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源
現代網球運動誕生于19世紀的英國伯明翰并于1885年傳入中國[1,2]。發展至今,這項帶有“紳士”和“貴族”烙印的運動在我國已具備一定的群眾基礎,吸引了眾多大學生參與其中。隨著網球運動人口的大幅增加,國際網球聯合會(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開發了International Tennis Number(以下簡稱ITN),旨在幫助各成員國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網球運動中,合理評估他們的技術水平[3]。
ITN自2006年被引入中國起發展至今,已有一定的相關研究和實際應用。研究表明:ITN測試體系可有效評估擊球質量,全面客觀地定位受試者的實際技術水平,其相對量化的評價能夠反映出受試者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明確其提升空間[4]。基于此,北京體育大學網球專修課教學大綱提出: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網球運動的基本理論和技戰術并能在比賽中熟練運用,使其網球技術水平達到ITN6級的標準[5];同時,北京體育大學也已連續多年將ITN測試應用到網球專項研究生復試中[6]。
此外,部分研究認為:ITN測試有助于提高受試者擊球的穩定性、精確性以及移動能力,并使他們的各項技術動作更加規范[7-10]。但是,其研究線路幾乎都遵循“(1)首次ITN測試——(2)根據首次測試結果進行針對性教學——(3)第二次ITN測試”的模式,即這些被測者都根據首次ITN測試結果完成了相應的練習之后才進行第二次測試。因此,實際上真正令技術水平提高(即在第二次ITN測試中獲得更高分數)的是根據首次測試結果進行的針對練習,而非測試本身。與此同時,這些研究僅做了前后期同一測試項目的縱向對比,缺少同一時期同一測試中不同擊球方式、不同擊球路線、不同發球區域的橫向對比,無法更好地把握受測者的薄弱環節,在訓練中有的放矢。
綜上所述,盡管ITN測試在我國仍有待進一步普及,但它已被證實能高效度地評估被測者的技術水平,為后續的教學和訓練提供參考。然而,要想進一步提高網球技術,僅靠ITN測試遠無法達到;更高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和訓練才是其根本途徑。因此,本研究在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受試者進行ITN測試并進行針對性訓練,結合同一時期同一項測試中不同擊球方式、路線、區域的橫向對比以及前后期同一擊球方式、路線、區域的縱向對比,力爭為大學生網球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相關訓練和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以浙江樹人大學網球隊6名男隊員為受試對象。6人中,1人為2019年浙江省大學生網球錦標賽(甲組)男子團體第八名主力隊員,2人獲2020年浙江省大學生網球錦標賽(甲組)男子雙打第六名。
2.2.1 文獻資料法
以“ITN”“ITN測試”為檢索詞在CNKI上檢索,經篩選后得到相關度較高的文獻20篇;同時,根據研究需要閱讀原版ITN測試手冊、《網球運動教程》等相關文獻,為本次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2.2 測試法
ITN測試系統根據選手的水平將其分為ITN1級到ITN10級,ITN1級代表選手擁有極高的技術水平,ITN10級則表示該選手處在初級水平。此外,還有針對基礎薄弱初學者的ITN10.3、ITN10.2和ITN10.1級[3,7]。
相較于NTRP評分體系,ITN的優勢在于它有一套系統、科學的實際操作測試,即ITN On Court Assessment(以下簡稱ITN測試),并以測試的得分來評定受測者的ITN等級。國際網球聯合會自2003年9月起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經過長達一年的反復測試與實驗后,確認該測評系統可以有效地評估受試者的擊球的力量、精準度和穩定性,及其移動能力。該測試包含以下五個項目:滿分為90分的底線正、反拍擊球深度測試;滿分為72分的正、反拍截擊深度測試;滿分為84分的底線正、反拍擊球精準度測試;滿分為108分的發球精準度測試,以及滿分為76分的移動能力測試。

圖1 底線擊球深度測試示意圖

圖2 截擊球深度測試示意圖

圖3 底線擊球精準度測試示意圖

圖4 發球能力測試示意圖
其中,在所有擊球測試中,每球的總得分由三部分組成:(1)第一落點得分。此部分得分根據選手擊球(或發球)的第一落點來判斷,當落點在有效區內且深度約深或角度越大時得分越高。(2)附加獎勵得分。當第二落點在1分獎勵區時、雙倍獎勵區時,在第一落點得分的基礎上分別給予加一分、得分翻倍的獎勵。(3)穩定性得分。每完成一次有效擊球(即將球回擊在有效區內)得1分,否則得0分。其中,第一落點得分和獎勵得分相加即為選手的擊球得分。

