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漪雯 浙江省海寧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康橋幼兒園
幼兒的眼中充滿了無限的好奇,他們懷著探究之心,去觀察了解身邊出現的許多人和事。大班第二學期,新朋友“小櫻”的加入,讓我班幼兒的生活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著。
結合植樹節的契機,幼兒園里每個班級都迎來了自己的班樹,我們的班樹是一棵櫻桃樹。孩子們對于這個新加入的成員異常興奮。
“我好喜歡我們的櫻桃樹啊!”
“它以后肯定會結出很多的櫻桃,一定很好吃。”


“我們要不要給它取個名字,我家的小狗叫豆豆。”
“好啊好啊,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吧。”
孩子們紛紛表示想給班樹取一個名字。于是我們圍繞著“給班樹取個小名”進行了討論。
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討論,在記錄紙畫下自己覺得適合的名字,并到班級中進行投票表決。
叮叮說:“我們組覺得叫小櫻,因為它是一顆櫻桃樹。”
喬喬說:“我們組最終決定的名字是小不點,因為它還是一棵小樹。”
學弘說:“我們想叫它小可愛,因為它開了花的樣子肯定非常可愛。”
之后,在大家的集體討論與投票之后,“小櫻”這個名字獲得了“壓倒性”的贊同,就這樣“小櫻”就名副其實地成了班級孩子的寵兒。
感悟:幼兒能結合已有經驗,以“自家小寵物有名字”出發,從而聯系到班樹的名字。對于已有問題,大班幼兒有自己的解決方式,教師所要做的是調動幼兒的經驗并給予他們自我策劃、自我組織和自我表達的機會,通過小組討論和全班投票的方式,最終決定了班樹的名字。
課程內容:
探究緣起:從興奮到擔憂
有了小櫻之后,每次來到庭院東的場地鍛煉,孩子們總會過去看一看,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小櫻的一些細微變化。
這天,一部分孩子興高采烈地跑過來說:“小櫻長果子啦!”他們一邊說一邊雙手比畫著:“好多小櫻桃呢,有一個已經紅了,在很上面的地方。”聽到這個消息,孩子們都紛紛圍到了小櫻邊上。
“真的,有好多小櫻桃。”
“哇,是不是馬上就可以吃了啊?”
“一定很好吃的。”
就這樣,小櫻結果子的事情在孩子們中間持續發酵著,興奮的情緒一直蔓延到了放學。
可是好景不長,一個星期后,孩子們紛紛開始擔憂:“小櫻的葉子為什么都枯萎了?”原來,在結了果子之后,小櫻的果子并沒有變大變紅,反而慢慢地蔫掉了。小櫻是不是生病了?

感悟:幼兒的關注點從“小櫻結果子了”轉到了“果子蔫掉了”,為什么好好的果子會突然掉下來?該怎么幫助小櫻恢復往日生機呢?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兒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刨根問底,能經常動手動腦尋找問題的答案。同時《指南》中也提出教師應認真對待幼兒的問題,引導他們猜一猜、想一想,有條件時和幼兒一起做一些簡易的調查或有趣的小實驗。因此,圍繞“小櫻生病了”這個點,教師和幼兒展開了之后的探究活動。
圍繞著小櫻的變化,我們立即開展了討論——如何幫助小櫻?
師:“你們知道小櫻最近怎么了嗎?”
好好:“小櫻生病了。”
仔仔:“是的,她的葉子都枯萎了。”
龍龍:“本來有果子了,可是果子都癟下去了。”
師:“是呀,我們的小櫻生病了,那她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韜韜:“可能是因為缺少肥料和營養,所以她的葉子都黃了。”
戴戴:“也可能是因為缺水,我們植物角里的植物也需要經常澆水的。”
可可:“我覺得是因為泥巴太干了。”
……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都表達出對小櫻“病情”的猜測。于是我將孩子們的觀點進行梳理,確定了以下幾個病因——缺水、缺肥料、泥土太干、病蟲害。
師:“我們已經總結了這些病因,那可以怎么來救救小櫻呢?”
可可:“我爸爸有種花的工具,我可以拿來給小櫻松松土。”


優優:“可以挖點蚯蚓來給小櫻松土。”
丘比特:“我家里有種花的營養液,可以拿來。”
開心:“可以拿水壺下去給小櫻澆點水。”
韜韜:“我們也可以讓花匠來幫忙。”
……
群策群力,孩子們一下子想到了許多救助小櫻的方法,于是大家決定回家去準備一些可以派上用場的工具,第二天拿來。
第二天,工具到位了之后,利用飯后時間,孩子們使用帶來的工具開始救助小櫻。開心和戴戴灌了一大壺水,給小櫻澆水;丘比特和韜韜分別拿了營養液和肥料,撒在了小櫻樹根附近的泥土里;可可用鐵鍬給小櫻松了土;優優則把抓來的蚯蚓倒在了小櫻的根部附近。
接下來,孩子們便耐心而又焦慮地等待著奇跡的出現。
但是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小櫻沒有任何起色,仍然在不停地掉葉子。


