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 呂 波
(1.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201所,北京100039;2.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北京100039)
外貿牽動國家間政治、軍事和安全關系,是大國地位的重要體現、國家安全的戰略支撐、外交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戰略利益拓展的重要工具,在國家外交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1]。當前國際防務市場中,美、俄穩居兩超領先地位,中、法、德、英多強角逐,形成“兩超多強”競爭格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深化與我國政治互信,擴大與我國軍事安全合作,以滿足迫切、多樣化的安全需求,為我國外貿產業快速發展帶來重要的歷史機遇。
近年來,隨著高新武器裝備大量交付部隊,裝備的保障問題日益突出,裝備保障已經成為制約裝備系統發展和影響全壽命周期費用的重要因素,在戰爭中的地位日漸突出。因此,為了滿足現代戰爭對裝備戰斗力和保障力快速形成的需求,裝備綜合保障工程應提高到與裝備功能性能同等的位置,貫穿裝備全壽命周期,從裝備設計階段開始,一直延續到裝備的使用階段進行持續改善,真正實現武器裝備“好保障”和“保障好”的最終目標[2]。
近年來,中國產品以良好的性能和較高的性價比贏得了多個國家的青睞,發展勢頭良好。但隨著出口市場的變化,用戶對綜合保障要求越來越高,多數以先進綜合保障標準要求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一些用戶還要求裝備交付后至少提供20年的后勤保障服務,并提供綜合后勤保障計劃(ILSP),ILSP中應包含裝備的使用壽命、貯存周期、延壽策略、維護計劃,支援保障方案、技術資料清單、人力人員要求、培訓計劃、供應保障計劃、保障設施計劃、技術支持計劃等內容。目前,中國外貿綜合保障工作大多沿用國內型號的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綜合保障設計和驗證不足,綜合保障要素設計不全面,未全面覆蓋規劃保障、人力與人員、供應保障、保障設備、技術資料等綜合保障十要素,如由于未考慮裝備計量保障的需求,不能保證技術性能參數的量值準確一致,無法使裝備始終處于良好技術狀態;
二是支援裝備配置冗雜,保障資源配備不合理,備件存在用而不備、備而不用等問題,壽命件、易損件、耗材多為國產,沒有考慮用戶本地采購的便利性;
三是使用、維護等技術文件編寫不到位,操作步驟簡略、不夠具體,無法有效指導用戶開展裝備的使用和維護維修工作。同時,紙質技術資料偏多,不易保管,查閱不方便,IETM等信息化保障工具少,降低了在役保障效率;
四是技術培訓針對性不強,講原理、理論多,使用、維護等實操內容少,培訓方式單一、交互性差,未采用信息化的仿真培訓或虛擬培訓手段,培訓效果不夠理想;
五是售后服務以被動救火為主,跨境開展問題分析定位難,用戶方與承制方缺乏行之有效的實時的信息溝通手段,雙方溝通不順暢,無法及時響應、解決用戶反饋的問題,處理問題滯后;備件生產和故障件維修周期長,沒有開展實質的預防性維護維修,用戶體驗差,造成用戶滿意度不高;
六是以底盤為代表的機電產品可靠性差、故障率高,裝備頻繁發生故障,長時間處于待修或維修狀態,無法正常工作,影響了任務的執行,用戶抱怨頗多;
七是在役裝備綜合保障信息的采集內容不夠完整全面,數據獨立分散,查找使用不方便,缺乏集成匯總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信息利用率不高、未充分發揮價值;
八是在役裝備的管理方面,用戶方裝備管理部門和承制方不能動態掌握裝備分布情況和技術狀態,也不清楚保障資源的使用情況,缺乏有效的決策依據和數據來源。
隨著外貿用戶和外貿裝備量的增加,維修、升級改造、技術服務、培訓服務、器材供應、大修、延壽、可定制的綜合服務等保障服務工作將逐步產生更多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需要加快建設外貿型號保障服務體系,以保障技術、保障產品為支撐,以保障服務化、合同化發展為導向,建立合同保障服務、技術保障服務機制[3],推進裝備保障從提供外貿產品向兼顧提供保障服務的轉型升級,實現服務盈利模式的創新性發展,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通過高效、高質量的保障服務,反向推動外貿產品的銷售,提高外貿產品出口的可持續性。針對外貿新研型號、履約項目、在役型號的綜合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對策。