圖5 移動能力測試示意圖
2.2.3 教學實驗法
首次測試完成后,根據測試結果并結合實戰情境在2020年9月至12月、2021年3月至5月進行共20周(平均每周3~4次,每次2小時,合計150小時)的訓練。訓練前在球場上用彩色寬體PVC膠帶作為標識線畫出精準度測試3分區(即發球測試內、外角分界線)、深度測試3分區和4分區,以及雙倍獎勵區,為受試者設定明確的擊球目標區域。訓練內容、目標如表1所示:
2.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25.0統計軟件對不同擊球方式、路線、區域等各項指標的前后測試結果進行統計與配對樣本T檢驗。
深度、角度與速度是網球比賽的三大要素[1]。在這三要素中,深度又是重中之重。足夠的擊球深度可以有效壓縮對手的回球時間,使對手無法回出高質量的球,從而為下一拍擊球建立優勢。因此,在比賽的對抗中保證足夠的擊球深度尤為重要。在底線擊球深度測試中,選手應在不出底線的前提下盡量將球擊深,使回球的第一落點在4分區內,同時還需在擊球時施加足夠的力量和旋轉,使球的第二落點在雙倍獎勵區內。
由表2可知,在第一次測試中6名男生的正拍擊球各項得分均略高于反拍擊球,但是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他們的正、反拍擊球能力比較均衡。同時,他們的正、反拍擊球穩定性得分分別為4.33±0.77和4.28±0.90,反映出擊球穩定性較好。但是,他們的擊球總得分相對較低,正、反拍分別為26.06±8.23分、24.94±7.90分,這是因為他們單次擊球達到8分的次數相對較少,正、反拍分別僅有1.17±1.20次和1.11±1.02次。因此,在后續訓練中應在繼續保持擊球穩定性的基礎上提高擊球深度和擊球力量。

表2 底線擊球深度得分對比
在經過相應訓練后的第二次測試中,受試者在保持擊球穩定性的基礎上(P>0.05),單次擊球達到8分的次數較第一次有了明顯提高(P<0.05),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試者正、反拍擊球得分較第一次測試有所提高(P<0.05)。在底線擊球深度測試中,受測者在保證將球回擊在單打有效區內的基礎上回球越深,得分也就越高。因此,前后兩次擊球深度得分對比也反映出受試者在保持擊球成功率的基礎上提升了擊球的力量,從而更好地控制了回球深度。與此同時,盡管受試者在第二次底線擊球深度測試中的正拍擊球各項得分依舊略高于反拍擊球,但是均無顯著差異(P>0.05),反映出他們正、反拍擊球能力仍保持得比較均衡,也說明在針對訓練中較好地兼顧了正、反拍擊球。
在現代網球運動中,選手在保證足夠的底線擊球深度的基礎上應通過合理的擊球線路組合調動對手,給自己創造更多的得分機會。擊球精準度測試選取了正、反拍斜線和直線這4條最常用的擊球線路,選手應在不失誤的前提下盡量控制回球線路和力量,使回球的第一落點在3分區內,第二落點在雙倍獎勵區內。由于斜線球的飛行路線較長且回球從網帶高度相對偏低的中間區域穿過,因此,斜線擊球一般以相持回合為主,在回球時應在保證深度的基礎上加大回球角度從而更好地壓制對手。直線擊球則一般以突擊進攻對手為主。由于直線球飛行路線短,如果運用成功,將會迫使對手進行大范圍移動,為下一拍擊球建立優勢。但由于直線球靠近單打邊線,路線較斜線略短,且過網高度較高,因此在直線擊球時要適當加強旋轉以提高成功率。
從表3可知,受試者在首次測試中的直線球擊球得分,穩定性得分,總得分、擊出6分球的次數與斜線球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反映出受試者對這兩條線路的控制能力較為均衡。總體而言受試者已具備一定的擊球穩定性,但是從6分球次數來看,他們的擊球力量和對回球落點的控制仍有待提高。此外,從平均分來看,直線球的擊球得分、穩定性得分、總得分略高于斜線球,6分次數則略少于斜線球。根據受試者的反饋,由于擊打直線球時需要施加更多的上旋以保證更高的過網高度和更短的飛行線路,因此擊球穩定性反而高。斜線球則相反,由于路線更長,因此擊球時得適當增加轉體幅度從而獲得更大的擊球力量并且在揮拍擊球時適當增加前揮的幅度使球的飛行路徑更長,但也導致了略低的擊球穩定性。綜合以上分析,在今后的訓練中應在保證擊球成功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擊球力量和對擊球線路的控制。

