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微
摘 要: 幼兒入園是幼兒初次離開家人來到陌生的環境,會出現分離焦慮,常常伴有哭鬧等現象,這也是幼兒入園不適應的表現。文章結合幼兒的特點,分析幼兒入園不適應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從家長、教師和幼兒園的角度提出緩解幼兒不適應的建議,以幫助幼兒更好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關鍵詞:幼兒;入園;不適應;緩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6-0136-03
3周歲~4周歲幼兒身體機能逐漸成熟,不僅身高體重迅速增長,而且精力更加充沛,可以持續活動5小時~6個小時。此時,孩子的社會性也開始發展,語言的迅速發展,讓他們可以跟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自我意識的發展,讓他們能區分你我他;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讓他們能和其他同伴分享、合作。這些能力的發展,為幼兒離開家長參加幼兒園集體生活創造了條件。然而,幼兒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往往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每年的入園季,都會出現幼兒入園的不適應。
一、幼兒入園不適應的表現
幼兒一進幼兒園,意識到爸爸媽媽的離開,馬上進行反抗,連哭帶鬧,這就是孩子入園不適應最典型的表現——哭鬧。特別在入園的前幾天,有些孩子甚至哭上一整天,隨著入園時間增長,幼兒的哭鬧會逐漸減少,逐漸接納幼兒園,逐漸接納老師和小朋友。再到后來,孩子就是偶爾哭一次,比如想家了,或者看到其他小朋友哭了。一般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孩子情緒就能基本穩定下來。
幼兒入園不適應的表現除了哭鬧外,還有不說話、害怕,一直呆坐在那里,做任何事情總是小心翼翼。有的幼兒會把依戀轉移到某些熟悉的物品上,抓著家里帶來的某件東西不肯放手,比如一條小毛巾、一個玩偶、一件衣服等。有的幼兒也會出現不肯吃東西、沒有食欲、入睡困難等。
二、幼兒入園不適應的原因
1.分離焦慮
幼兒在入園前的交往對象主要是家人,跟家人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系,對家人有深深的依戀。去幼兒園,幼兒要離開家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這時候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會產生不安和恐懼。環境越陌生,焦慮就越嚴重,不安和恐懼就越明顯。
2.行為習慣的變化
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慣和規律,每個孩子也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慣。有的孩子早睡早起,有的孩子晚睡晚起;有的孩子飲食清淡,有的孩子重口味;有的孩子什么事都要家長幫忙,有的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每個孩子都習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家里自由散漫,無拘無束。到了幼兒園,幼兒要接受統一的作息安排,遵守統一的規則,需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改變沖擊了新入園幼兒,讓幼兒較難適應。
3.生活能力差
來到幼兒園,幼兒要接受諸多挑戰,需要有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有些孩子入園前在家里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不知道怎么跟小伙伴一起玩,遇到問題不會尋求幫助。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壓力,導致孩子不適應。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不會沒關系,反正進了幼兒園老師會教的。殊不知,當他們的孩子入園時,其他孩子已經會做很多事情了,這時孩子的心理壓力會更大。
4.人際關系的變化
幼兒入園前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家人,關系相對穩定,來到幼兒園,面對的是陌生的老師和同伴,關系不穩定。因此,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
除了以上幼兒自身的一些原因外,家長和教師對幼兒也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有些家長比孩子還焦慮,這種焦慮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很不安全,加重孩子的焦慮。
三、緩解幼兒入園不適應的具體策略
1.給家長的建議
(1)做好孩子入園的心理準備。家長要提前讓孩子知道很快就要上幼兒園了,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家長要和孩子說:“過段時間,寶寶就要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早上送寶寶上幼兒園,然后去上班,下班回來就去接寶寶回家。幼兒園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跟寶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可好玩了。幼兒園里還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可親的老師會像媽媽一樣喜歡寶寶,照顧寶寶。”建立幼兒對幼兒園的期待感,讓幼兒喜歡幼兒園,消除他們的恐懼感。
