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七,費秀海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云南 臨滄 677000
2020 年4 月27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會議指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1]。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精神,2020 年9 月21 日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2],表明政府對促進青少年健康狀況的重視。體教融合是把競技人才的培養(體)融合到國民教育體系(教)之中,新時代學校體育在體教融合過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地位[3]。滇西南位于我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越南、老撾、接壤,包括臨滄、普洱及西雙版納3 個地區,滇西南屬我國邊境多民族欠發達地區,滇西南高校具有民族學生多、跨境民族學生多、貧困生多的特點。本文探討在“體教融合”背景下滇西南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策略,為滇西南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措施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課題組分別在2016 年及2020 年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等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進行調查,所測試學生以年齡進行分組,每歲為1 組,2020 年共測試11 845 人,男生5 786 人,女生6 059 人。其中19~22 歲男生分別為1 609、1 770、1 752 及1 655人,19~22 歲女生分別為1 231、1 549、1 718 及1 561人。2016 年共測試12 355 人,男生6 357 人,女生5 998 人。其中19~22 歲男生分別為1 516、1 531、1 417 人及1 893 人;19~22 歲女生分別為1 423、1 469、1 260 及1 846 人。
對2020 年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等高校學生體質健康進行測試,每個學生測試8 項指標,測試指標分別是:身高(cm)、體重(kg)、肺活量(ml)、立定跳遠(cm)、坐位體前屈(cm)、50m 跑(s)、男生引體向上(個)及女生仰臥起坐(個)、男生1 000m 跑(s)及女生800m 跑(s),測試前對測試人員進行了嚴格培訓,并在測試過程中嚴格按照統一規范及要求進行測試。
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滇西南高校大學生2016~2020 年體質健康狀況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2020 年滇西南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數據與2014 年全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4]比較采用單樣本t 檢驗,檢驗水準α 取0.05,P<0.05 為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為非常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 可見,與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高校男大學生的身高均值增長了2.23cm、體重均值分別增長了2.03k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BMI 指數均值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2016年相比,滇西南女大學生的身高均值增長了1.42cm,BMI 指數均值下降了0.35kg/m2,而體重均值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滇西南男大學生身高、體重發育水平呈增長狀態;女大學生身高呈增長狀況,同時肥胖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總體來講,滇西南男、女大學生身體形態呈良性發展狀態。
由表1 可見,與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高校男大學生的肺活量均值增長了192.77ml,肺活量/體重指數均值增長了1.48ml/k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女大學生的肺活量均值增長了91.09ml,肺活量/體重指數均值增長了1.98ml/k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滇西南高校男、女大學生的身體機能發育水平呈增長趨勢。
由表1 可見,與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高校男大學生的引體向上均值增長了3.04 個外(P<0.01),而立定跳遠均值下降了7.07cm、坐位體前屈均值下降了4.33cm、1 000m 跑下降了8.08s,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高校女大學生50m 跑均值增長了0.21s 外(P<0.01),而仰臥起坐均值下降了1.75 個、坐位體前屈均值下降了3.72cm,800m 跑下降了4.87s,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滇西南男大學生上肢力量持續增長外,下肢爆發力、柔韌素質及耐力素質呈下降趨勢;滇西南女大學生速度素質呈增長趨勢外,力量素質、下肢爆發力、柔韌素質及耐力素質呈下降趨勢。

表1 滇西南高校大學生2016-2020 年體質指標均值(±S)比較表