表3 底線擊球精準度得分對比
在針對性訓練后,受試者在第二次測試中擊直線球時的擊球得分、穩定性得分與總得分和第一次測試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但單次擊球達到6分的次數較第一次有了顯著提高(P<0.05)。在擊斜線球方面,他們在保持擊球穩定性的基礎上(P>0.05),單次擊球達到6分的次數較第一次有了明顯提高(P<0.05),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斜線擊球得分和總得分較第一次測試均有了提高(P<0.05)。在底線擊球精準度測試中,受測者只有在保證擊球成功率的基礎上更好地控制回球線路并且在擊球時施加足夠力量和旋轉才能獲得更高的得分。由于斜線球的飛行路線較長,且回球從網帶高度相對偏低的中間區域穿過,因此擊球的風險相對來說較低。根據反饋,在第一次測試中,由于擊斜線球時過度地想轉體發力,反而使得擊球質量打折扣。在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后,控球能力的提升使得他們在擊球時敢于施加更大的力量并加大回球角度。相較而言,直線球的回球路線略短且過網高度較高,因此盡管在第二次測試中他們敢于回擊難度更大的球,但還是不得不施加更多的上旋以保證足夠的過網高度和更短的飛行線路,這也使得第二次的直線球得分較第一次提升不大。此外,受試者在第二次底線擊球精準度測試中的直、斜線擊球各項得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這是因為斜線擊球能力的提升使得他們對各擊球線路的控制達到了相對均衡的水平,但也反映出受試者直線擊球的能力暫無明顯提升。在今后的訓練中,仍需提升選手對各條擊球線路的控制能力并全面發展,使其達到相對均衡的水平。
網球比賽制勝的機制在于發球的直接得分能力和接發球戰術體系的得分實力高于對手[11]。而在網球比賽中,發球是唯一一項由己方掌控、不受對方回球影響的擊球技術,也是每個發球分的開始。落點刁鉆、旋轉強、速度快的發球可以更好地調動對手,為后續的擊球建立優勢。因此,出眾的發球技術在網球比賽中至關重要,而發球測試的分值(108分)也在ITN測試中占了最大的比重。該測試選取了平分區和占先區的內、外角這四個常用的目標區域。比賽中選手應對不同目標區域時采用的發球方式也略有差別,以右手持拍為例:發平分區(以下簡稱一區)的內角、占先區(以下簡稱二區)的外角時常采用平擊發球或是上旋發球,發一區的外角和二區的內角時則多采用側旋(即切削)發球。為此,受測者需要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各種發球技術。此外,由于在網球比賽的每個發球分中選手均有兩次發球機會——即一發失誤不會被判丟分,可進行第二次發球,因此發球測試會根據選手的發球入界情況給予不同的第一落點得分,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發球測試第一落點得分示意表
理論上來說,受測者應該盡可能地在一發時便將球發入有效區的目標區域內并使球的第二落點在雙倍獎勵區內,以獲得單次擊球最高得分(8分),但這也要求受測者不僅需要保證足夠的發球成功率,更要讓其發球具有一定的精準度和力量。因此,在發球能力測試分析中,除了常規的得分分析外,還選取了單次8分、5分(一發第一落點在目標區域,前者第二落點在雙倍獎勵區,后者第二落點在一分獎勵區)、4分(僅選取二發第一落點在目標區域且第二落點在雙倍獎勵區)這三種情況進行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5可知,在首次測試中,受試者在一、二區的發球穩定性得分分別為4.67±1.28和5.06±0.64,無顯著差異(P>0.05),反映出在一、二區的發球成功率尚可且不存在差異。此外,在兩個區域單次發球獲得5分的次數也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是,由于在二區單次擊球獲得8分和4分的次數均明顯高于一區(P<0.05),這也導致了受試者在二區發球的擊球得分和總得分均高于一區,反映出受試者在一區的發球相對偏弱。另外,從整體的8分次數和5分次數來看,受測者發球的精準度和力量較差,這也導致了他們相對偏低的發球總得分,一、二區分別僅有24.33±6.13分、28.78±6.63分。因此,在后續訓練中,應著重提高發球的精準度和力量,并適當加強一區發球的訓練。