感悟:《指南》中指出:5—6歲的兒童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系。教師則需要引導幼兒在探究中思考,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發現事物之間明顯的關聯。
幼兒在觀察到小櫻掉果子以及樹葉泛黃的現象后,猜測了一系列原因,并依據他們的猜測,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同時自己動手搜集工具,并想出更多的辦法拯救小櫻。
救助完小櫻之后的幾天內,小櫻依然沒有任何起色。
“怎么辦?小櫻好不了了。”
“我們的樹是全幼兒園最先死掉的。”
“會不會是我們救小櫻的方法不對?”
“如果不對,那應該怎么做才能救小櫻呢?”
佳佳:“我們應該找園長媽媽幫忙。”
呱呱:“可是園長媽媽也不會種樹啊。”
大一一:“園長媽媽可以幫我們找專業的人來想辦法。”
孩子們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們一致決定,要寫一封信給園長媽媽。
那信上面要寫些什么呢?孩子們各抒己見,最終形成了信的內容:收信人(園長媽媽),我們遇到的問題(果樹生病了),我們已經采取的措施(施肥、松土、澆水等),我們需要的幫助(能救助果樹的人),送信人(果果二班全體成員)。
可可自告奮勇,承擔起了寫信的任務,用自己的表征方式(圖、文、符號)完成了具體的求助信,請園長媽媽幫忙找一位專業的花匠來救助小櫻。信寫完后,幾位代表拿著信去了園長辦公室,他們將自己的信念給園長媽媽聽,告訴園長媽媽他們已經做出的努力,希望能得到園長媽媽的幫助。在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之后,園長媽媽表示已經了解了孩子們的想法,并且答應馬上去聯系果樹專家救治小櫻。
孩子們滿懷希望,等待著專業人員的到來。
感悟:班本課程的實施需要更多的人員參與,同時教師也要相信,任何問題都能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
在第一次救助無果的情況下,幼兒并沒有氣餒,而是開始回過頭來反思自己救助小櫻的方式是否正確,在無法得到答案的時候,想著借助外援來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規劃是大班幼兒的重要學習技能,在求助前對自己的需求進行梳理與思考,能夠使活動更加切實有效。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做出相應的支持,讓活動在幼兒的帶領下進行。
幾天后,孩子們終于盼到了果樹專家趙爺爺的到來,趙爺爺可是擁有兩大片果園的專家呢,孩子們興奮不已。趙爺爺查看了小櫻的狀況,并詢問了孩子們之前做過哪些救助小櫻的措施。
讓孩子們驚訝的是:之前大家給小櫻澆水、施肥的辦法竟然是錯誤的!那反而加快了小櫻“病情”的惡化!
趙爺爺耐心地解釋道:“果樹剛種下去,根還沒有長好,這個時候施肥料或者澆太多水,根會爛掉。再加上又結果了,營養都被果子吸收了,所以它的葉子枯萎得更加厲害了。”
韜韜追問道:“那什么時候可以給它施肥呢?”
趙爺爺回答道:“一般在一年之后,根長好了,就可以少量施肥了。”
學弘問:“可是她的泥土都干了,不澆水的話不會渴死嗎?”
趙爺爺說:“不會的,如果天氣太熱,可以一個星期澆一次。這幾天下雨的話,就可以不用澆了。”
佳佳又問道:“那小櫻邊上的蘑菇呢?”
趙爺爺解釋道:“這個蘑菇可以不用管它,因為蘑菇的生長周期短,很快會死掉。死了之后都會變成肥料,對樹根是好的。”
“我們可以適當地修理掉一些樹枝和果子,讓養分能運送到果樹的全身,這樣果樹活下來的希望會更大!”
于是在趙爺爺的幫助下,孩子們將小櫻一些枯萎的樹枝剪掉,將原先施的肥料清理掉。趙爺爺告訴孩子們再觀察一個星期,如果小櫻還是繼續枯萎下去,那么就是救不活了,只能重新種一棵。
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小櫻樹葉枯黃的背后竟然藏著這么多的秘密。


感悟:支持、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或為自己的想法收集證據。在這樣一次次地探索、實踐之后,幼兒恍然大悟,原來有些事情與自己認知的完全不一樣。原來以為有益處的肥料,沒想到成了加重果樹“病情”的幫兇,原來以為有害的蘑菇,沒想到成了最有用的養料。在這樣項目化推進的過程中,幼兒也收獲了實踐中的經驗和知識。
救助完小櫻后的一周,趙爺爺在仔細檢查了小櫻后宣布:小櫻還是死掉了。園長媽媽答應給我們班補種一棵班樹。教師問孩子們:“這次你們想種什么呢?”
“種橘子樹吧。橘子很好吃。”
“還是種柚子樹,我們幼兒園里有很多柚子樹,一定很好活,不會再死掉了。”
“還是種櫻桃樹吧,我們可以叫它小櫻2號。”
教師說:“你們說的這些樹適合在這個季節存活嗎?”孩子們面面相覷。教師又說:“那這樣,我們今天回去調查一下,適合這個季節種植的樹苗,明天一起來分享一下。”
感悟:圍繞“救治班樹”,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的持續性探究。捕捉興趣,追隨問題,不斷給予幼兒探索的機會,是教師在這次活動中得到的感悟。生生不息,循環往復,相信幼兒還會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探索更多關于生命、關于生活的美好故事。
本次班本主題活動中,教師通過捕捉幼兒的興趣點,以小見大,將個別幼兒的興趣轉化為全班的興趣。整個活動中教師秉承著“追隨兒童,支持兒童深度學習”的理念,挖掘幼兒的需求和渴望,通過眼、耳、心三方面捕捉“點”,從發現“生病”,將問題聚焦于如何救治,通過一次次嘗試,最終幼兒在專家的指導下了解到救治的方式。整個班本主題沿著“發現問題—深入探究—再次發現問題—持續探究”的方式推進,讓幼兒的學習從生活中來,回歸到生活中去,也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