由表2 可見,與全國學生相比,滇西南高校男大學生身高均值低于全國男大學生1.38cm、體重均值低于全國男大學生1.98kg,BMI 指數均值低于全國男大學生0.32kg/m2,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全國學生相比,滇西南高校女大學生身高均值低于全國漢族女生1.10cm、體重均值低于全國女大學生1.31kg,BMI 指數均值低于全國女大學生0.22kg/m2。說明滇西南高校大學生身體形態發育水平低于全國學生水平。
由表2 可見,與全國學生相比,滇西南高校男大學生肺活量均值低于全國男大學生325.60ml,肺活量/體重指數均值低于全國男大學生2.88ml/k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全國學生相比,滇西南女大學生肺活量均值低于全國女大學生181.56ml,肺活量/體重指數均值低于全國女大學生2.03ml/kg。說明滇西南高校大學生的身體機能水平低于全國學生水平。
由表2 可見,與全國學生相比,滇西南高校男大學生的引體向上均值高于全國漢族學生6.46 個,立定跳遠均值高于全國漢族男大學生0.77cm,50m跑快于全國漢族男生0.25s,坐位體前屈均值高于全國漢族學生1.46cm,1000m 跑均值快于全國男大學生9.74s,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全國學生相比,滇西南高校女大學生的仰臥起坐均值高于全國女大學生1.14 個,50m 跑均值快于全國女大學生0.55s,坐位體前屈均值高于全國女大學生0.43s,800m 跑均值快于全國女大學生11.36s,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滇西南高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整體高于全國學生的發展水平。

表2 滇西南高校大學生與全國漢族大學生體質指標均值(±S)比較表
《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是對新時代學校體育目標的綜合提煉與概括。當前滇西南高校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健康第一”理念融入到學校體育教學及健康教育中,積極探索體育教學新模式,積極發展校本特色課程,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水平。要規范及落實學生課外活動,促進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融合,加強學生體育理論及健康教育,并建立健康教育內容體系及考核體系。將“健康教育”理念落到實處,以提升學生運動技能及科學鍛煉方法與手段,提升學生體育素養及健康素養,從而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由國家層面頒布與學校體育政策相關的文件接近300 份[5]。這些政策文件包括“體教融合”“健康中國”及“體質健康”等內容,且涉及到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這些政策文件更多的是綱領性文件或是指導性意見,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力,導致部分學校的發展指標落實不到位或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從而使政策文件精神的落實大打折扣。與此同時,由于當前學校體育衛生政策文件的評估及監督體系不健全,評估反饋機制欠缺,使得學校體育衛生政策文件的執行力度不夠。因此,當前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制定學校體育衛生的監督及評估體系以破在眉睫,在此基礎之上,應配套相應的獎懲機制,做得突出的院校應給予相應的表彰及獎勵,落實不到位的院校應予以限時整改及通報批評,從而提升政策及文件的執行力度。
《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廣泛開展校園體育競賽活動,體育、教育部門聯合舉辦區域學生陽光體育聯賽。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強調:競賽是體教融合的一個核心點[6]。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在2020 年“全國兩會”上提出:擴大校內、校際體育比賽覆蓋面和參與度[7]。由此看來,滇西南高校應在“體教融合”背景下構建起立體化的競賽平臺,以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及體育競賽水平。學校應分層次、多級別舉行迎新杯、體育文化節、冬季運動會及學校特色體育項目等比賽,使之形成常態化的競賽體系。要增加特色項目的群體活動,拓寬師、生的參與面,推動特色項目的推廣與發展,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滇西南高校也應積極參與省內、省外高校進行校級比賽及交流,在比賽與交流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競賽水平。也可在學校設置相應的教學比賽,促進“教會、勤練及常賽”,以檢驗體育教學水平及鞏固運動技能,從而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練”。
《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模式……,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滇西南高校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學校體育特色發展取得了很多成績。例如普洱學院的啦啦操項目及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的射擊項目,近年來在國內、外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些項目拓寬了學校師、生的參與面,豐富了體育課程體系,推動了學校體育文化特色發展,在省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效應。滇西南高校在“體教融合”背景下,應積極探索及總結相關項目的成功經驗,并積極進行實踐與推廣,并不斷查找不足及補齊短板,以推動學校體育的突破與創新發展,從而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及學校體育競賽水平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