表5 發球能力得分對比
在完成相應訓練后,受試者前后兩次一區發球的穩定性無顯著差異(4.67±1.28 vs 4.78±0.81,P>0.05),反映出在一區的發球仍保持了較高的成功率。同時,盡管他們在一區單次發球達到5分的次數無顯著提升(P>0.05),但在此基礎上,單次發球達到8分的次數、擊球得分以及一區發球總得分有了明顯提升(P<0.001),說明受試者在一區發球的一發進球率(只有在一發進區的情況下單次得分才能達到5分或8分)、精準度和力量都有了提高。
相較而言,受試者在第二次二區發球測試時單次發球達到8分的次數較第一次也有了顯著提升(P<0.01)。但由于想沖擊更高的得分,因此他們在擊球時過多地想施加力量和旋轉,這也導致穩定性有了一定的下降(P<0.05)。盡管如此,從前后兩次發球的擊球得分和總得分來看,受試者在二區發球的能力無明顯下滑。綜合以上,受試者的發球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一區發球的一發進球率、精準度和力量這幾個方面。
另外,在第二次發球測試的一、二區的各項指標對比中,僅有5分次數和4分次數有一定差異(P<0.05),其余各項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在經過訓練后受試者在一、二區的發球能力達到了相對均衡的水平,但也說明受試者在二區發球的能力暫無明顯提高。在后續的發球訓練中,仍須兼顧一區和二區,并要使選手盡可能地熟練掌握和運用平擊、側旋和上旋發球技術,為贏得比賽奠定基礎。
截擊球是在網前進行的一種進攻性擊球方法,即當球落地前凌空將球擊到對方場區,它可以縮短球的飛行距離和時間,擴大擊球的角度,加快回球速度,是網球比賽中獲得制勝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雙打比賽中尤為重要[1]。但根據受試者反饋,截擊球深度測試對于他們來說難度最大。這首先是因為他們在先前更多的是進行底線擊球和和發球練習,在比賽中來到網前的次數也相對較少。其次,在先前為數不多的截擊球訓練中,他們基本是站在發球線和球網的中間區域甚至是更靠近球網的位置完成擊球;而截擊球測試要求被測者在距離球網較遠的T點處(即發球線和發球區中線垂直位置)完成擊球,這無疑加大了擊球難度。
由表6可知,在首次測試中受試者的正反拍截擊球能力不存在明顯差異且具備一定的穩定性。但由于受試者的截擊球能力較弱,在本次測試中未出現單次擊球獲得8分的情況,獲得的最高單次擊球得分僅為6分(即第一落點在3分區第二落點在雙倍獎勵區)且僅出現了1次,因此在表6除常規擊球得分外僅統計了單次擊球得到5分(即第一落點在4分區第二落點在一分獎勵區)的情況。從5分次數來看,在正、反拍各4次的擊球中單次擊出5分的次數僅有0.72±0.83次、0.50±0.71次,反映出受試者在截擊時控制深度的能力較差,這也最終導致了截擊球深度測試的總得分偏低,僅達到滿分(各36分)的40%左右。

