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頭孢菌素類藥物是臨床常見的抗感染藥物,這種藥物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其為一種半合成抗菌藥物,可以發揮耐青霉素酶的作用,具有廣泛抗菌譜和較強的抗菌效果,因此這種藥物的優勢顯著,所以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1]。但近幾年臨床各類疾病和感染治療中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的頻率不斷增加,這也導致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引發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從而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和重視[2]。通過分析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類型、不良反應原因和不良反應藥物的名稱,盡可能根據相關情況制定合理用藥對策,以便于控制不良反應的發生和發展。本文選取65 例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治療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本院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治療出現不良反應的65 例患者,其中男35 例,女30 例;年齡21~65 歲,平均年齡(41.05±15.02)歲;病程1~15 個月,平均病程(6.82±3.34)個月;發病至入院間隔時間1~4 h,平均發病至入院間隔時間(2.34±0.77)h。經驗證,資料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為到本院進行治療,且均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治療;②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均為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而導致;③所有患者非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禁忌者[3];④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完整,可供追溯。
1.2.2 排除標準[4]①聯合多種藥物共同作用而導致的不良反應;②嚴重過敏反應或存在過敏史的患者;③全身感染的患者;④年齡>70 歲;⑤同期參與其他研究。
1.3 方法 以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重點統計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具體類型、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所涉及的頭孢菌素抗感染藥物名稱,根據不良反應具體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用藥措施。不良反應主要類型包括肝腎毒性反應、血液系統反應、變態反應、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包括重復用藥、無指征用藥、超劑量用藥、未開展藥敏實驗;所應用到的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主要包括頭孢噻肟、頭孢哌酮、頭孢唑林、頭孢他啶、頭孢曲松。
1.4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不良反應類型、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及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藥物。
2.1 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類型分析 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類型主要以胃腸道反應為主,占61.54%;其次為變態反應,占24.62%。見表1。

表1 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類型 (n,%,n=65)
2.2 頭孢菌素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分析 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為未開展藥敏實驗,占64.62%;其次為超劑量用藥,占24.62%。見表2。

表2 頭孢菌素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分析(n,%,n=65)
2.3 頭孢菌素抗感染藥物中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藥物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前三位藥物分別為頭孢曲松、頭孢他啶和頭孢唑林,占比分別為33.85%、24.62%、23.08%。見表3。

表3 頭孢菌素抗感染藥物中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藥物(n,%,n=65)
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在進入人體后會對細胞壁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在繁殖階段能夠發揮滅菌效果,這種藥物具有較強的細菌選擇性,屬于一種廣譜抗生素[5]。臨床認為[6]該藥物可以較好的適用在白喉桿菌、流感桿菌、肺炎雙球菌等治療中,所以在各級衛生醫療機構中都有廣泛的使用。但在近幾年可能存在抗生素的濫用情況,所以使得大量耐藥菌株出現,一方面減弱了藥物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增加了藥物的劑量,同時也導致患者用藥后出現了多種不良反應,這會增加醫患之間的矛盾,所以在進行用藥時要對這些狀況進行集體的重視和關注[7]。
本文主要研究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臨床應用的合理性,結果顯示: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類型主要以胃腸道反應為主,其次為變態反應。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為未開展藥敏實驗,其次為超劑量用藥。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前三位藥物分別為頭孢曲松、頭孢他啶和頭孢唑林。從中也可以看出對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的規范使用勢在必行,針對本文的調查結果,作者認為要制定相關的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的應用措施,具體為[8-12]:①強制性藥敏實驗。必須強制性開展頭孢菌素的藥敏試驗,頭孢菌素具有廣譜抗感染的作用,但隨著臨床研究不斷的深入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保制度雖然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是也增加了各級醫療機構就診患者的數量。如果不針對性對頭孢菌素的使用人群開展藥敏實驗,則會導致不良反應人數激增,影響到了患者的整體安全性。盡快落實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藥敏試驗,能夠有效保證用藥的合理性,同時也能保證用藥的安全;②增強醫務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可以組織相關的醫師開展學習,盡可能掌握新的抗生素的抗感染知識,了解不同類型抗生素的注意事項,明確用藥的劑量,盡可能保證科學合理用藥。同時需要積極組織醫務工作者應用知識聯合學習,掌握可靠的用藥規律;③積極落實不良反應上報制度。可以根據藥品不良反應的報告制度分析和整理藥物不良反應的具體類型,指導患者科學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因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臨的抗菌效果較好,而且具有較廣泛的抗菌譜,但是其存在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幾率,所以在用藥時應嚴格掌握患者的用藥指征,積極強化和患者的溝通與交流工作,在發現患者出現用藥不良反應時要及時停藥并做好相對應的處理工作。
綜上所述,應用頭孢菌素類抗感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臨床需強制性開展藥敏試驗,加強用藥師的業務能力,積極落實不良反應上報制度,采取多手段聯合降低頭孢菌素抗感染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維持臨床療效和用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