》(光緒八年三月初七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22-0068-044。并由此導致當地官方受到感染,向清廷一再報告城隍顯靈事。④《奏為科布多城城隍龍神河神各廟神靈顯著請賜河神封號并城隍龍神各頒匾額一方事》(光緒十年六月二十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2-086。如光緒十年該處向清廷奏報時就稱: “科布多舊有城隍……各廟宇,每遇地方災患,祈禱輒應?!北灸甏蠛担懊擅褴娦臑橹@惶”。該大臣等遂于閏五月十五日率眾前往城隍各廟求雨,“于是日晚間陰云密布,大雨滂沱,三日始晴?!?“百姓同深歡躍”。⑤《奏為科布多城城隍龍神河神各廟神靈顯著請賜河神封號并城隍龍神各頒匾額一方事》(光緒十年六月二十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2-086。應科布多地方要求,清廷遂于該年十月間頒科布多城隍廟“沾和沐惠”匾額。⑥《清德宗實錄》卷189,光緒十年七月丙辰條,中華書局1986年版。同屬外蒙古的烏里雅蘇臺地區的內地商民對城隍神亦很信仰,該處城隍廟的作用及意義與閻王廟大體相同,即與百姓生死大事相關。在此處內地商民的要求下,烏里雅蘇臺的地方官也對烏里雅蘇臺城內的城隍廟加以重視,并積極配合內地商民去建構烏里雅蘇臺地方社會的城隍信仰。官方所做的也是積極配合內地商民向清廷發出呼吁,請求朝廷給予他們此類信仰的合法權力。正是在烏里雅蘇臺地方官府的呼吁與請求下,清廷對該處宗教神靈加以認可的對象逐漸由關帝也擴大到城隍身上。與關帝春秋兩祭之不同,烏里雅蘇臺的城隍也得到了一年四祭的待遇。⑦《奏為烏里雅蘇臺城隍河神一年四祭應用羊銀歸入年終造冊報銷事》(光緒二十四年),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5-0087-006。

清代移居新疆、青海地區的內地百姓對內地城隍亦很信奉,在他們的推動下,不僅各處地方官府在各邊城內均建立了城隍廟,并使城隍廟成為各邊城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筑之一,同時又推動官方進一步強化對城隍神的信仰。如同治元年陜甘總督向清廷奏報循化廳城隍顯靈事時就稱:循化廳居民向來汲水城外溪河,從前城內曾經開井,掘至四丈,都無水。這次“撒回”來犯,城內居民不敢到城外汲水。無奈,該廳官只得帶領官民到城內城隍神前祈禱,然后派人在城內舊開井處附近掘井,挖到四丈深處,清泉涌出。他們遂認為是得到城隍庇護,為此特向陜甘總督匯報,要求清廷賜予該處城隍廟匾額。⑧《奏為循化廳關帝城隍靈異請頒匾額事》(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4603-156。同治年間新疆回亂之際,新疆巴里坤城內的官民等亦認為他們是得到了該處城隍的庇護,該城及城內官民才得以平安。⑨《奏為新疆巴里坤城武圣廟并蒲類海龍神祠神靈顯應請分別賞賜匾額封號事》(光緒八年三月初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1-003。光緒十三年,新疆巡撫又向清廷奏報迪化府屬紳民聯名向官方呈報,該處城隍靈應,請求敕加封號事。即該處紳士高廷選等聯名向地方官稟稱:迪化直隸州內的城隍神向來靈應,前年旱災,官紳前往祈禱,立馬靈應。今年新疆地方災疫流行,“病者往求,無不立愈”?,F在該處初設行省,迪化州改為府,不可不尋求城隍神的繼續庇護,為此要求新疆巡撫向清廷奏報,賞賜該處城隍封號。⑩《奏為迪化府城隍廟神靈應疊著請敕加封號事》(光緒十三年九月初一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4-0083-088。

清代移居西藏地方的內地商民乃至官府對城隍也很崇信。如光緒十七年西藏辦事大臣升泰在給清廷的奏報中就稱:據西藏糧員黃紹勛、代理糧務王廷齡先后稟稱,西藏舊有城隍廟祠,凡遇雨澤愆期,駐藏大臣等就率領眾前往祈禱,馬上靈驗。又據靖善禪師第穆呼圖克圖轉據噶布倫等稟同前情。①《奏請頒給西藏龍神及城隍祠匾額事》(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檔號:03-7069-081。