家長可以提前給孩子看一些有關上幼兒園的動畫片,比如《巧虎上學去》等,還可以引導幼兒閱讀相關的圖書,比如《我愛幼兒園》《我要上幼兒園》《鱷魚愛上幼兒園》等,讓幼兒意識到長大了都要上幼兒園,幼兒園很有趣。
家長可以經常帶幼兒去幼兒園參觀,看一看幼兒園的環境,瞧一瞧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在做什么運動和游戲,玩一玩幼兒園的玩具,如滑滑梯、蕩秋千和過獨木橋等,讓幼兒熟悉幼兒園,對幼兒園產生興趣。
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可以幫助幼兒更快地融入集體,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為此,在幼兒入園前,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擴大孩子的交往范圍,盡可能為孩子創造與他人接觸的機會。比如,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小區里玩,遇見叔叔阿姨要讓孩子主動打招呼。家長要教會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比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可以交換玩具、分享快樂等。
社交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語言的溝通。為此,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并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家長要經常讓孩子看繪本,給孩子講故事,引導孩子看圖說話,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2)做好幼兒入園的身體準備。幼兒剛入園的時候,環境的改變、分離的焦慮、心理上的不適應、容易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班級中交叉感染機會也比較多,幼兒生病的幾率會比較高。家長要為孩子做好身體上的準備,每天建議戶外活動2小時,調整飲食,以增強幼兒的免疫力。家長應培養孩子有規律的生活作息習慣,作息時間盡量和幼兒園同步。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如戶外活動回來要洗手、飯前便后要洗手等。
(3)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在幼兒園中,教師人數有限,在照顧幼兒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上廁所、洗手、喝水和吃飯等都需要幼兒獨立完成。因此,家長應提前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拿勺子吃飯、用杯子喝水、會穿脫褲子、會自己上廁所等。
(4)做好幼兒入園的物質準備。去幼兒園,孩子要帶被褥、書包、衣物、鞋子,家長要預先準備好這些東西,衣服、鞋子最好是可以方便孩子穿脫的,要在被褥和衣服上縫上孩子的名字,尤其是衣服上的名字最好縫在胸前,清晰可見,方便教師叫出孩子的名字,認識孩子。還可以準備一件孩子經常玩的玩具或者孩子自己用的小毛巾,陪伴孩子入園,使孩子產生親切心理,盡快適應集體生活。
在氣質類型上,幼兒可分為容易型、困難型和遲緩型。容易型的幼兒容易適應新的環境。對于困難型的幼兒,家長不要過于著急,要耐心地幫助和鼓勵他們嘗試新的體驗,可采用一些適合的方式,幫助他們適應環境。比如,孩子新入園時,可陪伴一段時間,并與孩子一起游戲,與教師交談,讓孩子感受到教師與家長的親密和信任關系。對遲緩型的幼兒,家長切忌強制和施加壓力,要順其自然,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環境,創造條件,讓孩子體驗到環境的寬松舒適,逐漸適應新環境。
除了上述方面,家長還可以經常與教師溝通,說說孩子的優點、毛病、喜好,還有鬧情緒時常用的有效方法。家長要調節自己的情緒,緩解自身的焦慮,正確看待孩子入園不適應的表現,積極配合幼兒園做好充分的準備,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在老師的幫助下一定能順利地適應幼兒園生活。
2.給教師的建議
(1)家訪。幼兒入園前,教師不認識幼兒,幼兒也不認識教師,通過家訪,教師能提前了解幼兒的家庭狀況,與家長溝通教育觀念,盡快了解幼兒,以幫助幼兒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教師的家訪可以按照“認、送、談、換、玩”五步走。認,就是教師和幼兒相互認識,教師可以向家長了解幼兒的生活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喜好以及家庭教育觀念等情況,并及時記錄下來。送,就是教師去家訪時,可以為幼兒準備一份小小的禮物,如自己制作的手工或玩具。幼兒收到禮物會很開心,對教師印象深刻,從而拉近師幼之間的距離。談,指教師可以向家長介紹班級的情況,分析幼兒入園后可能出現的各種不適應問題,要求家長堅持送幼兒入園,積極配合幼兒園共同幫助幼兒度過不適應期。換,即互換照片,幼兒可以拿照片在家辨認老師,熟悉老師,教師也可以將幼兒的照片存入檔案,或用于布置環境。玩,指教師可以同幼兒做游戲、唱歌或跳舞,進一步熟悉和了解幼兒。
(2)創設溫馨有趣的環境,讓幼兒喜歡上幼兒園。教師要以良好的環境吸引幼兒,創設有趣的物質環境、豐富生動的活動環境、親切寬松的人際環境。創設有趣的物質環境,指教師可投放各種各樣幼兒感興趣的玩具,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創設豐富生動的活動環境,指教師可布置趣味圖書館、娃娃家、玩具總動員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區域,讓幼兒自主活動;創設親切寬松的人際環境,指教師可非常熟悉地呼喚孩子的小名,以抱抱、親親、摸摸等肢體語言表示親切感,消除幼兒的恐懼和不安。
