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編輯部
汽車工業發展獲得了國家高度重視。
政府出臺的諸多法規、政策發揮了重要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有力支撐著汽車產業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2021年,面對更趨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國汽車工業繼續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盡管遭受芯片短缺及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等不利影響,但在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等技術變革促進下,企業活力依然得到顯著增強,市場消費需求繼續呈現提質升級趨勢,產銷總體保持穩定增長。在此過程中,汽車工業獲得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政府出臺的諸多法規、政策發揮了重要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有力支撐著產業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此,《汽車縱橫》梳理出汽車行業年度十大產業政策,以饗讀者。
2021年4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針對國內智能制造的現實痛點,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旨在加快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規劃》通過部署“六大行動”和“兩大階段目標”,清晰描繪出制造業的發展路徑。立足制造本質,緊扣智能特征,以工藝、裝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制造單元、車間、工廠、供應鏈和產業集群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統。到 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到 2035 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
縱橫快評: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目前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需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提質增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2021年8月20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的GB/T 40429-2021《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將于2022年3月1日起實施。
該標準規定了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遵循的原則、分級要素、各級別定義和技術要求框架,基于駕駛自動化系統能夠執行動態駕駛任務的程度,根據在執行動態駕駛任務中的角色分配以及有無設計運行范圍限制,將駕駛自動化分成0級至5級。其中0-2級為駕駛輔助,系統輔助人類執行動態駕駛任務,駕駛主體仍為駕駛員;3-5級為自動駕駛,系統在設計運行條件下代替人類執行動態駕駛任務,當功能激活時,駕駛主體是系統。
縱橫快評:該標準作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重要的基礎性國家標準,其發布實施將有效支撐行業管理、助力標準體系建設、規范企業開發和宣傳、增進消費者理解及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對提升公共交通安全和促進產業規范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3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交通相關)》(以下簡稱《建設指南》)。
《建設指南》主要針對智能交通通用規范、核心技術及關鍵應用,構建包括智能交通基礎標準、服務標準、技術標準、產品標準等在內的標準體系,指導車聯網產業智能交通領域的相關標準制修訂,充分發揮標準在車聯網產業關鍵技術、核心產品和功能應用的引領作用,與《建設指南》其他部分共同形成統一、協調的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架構。到2022年年底,制修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交通信息輔助等領域智能交通急需標準20項以上,初步構建起支撐車聯網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到2025年,制修訂智能管理和服務、車路協同等領域智能交通關鍵標準20項以上,系統形成能夠支撐車聯網應用、滿足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需求的標準體系。
縱橫快評:車聯網產業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和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是全球創新熱點和產業未來發展制高點。《建設指南》充分發揮標準在車聯網產業生態環境構建中的頂層設計和基礎引領作用,為打造創新驅動、開放協同的車聯網產業提供支撐,助力加快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交通強國建設步伐。
2021年4月1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聯合發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規范管理暫行辦法》。《辦法》所指的“再制造”是指對功能性損壞或技術性淘汰等原因不再使用的舊汽車零部件,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質量特性和安全環保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的過程。
《辦法》強調,鼓勵汽車整車生產企業支持再制造產品進入自身售后體系銷售。禁止再制造產品進入汽車整車生產環節;鼓勵保險公司將通過再制造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再制造企業產品納入維修備件體系。鼓勵汽車維修企業采用通過再制造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的再制造產品;國家倡導消費者使用再制造產品。鼓勵政府機關、部隊等公共機構在汽車維修中優先使用再制造產品。
縱橫快評:這是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也是全球再制造行業,唯一一部規范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管理的規章制度,對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有助于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2021年4月19日,商務部、公安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二手車交易登記跨省通辦 便利二手車異地交易的通知》,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助力二手車市場繁榮發展。
推行二手車異地交易,對已登記的小微型非營運載客汽車,買賣雙方可以選擇在車輛轉出地或者轉入地進行交易;便利二手車轉移登記,明確小型非營運二手車轉移登記實行檔案資料電子化網上轉遞;規范二手車交易行為,進一步強化了經營主體責任,確保交易安全,維護交易各方合法權益。《通知》還對政策落地實施進度做了具體部署,明確2021年6月1日起,在天津、太原、沈陽、上海等20個城市,試點推行小型非營運二手車異地交易登記;自2021年9月1日起,直轄市、省會市、自治區首府市、計劃單列市全部推行;2022 年全國全面推行。

縱橫快評:它有助于提升二手車的交易便利性,加快形成二手車交易全國統一大市場,從制度方面著力解決二手車異地交易周期長、不便捷等問題,進一步推動二手車交易行業的發展。

2021年4月25日,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海關總署三部委聯合發布公告,為落實《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GB 17691—2018)相關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有關規定,自2021年7月1日起,全國范圍將全面實施重型柴油車國六排放標準,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六排放標準的重型柴油車。與此同時,規定進口重型柴油車也必須符合國六排放標準。
縱橫快評:與國五標準相比,重型車國六標準要求進一步加嚴,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限值分別減低77%和67%。重型柴油車國六排放標準的實施,標志著我國汽車標準全面進入國六時代,基本實現與歐美發達國家接軌,助力我國汽車和相關零部件行業對外發展,且對汽車行業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7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試行)》。
《規范》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一是在道路測試基礎上增加示范應用,允許經過一定時間或里程道路測試、安全可靠的車輛開展載人載物示范應用,并將測試示范道路擴展到包括高速公路在內的公路、城市道路和區域。二是測試車輛范圍增加了專用作業車,以滿足無人清掃車等使用需求,對測試示范主體則增加了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能力要求。三是完善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功能通用檢測項目,推動實現測試項目和標準規范的統一,明確在一個地方通過檢測后進行異地測試時對于通用項目不需重復檢測,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四是取消“道路測試/示范應用通知書”的發放要求,將相關安全性要求調整為企業安全性自我聲明,簡化辦理程序。
縱橫快評:《規范》適應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在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進程方面發揮著積極引導作用,推動地方出臺管理細則,建設測試示范區、開放測試道路、發放測試牌照、開展載人載物示范應用等,促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并與全球先進水平“并跑”。
2021年8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 《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它是對《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的細化和補充。
《意見》分為“總體要求、加強數據和網絡安全管理、規范軟件在線升級、加強產品管理、保障措施”共5個部分、11項內容,指出了智能網聯汽車研發、生產及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等衍生安全問題以及影響一致性管理的OTA問題。
縱橫快評:《意見》相較于《指南》,提出了更多具體的管理細則,可操作性更強,對產業發展具有正向引導作用。《意見》用準入管理的方式明確了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和網聯安全管理方法,同時對智能網聯汽車的軟件在線升級有了新規定,為維護數據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將對相關產品的研發、測試、應用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2021年8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

《辦法》提出,鼓勵梯次利用企業與新能源汽車生產、動力蓄電池生產及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等企業協議合作,加強信息共享,利用已有回收渠道,高效回收廢舊動力蓄電池用于梯次利用。鼓勵動力蓄電池生產企業參與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制度設計上,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開展梯次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完善協作機制,建立梯次產品自愿性認證制度和協同推進梯次利用監督管理。
縱橫快評: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爆發式增長新階段,年銷量和保有量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退役后,一般仍有70%-80%的剩余容量,可降級用于儲能、備電等場景,實現余能最大化利用。《辦法》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助于提升能源的綜合利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提出,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根據生態環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
縱橫快評:國家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充分展示了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信心和決心。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也是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為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