(四)菩薩、觀音、山神、土地等崇拜

清代移居北部邊疆地區的內地百姓,乃至當地官府對于山神土地等內地神靈亦很信仰。如乾隆六年綏遠城將軍在向清廷奏請于綏遠城修建山神土地廟時就稱:乾隆二年綏遠城修建時,建了各類寺廟八所,但沒有建山神土地廟。后來綏遠地方歷年“雨陽不時,愚夫愚婦自縊者不一而足。今歲雖屢沛甘霖,秋成可望,而輕生之案疫病之災,猶時復見告。軍民咸云,山神土地專司一方香火,福國庇民。緣二神未曾建廟,所以天時人事往往不能順利”。該將軍雖認為這只是愚民無知,不足為信,但又認為“民心之所向或亦靈異之所憑”,要求清廷同意在綏遠城建立二廟。②《奏為設立山神土地廟手擇選喇嘛主持及月給香金事》(乾隆六年五月初八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30-0391-001。藉此可見,清代內蒙古等處此類內地寺廟之修建,與前往該地的內地百姓以及其信仰密切相關。

清代土地神信仰,也隨著內地商民傳到了外蒙古地區。據俄人1892年旅行游記稱,當時烏里雅蘇臺最大的客店內就專門供奉了土地神,“整個這座房屋就是專門用來供奉這尊神像的”。③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頁。從該店用巨大的房舍空間去供奉土地神這一點上看,足見其對土地神的崇奉。

清代移居內外蒙古地方的內地百姓對內地向來信仰的火神也很崇信,如光緒十二年熱河都統向清廷奏報時就稱,熱河郡街向有火神廟一座,本年夏天,熱河街道失火,火勢很大。經當地百姓及官方向此處的火神祈禱,火馬上被撲滅了。為此,該處紳民又向熱河都統請求,讓清廷頒給當地火神廟匾額一方,以謝神靈。④《奏為承德府關帝廟并河神廟火神廟靈顯著請賜匾額事》(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朱批奏折》,檔號:04-01-12-0536-009。

(五)閻王及其他方面的崇拜

清代移居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的內地百姓也將內地的閻王信仰帶到這些地區。如清代外蒙古庫倫、烏里雅蘇臺等處,因其處在特殊的邊疆地區,閻王信仰及閻王廟得到移居此處的內地商民的特別推崇。作為客居異鄉者,最不愿意發生的事就是客死他鄉。無論是身體還是靈魂,他們都需要在外蒙古地區找到一個暫時的寄住處所,以寄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家園。庫倫、烏里雅蘇臺等外蒙古地區的閻王廟及閻王信仰得到內地商民的重視與推崇,與此密切相關。

除閻王信仰外,清代內地商民還將內地的其他信仰也帶到邊疆地區。如烏里雅蘇臺官城內還建有真武廟,真武廟供奉的乃是真武大帝,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乃道教中的玉京尊神。由此可見,道教信仰對烏里雅蘇臺地區的內地商民具有的影響更大。又如科布多地區,除關帝、河神、城隍等信仰外,其城內還有三圣祠、五道廟、六神祠各一座。以上寺廟都是內地商民“公建”的。⑤《科布多佐理專員公署:科布多華民房產調查表》(1917年12月8日),載(中國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北洋政府外交部全宗》,館藏號:03-18-032-07-008。再如烏里雅蘇臺地區對馬王、財神、灶君等亦很崇信。⑥額勒和布著,蘆婷婷整理:《額勒和布日記》下冊,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437—438頁。總之,清代邊疆地區此類內地寺廟之設立是應內地百姓信仰之需而形成的,反映著內地百姓進入北部邊疆地區后,將這一信仰向這一地區傳播的真實過程。

四、清代內地神靈信仰對北部邊地的影響

清代內地神靈影響傳入西北、東北邊疆地區后,對這些邊疆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如下:

(一)對邊疆開發、經濟融合的影響

如上文所示,隨著清廷對邊疆地區的逐漸設治和內地百姓的日漸進入,原本游離不定的清代北部邊疆地區開始出現城鎮,官民雙方在這些城鎮中又構建起諸多內地寺廟。這些寺廟不僅成為了邊疆地區城鎮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成為凝聚內地百姓在此定居的重要精神依托。正是在邊疆地區有城有鎮有廟的情況下,前往該地區的內地百姓越來越多,并以這些城鎮寺廟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各處的臺市、買賣城,并進一步依托這些城鎮臺市,在各旗下形成了諸多村落,從事著耕種貿易活動。由此可見,正是此等各類內地寺廟,在推動邊疆地區城市化或市鎮化的同時,又加速了邊疆地區由游牧社會逐漸向游牧兼農耕社會的過渡。如清代內蒙古地區,雍正十一年有大臣就奏稱: “自張家口至山西殺虎口,沿邊千里,窯民與土默特人咸業耕種。”①方觀承:《從軍雜記》,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二帙,杭州古籍書店影印清光緒上海著易堂本。乾隆年間,乾隆帝游幸口外蒙古后也做詩稱: “蒙古佃貧民,種田得租多,即漸罷游牧,相將藝黍禾?!雹诤瞳|、梁國治主編:《欽定熱河志》卷92,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清代外蒙古、新疆、西藏地區情況也類似。如清末時人延清在《奉使車臣汗紀程詩》中亦稱: “漠北年來新辟地,居然一樣長桑麻?!雹垩忧澹骸斗钍管嚦己辜o程詩》,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462頁。清末《民立報》在報道川藏沿邊情況時也稱: “巴塘一帶經趙大臣派員墾僻,年來成績日佳……聞漢番之襁負而至者,頗不乏人?!雹堋栋吞镣ㄓ崱?,《民立報》1910年12月20號,“新聞一”,第0462頁。

清代內地百姓前往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北部邊疆地區,不僅導致這些地方的不少牧地被開墾出來、成為農耕的土地,而且也導致了定居、耕種等生活方式不再成為漢人獨有的特色?!安迥緸閴Α?“板屋定居”⑤博迪蘇:《朔漠紀程》,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521頁。,已成為內外蒙古、新疆地區不同民族混合雜居生活的重要標志。而農耕經濟也經前往該地區的內地百姓之手逐漸傳給了當地的土著民族。如清末時人志銳就稱: “居民慕化猶中俗,半畜牛羊半事耕?!雹拗句J:《廓軒竹枝詞》,載畢奧南整理《清代蒙古游記選輯三十四種》上,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600頁。又據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俄人波茲德涅耶夫旅行日記所載,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寺院中的喇嘛們在最近二十五年的時間內,從漢人那里學會了“耕種土地”。⑦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頁。

(二)對信仰融合的影響

隨著以蒙漢、滿漢為代表的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增強,也隨著內地百姓向邊疆地區商貿、屯墾和定居的增多,他們之間的宗教信仰日漸發生融合。這一融合自清代中期后就逐漸體現出來,尤其是內蒙古地區比較明顯。這不僅體現為原住民逐漸崇奉內地寺廟和神靈,也包括前來該處的內地百姓崇奉蒙古人的信仰。如清水河的三十一號漢人村莊內有腦包一座,歷年依賴它的庇護去防洪防澇。村里的漢人于月之朔望必焚香拜祭,附近的蒙古人則于每年六月六日宰犧,“名曰祭腦包”。⑧文秀:《新修清水河廳志》卷20,光緒末年抄本,“古跡·腦包”。又如郡王旗每年于十月初八日,在與東勝交界處的桃黎廟舉行廟祭,“漢人演劇、喇嘛跳神”。⑨傅增湘:《綏遠通志稿》卷73,1941年稿本,“民族志·蒙族”。熱河地區的“漢人也有到喇嘛廟燒香磕頭的”。⑩武尚權:《熱河新志》,商務印書館1943年版,第40—41頁。此等蒙漢之間宗教信仰的交融亦為晚清中外時人所注意。如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來中國內外蒙古地區游歷的俄國人波茲德涅耶夫從熱河前往多倫諾爾時,在熱河城外不遠處的一座小喇嘛廟里就發現了“把宗客巴佛像和古老的紅教佛像古怪的混合在一起”的現象,但這座喇嘛廟主要奉祀的卻是劉備。?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張夢玲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4頁。蒙漢兩族的信仰交融還影響到僧侶隊伍層面。如郭家屯附近的二道營子有一座財神廟,該廟住持卻是一位察哈爾喇嘛。?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張夢玲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頁。同樣,歸化城等處也體現出類似情況,有些村子甚至有多神一處供奉的現象。如在“察汗板升村,這里的漢人和土默特人已經混居到如此地步,連他們的廟殿也都在同一個院子里”。?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張夢玲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3、52頁。清代內蒙古地區祭祀文化,也體現出蒙漢民族信仰上相互融合的特色。如致祭孔子、關圣帝君時祭品中就包括了哈達、牛乳、磚茶等民族特色用品。?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檔案館:《土旗公署發給致祭孔子需用祭品等費》(1921年10月13日),館藏號:79-1921-528;《土旗公署發給致祭圣帝君需用祭品等費》(1921年10月18日),館藏號:79-1918-529。

