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很常見的老年骨科疾病。患者在發病后會出現腫脹、關節疼痛、無力等癥狀,從而影響活動,應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前人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使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并能有效緩解疼痛;同時也采取玻璃酸鈉在關節腔及關節腔內注射,但效果不佳。新形勢下,公眾的健康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進一步提高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水平,已經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1,2]。本研究選擇本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100 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綜合康復干預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100 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9∶21;年齡54~75 歲,平均年齡(62.21±4.82)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6.45±1.85)年。觀察組男女比例28∶22;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3.89±5.68)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6.32±1.7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治療。采用西藥進行治療,其具體方法為: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30 mg/次,2 次/d。給予透明質酸鈉關節內注射,1 次/周,2 ml/次,治療3 周。平時要做好熱身工作,保持身體平衡,調整到適當的體位,膝關節下放一軟枕頭,提高休息效率,定期翻身,保證患者的肌肉活動。干預時間為3 周。
1.2.2 觀察組 患者給予綜合康復干預。①運動鍛煉。a.仰臥位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患者采用仰臥位,雙上肢平躺,或頭自然彎曲,屈曲單膝,伸直對側下肢,收緊收縮的股四頭肌,提起并上拉髕骨,保持3 s 左右深呼吸。再慢慢放松,深呼吸。時間間隔1 s。2 次/d,10 min/次。b.仰臥位直腿抬高訓練:患者采用仰臥位,上肢平躺于兩側,或單膝自然屈曲,下肢對側伸直,腳趾要盡量伸直,盡量向床尾推。收縮腓腸三頭肌和股四頭肌,緩慢、均勻地抬起。在這個體式中保持約3 s,深呼吸,然后慢慢平緩的放下。2 次/d,10 min/次。c.大腿內側肌肉訓練:坐位,伸直下肢,把軟枕放在膝蓋中間,雙腳并攏,將軟枕放在膝蓋上5 s,放松1 s。2 次/d,5 min/次。d.雙下肢后肌力量訓練:坐位,伸展下肢,腳趾向上,上肢兩側向前伸展,身體慢慢前傾,不要屈膝,盡量靠近大腿,并用雙手觸碰腳趾。保持2 s,均勻地呼吸,然后放松。e.伸膝最后練習:患者采用仰臥位,雙上肢平放在身體兩側,或自然屈頭,一個膝關節屈位,對側膝關節放下枕頭,屈曲45°,先踝背屈,然后抬起腳跟,直到膝關節伸直3 s,慢慢放下,2 次/d,5~10 min/次。f.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器(CPM)輔助訓練:CPM 的作用是使身體肌肉無收縮地運動膝關節,加快滑液循環,消腫止痛。10~30°/d,逐漸達到最大活動角度,2 次/d,30 min/次。在進行關節松解及運動康復時,應將患者膝關節周圍相關肌群放松,根據不同情況,采用 Ⅰ~Ⅳ級手法進行關節松動。②推拿:選擇膝眼、足三里以及陽陵泉進行彈撥推拿,并按摩關節四周肌腱和韌帶。③針灸:針灸患者的太沖穴、合谷穴、血海穴和陰陵穴,在每次針刺后,用紅外線進行局部照射,1 次/d。④中藥熏洗:選擇細辛6 g,紅花、艾草桑枝6 g,花椒6 g,牛膝10 g,獨活5 g,防風5 g,川烏5 g,伸筋草20 g,透骨草30 g,將以上藥材加到300 ml 水中,煮沸后進行患處熏洗,1 次/d。⑤中藥口服:患者口服六味地黃丸,9 g/次,2 次/d。干預時間為3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NRS評分、膝關節Lysholm 評分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消失,疼痛消失,關節無壓痛,上下樓梯自如,為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負重情況下疼痛,休息后明顯減輕,上下樓梯存在活動限制,為有效;達不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NRS 評分、膝關節Lysholm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膝關節NRS評分、膝關節Lysholm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膝關節NRS 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膝關節Lysholm 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膝關節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Lysholm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NRS 評分、膝關節Lysholm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NRS 評分、膝關節Lysholm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在全身骨骼中,膝關節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膝關節包括半月板、骨、關節、韌帶、關節面、肌肉等,膝關節損傷以骨折為主。后由于腓骨側副韌帶撕裂,關節韌帶和韌帶斷裂。膝關節疾病需要常規結合合理的康復治療措施進行治療。因為膝關節是承載人體的主要關節,滑膜關節使用時具有必要的主體結構,所以選擇康復治療措施時應更加有針對性,其目的在于減輕疼痛、減輕炎癥、延緩軟骨退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3-6]。
康復治療方案中,運動治療在骨關節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明顯,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穩定關節,保持關節活動范圍,增強協調能力,提高正常生活能力。運用運動療法時,應充分考慮患者整個病理過程的運動功能,從而采取不同的運動訓練方法。適當的關節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慢性炎癥的消除,保持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代謝。同時建立規律的體育鍛煉模式,能夠增強心血管功能,改善有氧代謝,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7,8]。
針灸按摩也有一定的療效。中醫康復療法能明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關節功能,提高療效。采用推拿按摩治療可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營養代謝,減少組織粘連,幫助修復病變,減輕疼痛。中草藥熏洗可直接作用于患處,可以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也可以祛風除濕,保證止痛[9,10]。針灸通過刺激患者的穴位,可以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炎癥的發展。在中醫康復中,采用推拿、針刺、中藥熏蒸療法,相互影響,能夠有效緩解疼痛,增強關節功能,幫助患者改善預后。藥物治療也是康復治療方法之一,可緩解疼痛,減輕關節僵硬、腫脹,維持和改善關節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膝關節NR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膝關節Lysholm 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膝關節NRS 評分低于對照組,Lysholm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干預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好,可減輕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