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素琴

自江蘇省推進課程游戲化建設以來,我園踐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和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開展《將教師工作任務轉化為兒童學習行為》的課程管理探究,從兒童一日生活各環節入手,探究兒童自主能力的培養。本文介紹我園推進兒童晨鍛自主探究所經歷的三個階段。
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結合幼兒園《將教師工作任務轉化為兒童的學習行為》管理創新項目,我園向教師提出了“管住手,閉上嘴”的教育要求,將原來由教師動手進行的晨鍛器械擺放收拾整理工作、運動區的劃分、選擇運動區域等任務,轉化給兒童自己來完成。教師只需拿起手機觀察記錄兒童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安全的壓力、傳統的教師本位思想和專業水平的局限性等,使這樣的轉化讓教師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他們開始學著從瑣碎的事務中慢慢解放出來,用較多時間觀察兒童、了解兒童,并欣喜地看到兒童成長。
轉化工作任務,讓教師看到兒童發展的無限可能。同時,教師也發現兒童很難建立持久的興趣。如何幫助兒童尋找一個支點、激發兒童對運動的持久興趣、不斷促進運動能力的發展,集柔韌、力量、耐力、平衡等身體素質為一體的中國雜技和中國武術給了教師很好的啟示。人、器械和動作的不同組合可以創造出無限玩法,但兒童是否可行?教師引導兒童探究:能否把球和其他器械組合起來玩?怎樣玩?球還可以和誰組合?兒童在不斷探究中形成了“A+B+C+……”晨鍛模式。為保證運動的均衡性,兒童“A+B+C+……”晨鍛計劃記錄表應運而生,思路和性情充分“活”起來,并對自己的運動能力有較為準確的判斷和評價。

“A+B+C+……”晨鍛自主運動模式的形成讓兒童的運動興趣和運動能力獲得跨越式提升。但隨著運動器械的不斷豐富和活動的深入,教師和兒童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運動器械太多,來不及收拾整理影響到早操活動;知道要分工合作,不知道具體怎樣分工合作;交換游戲時不知道原來游戲小組設計的玩法是什么;有的兒童不尊重其他同伴的意見,自行替同伴做決定;小組計劃討論制定了,不能完成實施……
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格雷曾指出:“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讓學生感到舒適,它意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教會兒童思考的方法,培養兒童思考的習慣,讓兒童成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是教師必須堅持的教育原則:今天的活動中發現了什么問題?原因是什么?怎樣解決?有沒有一種非常好的辦法,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你們今天玩什么?怎么玩?怎樣玩得既有挑戰性又很安全?在兒童不斷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兒童自主解決問題。小組自主晨鍛計劃表和個人挑戰區計劃表通過兒童思考、設計產生,也是其思辨能力、表征能力、計劃執行力提升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