隨著時間的延續,其融合大趨勢逐漸體現為蒙古人日漸接受漢人的信仰。如乾隆年間歸綏土默特蒙古人祭龍王廟、十王廟、財神廟等已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而不祭祀者則屬極少數,將遭到當地村社社會的斥責。①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檔案館:《為納布塔孫之弟被村長德爾登打傷事的呈文》(乾隆十四年六月初一日),館藏號:80-32-109。又如波茲德涅耶夫在呼和浩特無量寺游歷游記稱: “近年來,這座召可以說是日趨破落。召里的喇嘛說,這是由于當地的土默特人受漢人的影響,完全忘記了圣廟,對宗教越來越不虔誠了。”②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張夢玲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3頁。尤其城隍、關帝等信仰日益受內外蒙古、新疆、東北、西藏等地區各族民眾的歡迎。正如民初時人游歷外蒙古時所見: “五日,清明,年例是日城隍神出巡,演劇。晨十鐘見蒙古男婦奔走入廟焚香者,以數百計。俄人嘗自夸云:蒙古宗教,與其西比利亞屬民布利亞種族之宗教相同。此門面之語也。其實蒙人沾濡漢習已久,所謂宗教者,道釋并尊,非如歐人之奉此教,必排彼教,不能相容也。庫倫之關帝、觀音、呂祖、城隍各廟,歲時伏臘,蒙古僧俗,無不隨漢人之后,奉祀惟謹。”③陳箓:《止室筆記》,轉引自呂一燃等編《北洋政府時期的蒙古地區歷史資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81—282頁。乃至于清代的蒙古人、西藏人把關帝視為與毗沙門天、格薩爾汗相同的神。晚清時期,蒙古族僧侶進一步將關帝-格薩爾汗奉為藏傳佛教的守護神。④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51—61頁。

清代,內地神靈信仰等對邊疆地區原住民的潛移默化之影響,還體現為原屬蒙古游牧地區的蒙古人自建漢式寺廟的增多。如內蒙古綏遠地區的土默特蒙古至清代中期就先后修建了致祭先農、關帝、孔子、文昌、觀音等各類廟觀。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檔案館:《土旗公署發給致祭孔子需用祭品等費》(1921年10月13日),館藏號:79-1921-528。又如歸綏哈拉不達鄉,本是一個純蒙古族生活區,該鄉就有“佛殿龍王廟各一,每年于龍王廟領牲三次”。⑥綏遠省教育會編:《緩遠省各縣鄉村調查紀實》,1935年鉛印本,內蒙古圖書館復印本,第4頁。再如清代歸化城所建15座關帝廟中,其中東茶坊的關帝廟就是由西把柵、大臺什、討號板、小廠囫圇四村蒙古人于嘉慶年間修建的。⑦土默特左旗編纂委員會:《土默特志》上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69—870頁。清末,在鄰近東省的沿邊蒙古人家中均供有關帝畫像。⑧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檔案館:《土旗公署發給致祭孔子需用祭品等費》(1921年10月13日),館藏號:79-1921-528。

清代,邊疆地區原住民的潛移默化之影響,還體現蒙古人等轉變為道教僧侶或主持。⑨《東四盟蒙古實紀》,載《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四,遠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頁。如乾隆八年時,內蒙古賽因烏力吉佐領下小畢克齊村蒙古毛烏肯、云木觸目、道爾計色楞已成為專職道士。⑩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檔案館:《右翼首甲吉郎阿佐領下淵博戶口草場清冊》(雍正十年),館藏號:80-47-17。而歸化城垣外西南隅玉皇閣的主持為孫姓,為蒙古人;歸化城北門外的城隍廟住持也為孫姓,亦為蒙古人,他與玉皇閣屬同一支蒙古。?綏遠通志館:《綏遠通志稿》第七冊,卷五十六,“宗教”(道教),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光緒年間烏里雅蘇臺將軍額勒和布解任回京經過沙拉木楞臺時,附近有關帝廟一座,主持為四子王旗喇嘛凌魯普。?額勒和布著,蘆婷婷整理:《額勒和布日記》下冊,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580頁。