表6 截擊球深度得分對比
在經過相應的訓練后,受試者在第二次正拍截擊測試時的穩定性以及單次擊球達到5分的次數無顯著變化(P>0.05)。但是,在第一次截擊球測試中,無論是正反拍均未出現單次擊球達到8分的情況;而在第二次正拍截擊測試中,所有受試者合計共有7次擊球達到8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第二次正拍截擊的擊球得分和總得分均高于第一次,反映出正拍截擊球時的合力以及對擊球深度的控制都有了一定提高,但仍需要進一步加強。
相較而言,受試者在第二次測試中的反拍截擊時的擊球得分和總得分與第一次測試相比無顯著變化(P>0.05)。與第二次測試時的二區發球相類似,由于受試者想獲得更高的得分,因此他們在擊球時發力過度、隨揮軌跡過長。這雖然使得他們在第二次反拍截擊測試中合計有3次擊球達到8分,但也導致了擊球穩定性的下降(P<0.01)。此外,由于受試者第二次正拍截擊能力較第一次有了提高,而反拍截擊無明顯變化,因此盡管在第二次測試中兩者的穩定性相差不大,但正拍截擊球的擊球得分和總得分均高于反拍截擊(P<0.05)。在后續訓練中,應同時注重正、反拍兩側截擊球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網前處理球的能力。
網球運動員的移動能力對其在比賽中的技戰術發揮起著決定性作用。優秀的網球運動員往往擁有更快的移動速度和更準確地移動到位率。但是,網球運動員的跑動模式與跑步運動員有較大差異。在網球比賽中,運動員跑動的總距離較長,但是單次擊球的跑動距離通常較短,且需要根據對手回球的落點完成不同方向的加速啟動與急停制動。通過各個方向的拾放球折返跑,能較好地評估運動員的專項移動能力。受試者首次移動能力測試的用時為18.12±0.97秒,對應得分為43.78±6.48分,相對較低。
由于良好的移動能力有助于提高擊球質量,因此在底線擊球深度和精準度以及截擊球深度的針對訓練中均有加入移動步法訓練。除此之外,受試者又進行了合計15小時的相關訓練。在完成相應練習后,受試者完成移動能力測試的時間由原先的18.12±1.03s縮短為17.65±0.96s(P<0.01),對應得分由43.78±6.85增加到46.89±6.74(P<0.01),反映出受試者在移動中急起急停和在移動中保持平衡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基于移動能力對擊球質量的重要影響,在日常訓練中仍應在注重移動步法練習的同時提升選手快速折返沖刺的能力,使選手在比賽中的移動更加快速和準確。

表7 移動能力測試對比
結合表8和前文分析,第二次測試中的各項指標均高于第一次(P<0.05),反映出他們的底線擊球深度和精準度、發球能力、移動能力以及截擊球深度都有了的一定提高。其中,底線擊球精準度、發球能力以及截擊球深度的提升分別現在擊直線球、一區發球以及正拍截擊上。

表8 前后ITN測試結果對比
從前后兩次測試的總得分(230.22±28.69 vs 253.17±21.48,P<0.001)來看,選手的整體技術水平有了較大的飛躍。從對應的ITN等級及各自相應人數來看,在針對訓練前有1人達到ITN5級,4人達到ITN6級,1人處于ITN7級。在經過針對訓練后,1人沖破“桎梏”,達到ITN4級;4人穩中有進,達到ITN5級;1人邁入ITN6級的門檻。此外,在針對訓練結束后的5月下旬舉辦的浙江省第十二屆大學生網球錦標賽(甲組)中,去年獲得男子雙打第六名的兩位選手更進一步,躋身四強;另有一人獲得男子單打第五名的佳績。總體而言,本階段的訓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從直線擊球、二區發球、以及反拍截擊球的各自前后得分對比來看,如何使擊球兼具穩定性和侵略性仍是訓練和比賽中的重難點。
4.1.1 ITN測試可以全面、客觀地評估受測者的網球技術水平,反映出其各項技術中的強、弱項,為后期的教學和訓練提供依據,起著顯著的“標尺”作用。
4.1.2 ITN測試本身無法直接使被測者的網球技術水平得到提高。高效且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訓練才是進一步提高網球技術根本途徑。
4.1.3 在采用ITN測試結果作為后期訓練的參考“標尺”時,還應與實戰緊密結合,選擇合適的訓練內容。
4.1.4 如何保持快速、精準的移動并使擊球兼具穩定性和進攻性之將始終是網球比賽和訓練中的重難點。
4.2.1 在網球教學和訓練中逐步推廣ITN測試體系的應用,使廣大業余愛好者對自己的技術水平有更清晰的認知。
4.2.2 在ITN測試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戰,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制定并實施與之相對應的訓練計劃。
4.2.3 在訓練中應盡可能地模擬實戰中會面臨的擊球情境;同時,可采用ITN測試中的精準度測試3分區、深度測試3分區和4分區以及雙倍獎勵區作為選手擊球的目標區域。
4.2.4 將移動步法訓練和耐力訓練加入日常訓練中,使選手能在比賽中盡可能地保持精準、快速的移動。同時,對于身體素質偏弱、整體控球能力較差的非專業選手來說,應在保證足夠擊球穩定性的基礎上再逐步加強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