(3)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體驗到快樂。教師可給幼兒講有趣的故事,唱好聽的歌曲,引導幼兒做好玩的游戲。在游戲中,教師要充當角色,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小朋友在一起游戲的樂趣。教師可帶領幼兒到戶外玩各種玩具,如滑滑梯,過獨木橋等,還可以帶領幼兒一起玩水、玩沙,搭城堡。在班級中,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活動區,讓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活動。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自由快樂地玩耍,能真正體會到幼兒園生活的快樂。
幼兒剛入園會有各種不適應,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給予回應,讓幼兒感受到關懷。幼兒入園初期會經常哭鬧,常規做不好,教師應給予理解,耐心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
3.給幼兒園的建議
(1)開放幼兒園。幼兒園可以讓家長帶孩子來園參觀,讓孩子玩一玩園里的大型玩具,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
(2)舉辦親子活動。入園初,幼兒園可組織親子活動,讓家長帶領孩子熟悉幼兒園環境,跟孩子一起認識班級、座位、床、杯子、毛巾等,教孩子洗手、如廁,使用水杯、毛巾,整理玩具等。在家長的陪伴下,幼兒可以更快地熟悉新環境,喜歡上新環境。
(3)召開家長會。幼兒園要經常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辦園理念、特色,引導家長分析孩子入園不適應的原因,正確對待孩子的不適應,幫助孩子度過不適應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入園所表現出的種種不適應,主要是對環境的不熟悉而產生不安全感造成的。為改變這種現狀,家長應及時為幼兒做好入園準備,教師應結合孩子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幼兒園應該為幼兒的適應創造條件。只要家長、教師和幼兒園共同努力與配合,就能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燕晴.探尋小班幼兒不適應行為的方法[J].當代家庭教育,2020(01).
[2]劉桂云.小班幼兒入園適應個案干預研究[J].河南教育,2019(04).
[3]孔露.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及其干預策略——基于《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視角[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10).
[4]金文.解決幼兒入園適應困難的基本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6(11).
[5]郝妍.新入園幼兒適應性問題分析[J].黑河教育,2016(07).
[6]陳文清.小班幼兒良好生活常規培養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02).
[7]劉暢,王敏.新入園小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調查和提高對策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5(10).
Research on Strategies to Alleviate Children's Maladjustment in Kindergarten
Kong Xiaowei
(Shant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in Guangdong, Shantou 515000, China)
Abstract: When children enter the kindergarten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leave their family and come to a strange environment,there will be separation anxiety, often accompanied by crying and other phenomena, which is also the manifestation of children's maladjustment to the kindergarte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ildren's maladjustment in kindergarte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lleviate children's maladju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kindergartens, so as to help children better and faster adapt to kindergarten life.
Key words: young children; admission kindergarten ; maladjustment ; alleviate; strategy
作者簡介:孔曉微(1987-),女,廣東汕頭人,助教,從事學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