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劍鶯 江蘇省江陰市城中中心幼兒園
在我園對面小學的操場上,豐富的活動常常吸引幼兒駐足張望。仔細傾聽他們的交流,發現他們對小學生活產生向往和期盼,既有著對自我成長的肯定,也夾雜著對未知生活的忐忑。
幼小銜接是必要的活動,但是,有多少參觀小學的活動是來源于幼兒自身迫切的愿望,又有多少問題來源于幼兒的好奇和行動?怎樣的幼小銜接活動才能支持和拓展幼兒的經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為《指南》)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獲得整合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尊重幼兒的需要和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價值判斷,最大限度地為幼兒搭建支架,讓他們直接感知、主動探究、親身體驗,自主連續地建構經驗。
于是,我嘗試站在兒童發展的立場上來探索幼小銜接,充分利用了幼兒園周邊資源——城中實驗小學,和幼兒一起生成了課程“你好,小學”,真正落實《指南》精神,讓幼兒獲得多元、連續、關聯、整合的經驗。
1.小記者初探小學。
小學對幼兒來說是陌生、新鮮和神秘的地方。如何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對小學進行積極的思考與探索呢?我把決定權交給幼兒,組織他們展開了一次特別的課程討論。在這次討論中,幼兒紛紛提出研究計劃和問題。有的幼兒想知道小學里學些什么本領?有的幼兒研究小學操場、測量操場大小;有的幼兒想知道小學生一天要上多少課。面對諸多疑問,我和小學老師取得聯系,讓幼兒走進小學,通過實地參觀來找尋找答案,并記錄自己的發現。很快,有的幼兒發現鈴聲一響,小學生就會回教室坐好;有的幼兒發現小學座位的擺放與幼兒園不同;有的幼兒甚至發現小學黑板是可以移動的。

小記者們進行課程審議

小記者們的問題

自由參觀,找尋答案

記錄找到的答案
2.成立記者小分隊,合作采訪報道。
當幼兒把初探小學后的發現畫下來并張貼在問題墻上后,才發現還有一些抽象的問題沒有找到答案。例如“城中小學有幾歲了,這樣的問題是看不到的呀,那怎么辦呢?” 經過商量,我們再次走進了小學進行了采訪活動,但是沒有成功。于是大家交流了采訪失敗的原因:缺乏經驗、說不清楚、很害羞等。于是,我找來了一段記者現場采訪的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幼兒知道了采訪前需要設計采訪提綱,要有禮貌,聲音響亮,要耐心聽別人說話,并要表示感謝。隨之,產生了“采訪小約定”活動。他們通過輪流、競選、推選等各種方式分成了6個記者小分隊 ,還分工協商,確定了各自的任務,并根據需要制作了采訪單和采訪證。

第一次采訪失敗了

一起反思采訪失敗的原因

制訂小記者約定

成立記者小分隊

小記者的調查結果

我們的統計:小學幼兒園大不同
幼兒再次走進了城中小學一(1)班對老師和小學生進行了采訪。土豆一組還觀察研究了小學的廁所,并當時就在現場就做了報道。幼兒把采訪結果匯總在一起,居然找到了小學和幼兒園的15個不同的地方。比如小學幼兒課桌椅的不同,上學所帶物品不同,學習的本領不同,喝水方式不同,地址不同,等等。
3.給小學校長寫封信。
土豆小記者在現場播報小學廁所和幼兒園大不同,孩子們覺得不大合理,因此有人建議要給王校長寫封信。于是大家圍繞“信”又開始了討論:信怎么寫?寫什么呢?商定的結果是,用各自的方式合作寫一封信。幼兒用涂畫、涂寫、模擬書寫文字及創意符號等方式合作完成了書信。信中寫道:“親愛的王校長,您好!我們是大一班的小朋友,我們愛城中小學。因為城中小學操場很大,教室很多,學生也很多。小學生會拼音、算數,還會踢球、做眼保健操,會有秩序地排隊。我們非常想上小學,最后希望小學的廁所能多裝點水龍頭和多放點肥皂哦,這樣更衛生。”小記者還親自將書信送到王校長手里。王校長對孩子們的信非常重視,他還寫了一封圖文并茂的回信。當孩子們收到回信時,他們激動、欣喜,面對王校長的殷切期盼,他們對小學生活更加向往和憧憬了。婷婷說:“我們的信真的沒有白寫。”思思說:“王校長的字寫得太漂亮了,我以后也要好好練字。”A寶說:“我不害怕上小學了,其實小學生活蠻有意思的。”

給王校長的信

王校長給我們回信了
4.小書包里的秘密。
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取決于是否熟記信息,而是看幼兒有沒有自主去探索、思考和嘗試。因此,我們設立了“小學生體驗日”。體驗日中,幼兒走進小學,在早操、如廁、學本領等每個環節真正體驗到了很多與幼兒園不同的感受。尤其是體驗背書包活動,他們又有了新的感受與問題:“呀,書包好重呀,我直不起身來啦!”“里面到底裝了什么呢?怎么這么重?”在真實體驗中,又生成了“探秘小書包”的活動。他們把書包里的物品進行了分類,歸類成生活物品類、體育用品類、書本類、文具類,也第一次認識了字典、作文本、田字格等,認知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