(三)對邊疆地區商貿經濟的影響

清代邊疆地區內地寺廟的存在,不僅在當地形成了寺廟經濟,更促進了內地與邊疆地區、中國與外國間的經濟交流。如清代內蒙古張家口上堡的風神廟周圍就形成了寺廟經濟和商業,該風神廟不僅擁有自己的許多客棧和場院,而且在廟內和廟旁還開著上堡僅有的幾家鹽行和煤棧。?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1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9頁。而張家口下堡的寺廟也與張家口的銀庫、倉庫和大部分政府機構毗鄰。?阿·馬·波茲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劉漢明等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3頁。又如歸化城內地商民開設的鋪號以及在各鋪號基礎上組建而成的七大社八小社也與該處關帝廟、財神廟、城隍廟等互動密切。乾隆二十一年歸化城碾房鄉總興盛魁等為該城財神廟三皇殿送“富國裕民”匾額。乾隆四十年碾房鄉總興盛魁等又送財神廟“司福澤督財源”匾額。?今堀誠二:《中國封建社會の機構:歸綏(呼和浩特)における社會集團の實態調查》,(東京)汲古書院1955年版,第773—774頁。乾隆五十二年集義社靴行總領永茂盛、天春永等敬獻財神廟“治履師祖”匾額。?今堀誠二:《中國封建社會の機構:歸綏(呼和浩特)における社會集團の實態調查》,第774頁。道光二年青龍社鄉總興盛源等送財神廟匾額。?今堀誠二:《中國封建社會の機構:歸綏(呼和浩特)における社會集團の實態調查》,第775—780頁。道光四年又有集錦社鄉總永昌魁薰沐叩小東街關帝廟匾額。①今堀誠二:《中國封建社會の機構:歸綏(呼和浩特)における社會集團の實態調查》,第719頁。道光十年、十一年又有集義社永茂盛、永昌魁②今堀誠二:《中國封建社會の機構:歸綏(呼和浩特)における社會集團の實態調查》,第782—783、805頁。及集錦社鄉耆義和成、天春永等③今堀誠二:《中國封建社會の機構:歸綏(呼和浩特)における社會集團の實態調查》,第805頁。敬城隍廟曹關殿建筑。

再如烏里雅蘇臺地區,據孟榘回憶稱: “烏城東北五里,有城廟,每年五月十三日開廟會,前后計五天,漢商蒙民,會聚共食,有蒙女子騎馬競賽,亦間有賣小吃食者,如粽子、年糕、涼粉之類?!雹苊祥埃骸稙趵镅盘K臺回憶錄》,載呂一燃等編《北洋政府時期的蒙古地區歷史資料》,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97頁。

最后如科布多地區,在各類寺廟的周圍也云集了內地商民開設的諸鋪號或店鋪。土地廟后有依罕、倭什賀、張士成開設的店鋪;關廟西有玉善、錫凌阿開設的店鋪;菩薩廟西有孫慶、庫鎰、趙永忠、趙林、梁生泰、廣興隆等店鋪或鋪號,菩薩廟北有張志成、胡圖凌阿、程連陞、顧思元、趙林、庫中保、丁玉山、郭連魁、王宗禹、李云、王通、楊秀、田錦春、唐世明等開設的店鋪,菩薩廟東有郜介壽、朱寶玉等開設的店鋪;關帝廟西有王慶和、閆世芳、李昌等開設的店鋪。⑤《科布多佐理專員公署:科布多華民房產調查表》(1917年12月8日),載(中國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北洋政府外交部全宗》,館藏號:03-18-032-07-008。

清代邊疆地區內地寺廟、內地神靈信仰等所支撐的內地商民,對整個邊疆地區的經濟貿易網絡的構建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如歸化城地區,內地商民之存在導致歸化城之商業至晚清時期,仍很繁盛。鼎盛之時,“每年出入款項不下三千余萬”。⑥《口外商務之變象》,“本省紀聞”,《山西實業報》1912年第1卷第11期,第1頁。又如外蒙古的庫倫地區,更成為內地商民云集中心。清代外蒙古的庫倫不僅和內蒙古“東口”張家口、“西口”歸化城、東蒙古的多倫諾爾(簡稱廟)之間形成了商貿網絡;而且和外蒙古的烏里雅蘇臺、恰克圖之間也形成了商貿網絡。⑦參見柳岳武:《商民、商貿與邊疆:晚清庫倫地區的內地商民研究》,《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4期,第51—64頁。

