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投集團協鑫濱海發電有限公司 李 奎 王建設
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減排,國家提出了“3060”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CCUS 技術是我國實現長期絕對減排、能源系統深度低碳轉型以及“3060”目標的重要技術選擇。
碳捕集技術主要分為燃燒前、富氧燃燒和燃燒后三種捕集方式。目前,燃煤電廠示范項目大多采用燃燒后捕集技術,但由于燃煤電廠排放的煙氣具有壓力低、體積大、CO2濃度低等特點,以致捕集系統復雜,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碳捕集成本約為300~ 450元/噸CO2,發電效率降低 8~13個百分點。
1.2.1 運輸技術
CO2輸送是指將捕集的CO2運送到利用或封存地的過程,包括管道、船舶、鐵路和公路等方式。
當前國內CO2陸路車載運輸和內陸船舶運輸主要應用于規模10萬噸/年以下的輸送,成本分別約為1.0-1.3元/噸·公里和0.2-0.5元/噸·公里。CO2陸地管道輸送50萬噸/年的氣相CO2輸送管道,成本約為1.2元/噸·公里。
1.2.2 利用技術
CO2利用技術主要有地質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
目前,地質利用是CO2運用最主要的方式,主要用于強化石油、煤層氣、天然氣開采等。而我國大多數省份在這些方面的資源比較匱乏,不具備處理CO2條件。
對于CO2化工利用技術我國整體處于中試階段,例如合成甲醇技術、合成聚合物多元醇技術、礦化利用技術等。因此,CO2化工利用技術并不成熟,幾乎沒有市場。
CO2生物利用主要產品有食品和飼料、生物肥料、化學品與生物燃料等。目前,利用比較多的是食品,但市場占比少,需求有限,不具備大量消耗的能力。
1.2.3 封存技術
CO2封存的方法一般可分為地質封存和海洋封存兩類。
CO2地質封存是指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將捕集的CO2儲存于地質構造中,實現與大氣長期隔絕的過程。按照封存地質體的特點,主要劃分為陸上咸水層封存、枯竭油氣田封存等方式。陸上咸水層封存技術完成了年10萬噸級規模的示范;枯竭油氣田封存技術完成了中試方案設計與論證。
海洋封存是指將CO2通過輪船或管道運輸到深海海底進行封存。目前,海底咸水層封存技術完成了中試方案設計與論證,封存成本也很高[1]。
2.1.1 項目概況
某電廠碳捕集項目總投資約3000萬元,與二期工程2×1000MW超超臨界二次中間再熱燃煤機組同步建設,年捕集二氧化碳1萬噸,于2017年開工,2019年投產運行,項目采用燃燒后碳捕集技術。
2.1.2 項目工藝流程
項目CO2分離技術采用化學吸收法(復合胺吸收劑)。整個工藝可分為吸收部分和精制部分。
工藝流程:風機抽出部分煙氣,先通過水塔進行水洗,除去煙塵、硫化物、NOx 等雜質,之后進入吸收塔進行CO2低溫(40℃以下)吸收,接著富碳溶液進入再生塔經蒸汽加熱至102-115℃解析出CO2,最后經壓縮、干燥、冷卻制成純度為99.9%以上的液態CO2,通過制干冰裝置,將液態CO2轉換為干冰(轉化率2.5:1),作為副產品外銷。
2.1.3 項目經濟性
經了解,該電廠CCUS 項目年運行成本約為350萬元,主要包括電耗、汽耗、復合型胺溶液消耗、水耗等;目前,以銷售干冰為主,干冰市場價約1250元/噸,產生收益400萬元/年。項目綜合收益50萬元/年,經濟性很低,幾乎不可能收回投資。

圖1 該電廠碳捕集裝置吸收部分工藝流程圖
2.2.1 項目概況
某電廠15萬噸/年碳捕集示范項目,投資1.5億元,于2019年開工,2021年完成設備安裝、調試和168小時試運行,目前是國內領先的燃煤電廠燃燒后CO2捕集與驅油封存全流程示范項目。
2.2.2 項目工藝流程
項目采用燃燒后碳捕集技術,CO2分離技術同樣采用化學吸收法(復合胺吸收劑)。工藝流程:風機抽出部分煙氣,先通過水塔進行水洗,除去煙塵、硫化物、NOx 等雜質,之后進入吸收塔進行CO2低溫吸收,接著富碳溶液進入再生塔經蒸汽加熱解析出CO2,最后經壓縮、干燥、冷卻制成純度為99.9%以上的液態CO2。
2.2.3 項目經濟性
經了解,該電廠CCUS 項目運行成本約360元/噸CO2,主要包括電耗、汽耗、復合型胺溶液消耗、水耗等;目前市場工業級CO2售價約350元/噸,項目運行即虧損。
當前,該電廠最大的重點、難點是CO2的利用問題。項目設計時,計劃CO2主要通過汽車運輸到油田,進行驅油。但經了解,CCUS 系統通過168小時試運后,基本處于停運狀態。
碳捕集項目的經濟收益主要是銷售CO2或者轉化品,目前市場工業級CO2售價最高約350元/噸。
而CCUS 示范工程投資額很大,一般都在數億元人民幣以上,而且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引入碳捕集將額外增加約300~450元/噸CO2的運行成本;另外還有運輸成本。
因此,碳捕集項目與其他CO2生產行業進行市場競爭時,沒有任何優勢,甚至出現運行即虧損的現象,收回項目投資幾乎不可能。同時,目前國家也還未出臺CCUS 項目參與碳交易的相關政策。
鑒于CCUS 發展現狀和示范項目建設情況,未來一段時期內仍處于試驗示范期,以提升技術水平和積累經驗為主,不具備推廣條件。
技術水平還需進一步發展。當前,CCUS 技術仍處于研發和試驗示范期,技術水平并不成熟。有的電廠碳捕集系統經常因生成的CO2夾帶逃逸的氨氣,導致設備管道堵塞和油系統污染。此外,在現有技術水平下,部署CCUS 將使一次能耗增加10%~20%,發電效率降低8~13個百分點,增加能源消耗總量。
CO2利用市場還需健全。CO2運用最主要的方式是用于強化石油、煤層氣、天然氣開采等。而我國大多數省在這些方面的資源都比較匱乏,不具備處理CO2條件。CO2利用問題無法形成產業鏈,最后項目可能面臨為了建而建,而沒有達到減排的根本目的。
經濟性限制還將延續一段時間。CCUS 工程投資很大,在碳排放成本沒有大幅降低的情況下,減排收益很少,收回投資幾乎不可能。
未來發展意義重大且深遠。隨著國家對碳排放控制要求的不斷提升,為實現能源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CCUS 將成為煤炭合理化和清潔化利用的一個重要手段。未來如進一步促進技術應用成本的不斷下降,能逐步實現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將帶動相關低碳產業的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