有趣的小學生體驗日

哇,書包好重呀!里面裝了些啥?
他們還自由分成了4 組,研究起了筆、橡皮、書本和尺子。如研究筆的小分隊,不僅研究了筆的歷史和演變、各種筆的用途,還統計了班級幼兒最喜歡的品種,演示了正確握筆的姿勢。通過親身的體驗,他們更加清楚了小學生的規則,于是制訂了“像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講”自評表,并進行了每日簽到、認識時鐘的活動,建立了時間概念,培養良好的習慣。

背著書包來上學

用各種材料制作學習用品
三、支持策略分析
“你好,小學”這個課程持續了一個學期,它是隨著幼兒的探索、體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斷生成和發展的。讓我們看到了基于幼兒問題和經驗的活動發展的清晰脈絡,看到了活動中的幼兒積極主動、專注投入、深度探究的自然狀態。他們的觀察發現、表征表達、協商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教師始終秉持“兒童立場”,細心觀察,辨析幼兒的已有經驗,巧用資源,敏銳地捕捉經驗難點和挑戰,留白幼兒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來建構知識,發展能力。教師的支持策略主要體現在:
1.滿足幼兒的需要,進行課程討論。
教師從幼兒興趣和好奇心入手,“你想知道什么?”“我們可以怎么知道?”“你準備怎么做?”“你有什么計劃?”等開展課程討論,讓小記者進行任務驅動式的內在學習,改變了原來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通過課程討論,小記者不斷聚焦問題、在深度思考和大膽表述中不斷明晰自己的學習目標,獲得個性化的經驗。而教師在課程討論中,通過傾聽幼兒,發現了幼兒的真實問題、發展需要、原有經驗水平,在“活動—材料—經驗”這三者之間建立聯系,不斷推動活動。
2.觀察幼兒的經驗,生成游戲內容。
這是一個基于幼兒的經驗不斷生成的課程。教師是“有準備的教師”,掌握《指南》目標中幼兒關鍵經驗的體系,并能不斷發現、接納、識別幼兒的經驗。如當幼兒采訪失敗,教師提供記者采訪視頻讓幼兒模仿采訪;當觀察到幼兒有前書寫的欲望但缺失相應經驗時,教師提供字卡、圖卡等,生成了“給王校長寫信送信”活動,滿足前書寫的愿望;當發現小學上學時間為7:45,教師鏈接經驗,開展了“上學打卡不遲到”的活動,讓其不斷內化好習慣。教師對《指南》的理解把握和目標意識在觀察幼兒行為——判斷幼兒經驗——生成活動內容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3.利用幼兒的問題,推動經驗生長。
幼兒在活動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恰恰是幼兒經驗生長和課程生發的節點。因為幼兒的問題不僅是他們復雜思維的呈現,更能引發他們的深度學習。教師要把這個問題明晰化,推動幼兒,讓他們思考“這是一個新的問題,我們能夠有什么辦法來解決”。然后去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不同的工具進行探索,進行新舊經驗的鏈接。如“城中實驗小學是什么時候建成的?它幾歲了?”并進行聚焦生成了“小記者進小學采訪活動”;當他們第一次采訪失敗后,又提出了問題,產生了“采訪單”,當他們提出“什么樣的人能上城中實驗小學?”,又誕生了探究地圖活動,建立學區的概念,并知道了自己所在學區的小學,再次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參觀。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新問題過程中,幼兒的經驗在生長,課程在深入。
4.轉化開放的情境,滿足主動探索。
活動中,教師始終秉持“兒童立場”,相信幼兒能主動通過親身經歷的經驗來建構知識。將幼兒探索的場地轉移到真實開放的小學場景中,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幼兒按自己的速度和節奏活動。幼兒用自己的視角和方式統計出小學和幼兒園有15處不同的地方;他們自由結伴采訪并進行現場報道,他們自由組合研究文具用品。當探索場景自主開放時,幼兒煥發出極大的學習熱情,成為了強大而自信的主動學習者。
5.尊重幼兒的個性,支持多元表達。
在課程中,教師始終尊重幼兒的個性和學習方式,沒有整齊劃一的要求與活動,而是鼓勵小記者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計劃、問題、方法與答案。如他們用圖文符號制訂了采訪計劃、統計了采訪結果;用臨摹書卡等方式創作了書信表達了內心真實的感受;用彩泥、紙工等方式制作了書包和學習用品等。每一個幼兒都彰顯著自己的智慧和學習方式。幼兒憑借自身隱含的內在力量,投入到有興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努力與環境互動,不斷建構經驗,不斷成長。
支持幼兒經驗生長的課程核心在于教師,根本在于了解和理解兒童,真正變“任務中心”為“兒童中心”,才能最有效地促進幼兒的自主學習和有效學習。讓我們陪伴幼兒,和幼兒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