余 論

清代北部邊疆地區的內地商民所構建起來的這一移民社會,其模仿對象當然是內地社會,這些內地商民力圖在邊疆地區建構起一個內地社會的子體系,并將內地的生活方式、神靈信仰移植到這些地區。

他們為何要竭力為之,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內地商民在北部邊疆地區的商貿耕種生活也會面臨生老病死問題,這不僅促使處理此類重大問題的專門機構在邊疆地區移民社會中設立起來,而且也進一步促使內地寺廟在邊疆地區的廣建。尤其是類似于關帝廟、城隍廟、閻王廟、龍王廟等寺廟的興建,不僅與移居邊疆地區的內地商民日常生活、生老病死等問題密切相關,又將成為寄托他們亡靈乃至肉身的最終選擇(如很多客民死后都將尸棺暫厝于城隍廟或閻王廟內) 。也正因如此,內地商民不僅將內地的生活方式帶到這些地區,而且也將內地神靈信仰等帶到這些地區,從而導致內外蒙古、新疆、東北,乃至西藏地區相繼興建起不少內地寺廟。內地商民不僅在這些地區依托廣建的各類內地寺廟道觀等繼續對此類神靈實行崇信,而且將這些信仰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同時此類寺廟又將成為邊疆地區移民社會的重要依托。內地商民正是以這些寺廟為中心,興建起各自的村莊街市、市圈城鎮,從而使此類內地寺廟不僅成為他們信仰禮拜的精神中心,更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心——商貿中心、消費中心、娛樂中心。如光緒十二年擔任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的祥麟在其日記中記載了烏城內地商民所建各社祭拜各神情況。綠營社于該年五月十二日在后關帝廟祭拜關帝等神,請他拈香。⑧祥麟:《烏里雅蘇臺行程紀事》,載《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第10冊,第457頁。河神社于六月初三日起賽神,祭拜河神等。⑨祥麟:《烏里雅蘇臺日記(不分卷)》,清寫本史傳記十七冊一函,編號MO-1631,史450,第3958頁。馬王社于六月二十二日演劇三日,社首請他觀劇。⑩祥麟:《烏里雅蘇臺行程紀事》,載《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第9冊,第459頁。真武廟皂君社社首于八月初四等日多次請他觀劇。?祥麟:《烏里雅蘇臺行程紀事》,載《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第9冊,第523頁。主管城隍廟祭祀的盂蘭社于七月十四日請他到該廟拈香觀劇。?祥麟:《烏里雅蘇臺行程紀事》,載《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第11冊,第457頁。圍繞以上寺廟,烏里雅蘇臺地區的內地商民于元宵節等節日又舉行社火、秧歌、旱船等節目。諸劇都由各商家義舉而成。①祥麟:《烏里雅蘇臺行程紀事》,載《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第10冊,第216—217頁。元月二十四日天倉節時,該處鋪號義盛德又演戲,請參贊大臣祥麟往觀社火秧歌。②祥麟:《烏里雅蘇臺行程紀事》,載《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史部》第10冊,第231頁。

當然,從國家層面看,不得不承認:清代邊疆地區此類內地寺廟的興建和內地神靈信仰等的輸入,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與大力扶持。就像鼓勵內地商民前往邊疆地區一樣,負責管理邊疆地區事務的地方官員對在邊疆地區興建各類內地寺廟,都盡力為之。因為他們非常清楚此類寺廟對其治下城鎮的建設發展乃至邊疆地區的治理穩定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內地商民的到來促使了各類內地寺廟在邊疆地區的廣建,而邊疆地區興建起來的各類內地寺廟又將成為凝聚內地商民形成定居社會的重要依靠,更將成為地方官府對邊疆地區實行有效治理的重要載體。邊疆地區此類內地寺廟建成后又將為治理邊疆的地方官員們提供一種特殊的公共空間,他們不僅代表國家在寺廟內求神拜佛、祈求一方平安;更在寺廟里面完成迎來送往、賀歲賀萬壽等重要政治活動。③額勒和布著,蘆婷婷整理:《額勒和布日記》下冊,鳳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391、459、460、46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视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无限乱码| 国产99免费视频|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久草视频一区| 亚洲欧美成人|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成人在线欧美| 一级黄色欧美|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69视频国产| 色视频久久|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天堂| 91黄色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a在线看|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香蕉|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黄色一及毛片| 伊人91视频| 91高清在线视频|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欧美爱爱网|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91小视频| 理论片一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久青草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狠狠色综合网|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成肉网|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午夜不卡|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系列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毛片手机在线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毛片在线看|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