一是秉承成熟產品出口的理念,盡量在國內成熟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少量適應性改進來滿足國際市場需要,同時面向國際用戶使用保障需求,進行綜合保障改進升級;二是在全新研制的型號中貫徹國際先進綜合保障理念,建設外貿產品出口標準體系,開展外貿型號綜合保障標準的研究與編制,推動外貿項目的規范化管理,用規范有序的管理造就高效的產品實現能力[4,5]。全面推行綜合保障工程,對保障設備、技術資料、培訓與訓練、計量保障、保障設施進行系統規劃和設計,采用綜合保障信息化、健康管理等先進綜合保障技術,提高裝備保障效能;三是結合型號設計鑒定工作,提升地面整車的鑒定級別,強化車輛及底盤的試驗驗證和鑒定審查把關力度,同時對裝備保障性、保障設備、技術資料進行試驗和驗證。
一是對用戶國地理環境、語言文化、使用習慣、保障條件進行調研和分析,系統提出履約項目綜合保障方面的改進措施;二是基于用戶本地保障的需求,對易損件、壽命件、耗材進行全面清理,更換為用戶本地易于采購的產品,提高本地化保障水平和備品備件供應效率;三是根據用戶國保障條件、采購數量等實際情況,提前提出維修保障基地建設需求,以滿足裝備交付后的正常使用、訓練、儲存和維修保障;四是對同類型號研制生產及售后服務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在本型號中進行舉一反三檢查落實,避免問題再次發生;五是根據前期各用戶使用維護的反饋情況,升級使用維護文件,改進培訓工作,提高培訓效果。
一是針對用戶在役裝備使用年限及質量狀況,加強與用戶溝通,主動開展用戶走訪,提出裝備巡檢、大修、延壽、升級、換代的建議,對現有裝備進行高技術改造[6],增強用戶滿意,鞏固和拓展外貿市場,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在出口較多的地區或國家,建立本地保障中心或常設服務團隊,提供本地維護維修、專業培訓等服務;三是建立并推廣在役保障遠程支援平臺,實現對境外用戶反饋問題、技術支持需求的快速響應;四是開發在役裝備保障管理系統,實現對在役裝備的技術狀態管理、履歷管理、健康管理、維修任務管理、維修資源管理、用戶需求管理、統計分析,收集裝備綜合保障數據,實現在役裝備保障信息的信息化、可視化管理,為維護保養、主動巡檢、備品備件籌備、在役裝備改進和升級提供技術支撐。下面詳細介紹遠程支援保障系統和在役裝備保障管理系統。
3.3.1遠程支援保障系統
遠程支援保障是隨著高技術、信息化武器裝備而產生的一種先進裝備保障手段,通過計算機網絡將外貿用戶和裝備承制方之間的任務、信息和技術專家緊密聯系起來,為裝備的使用、維護和維修提供及時、準確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從而形成一套快速、準確、主動的產品服務保障機制,提高外貿在役裝備保障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售后服務的快速響應能力,快速響應用戶需求,增強用戶滿意度,實現在役裝備的信息化保障。
遠程支援保障系統通過建立安全的在線技術交流平臺,構建了外貿用戶和裝備承制方之間的快速響應渠道,對用戶的任務請求進行快速響應、受理,組織專家通過遠程會議開展會診,通過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的遠程支援手段,實現專家對維修現場的遠程排故指導。單個專家可以對現場進行“點對點”對口支援,多個專家可以對現場進行“多點對單點”會診支援,快速解決外貿用戶問題[7,8]。
3.3.2在役裝備保障管理系統
在役裝備保障管理系統通過對裝備交裝后的使用維護信息的共享集成,為裝備使用人員提供日常維護工作提醒,履歷信息自動填報,現場故障處理指導,實現對裝備的全壽命周期管理;為管理人員提供重大任務決策支持,制定裝備使用計劃、備件采購計劃自動規劃,現場工作狀態及時掌握等功能。通過維修活動紀實,實現裝備故障情況的分類統計以及維修資源的使用情況統計,以形成裝備維修知識庫。在役裝備保障管理系統能夠提高裝備的維修保障效能,保證裝備的戰備完好性。
在役裝備保障管理系統采用分級的方式進行部署,分為現場級和管理級兩級,現場級部署于移動智能終端進行單臺裝備的信息采集,管理級部署于外貿用戶部隊機關和承制方機關,便于管理人員掌握整個武器系統的狀態。現場級系統主要由技術狀態管理、健康管理、維護維修管理、器材管理、履歷管理、知識庫、問題反饋、待辦工作與提示和系統管理等功能模塊組成,管理級包含上述功能并增加裝備保障規劃、器材籌措計劃和全資可視化功能。在役裝備保障管理系統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

圖2 現場級在役裝備保障管理系統軟件界面示意圖
隨著外貿用戶對裝備綜合保障要求越來越高,我國出口裝備暴露出不少問題,本文分析了外貿型號綜合保障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針對外貿新研型號、履約項目、在役型號的綜合保障工作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通過高效、高質量的合同保障和技術保障服務,可以提高外貿用戶滿意度,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