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習任務群;初中語文;必讀書;閱讀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1-020-03
【本文著錄格式】張倩.“學習任務群”背景下初中語文必讀書的閱讀指導策略[J].課外語文,2022,21(01):20-2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第一個任務群即“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并對其提出具體要求?!靶抡n標”要求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以學習任務為導向,整合一定的閱讀情境,綜合各類學習資源,運用一些閱讀方法,從而在品味和運用語言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這也要求教師以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要旨,結合課堂教學和學生實際,確定適宜的教學策略,開展有效的閱讀指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
利用課內閱讀促進學生課外閱讀;教會學生整本書閱讀技巧;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閱讀、生生間的互助閱讀;以及檢驗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等方式,探討更加有效的閱讀指導的策略,促使初中生投身整本書閱讀中。
一、初中語文必讀書閱讀的重要性
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學習任務群納入語文課程體系,這一課程改革的風向標使初中語文教師越來越認識到閱讀在語文教學和學習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能只依賴于教師上課時講解的幾篇文章,還要通過學生大量課外書的閱讀。初中生在多樣的書本閱讀后,能夠更好地提高語文語感,積累更為廣博的知識。必讀書目是教育學家經過多層篩選的經典作品,學生浸潤其中能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因此,教師應注重初中語文必讀書的閱讀指導教學。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首先,初中生存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部分學生認為整本書閱讀太浪費時間,因而缺乏閱讀內在驅動力。其次,初中生年齡和心境與必讀書的作者相去甚遠,少有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難以感受閱讀給自身帶來的趣味性。再次,大部分初中生有著不良的閱讀品位,更傾向于閱讀網絡小說,必讀書既有一定的難度,也很枯燥,學生不愿閱讀。最后,必讀書的課堂教學也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不恰當教學方法會讓學生在閱讀時忽視很多重要的內容,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閱讀效果并不好。
三、初中語文必讀書的閱讀指導途徑和策略
(一)利用課內閱讀促進學生課外閱讀
閱讀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只憑課堂上的閱讀量,那么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就相對狹隘,語文閱讀的積累也相對較少。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去課外閱讀,在增加自己閱讀量的同時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教師在課堂教學完成一篇文章后,讓學生在課后尋找與該文章相關的內容來進行閱讀,調動學生對這些必讀書的閱讀積極性。書本上的一個章節的學習可讓學生感受到必讀書的魅力,迫不及待地閱讀必讀書。
例如統編版七年級上冊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敘了魯迅童年時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許多趣事,勾起了學生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教師可以通過對文中童年趣事的生動的講解,激發學生閱讀《朝花夕拾》的興趣,設計以作者的童年趣事為切入點的學習任務帶動學生閱讀的動力,接著鼓勵學生畫魯迅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思維導圖,最后激勵學生尋找夾敘夾議中作者的議論,查閱作者的傳記文本資料等,了解這些議論句“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深邃內涵,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消除與作品的隔膜。
(二)教會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技巧
對一本書的閱讀,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精讀、跳讀或略讀。精讀,顧名思義就是細讀靜思。跳讀是有意地跳過一些與閱讀目的關系不大的內容、暫時難以理解的知識、有重復之嫌而情節不精彩的章節進行閱讀。略讀主要是對書目有一個整體認識,知道這一部分文章主要講的內容,然后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精讀。閱讀方式和技巧的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效率,更好地去掌握整本書或者書中某一章節的大意,這樣學生的閱讀效果就有很大的提升。
七年級學生面對大部頭的《西游記》,往往望而生畏,如果精讀和跳讀并用地閱讀,就會使閱讀的腳步輕盈許多。《海底兩萬里》中奇妙瑰麗的海底世界、罕為人知的海生動植物,確實讓喜愛海洋的學生心生向往。但如果有學生暫時對文中大段的海底動植物知識介紹、海洋的海水和洋流等不感興趣,則可以跳讀忽略或略讀取其大概意思,盡可能地順應學生的閱讀天性,不破壞學生的閱讀熱情。毫不起眼的昆蟲在法布爾的筆下神氣活現、靈巧睿智,如果昆蟲知識儲備不足,很容易對《昆蟲記》產生冗長拖沓之惑。教師不妨試著讓學生略讀昆蟲習性,將閱讀聚焦于作者對昆蟲的濃厚興趣、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由衷贊嘆、對科學研究的堅韌樂觀中。
(三)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閱讀
互動閱讀是提升整本書閱讀的整體效率和氛圍的很好的方式,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總是將自己放在權威位置,會讓學生與教師產生距離感。如果教師走到學生的身邊,和學生共同閱讀一本必讀書,在閱讀過程中以同讀一本書的普通讀者身份與班級的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共同完成一些閱讀學習任務,探討因閱讀產生的心得體會,就會在平等的師生對話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水平。
在必讀書《駱駝祥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厘清每個章節的主要人物、情節開始,培養學生整體的閱讀感知。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初讀后,仿照章回體小說的回目名概括《駱駝祥子》的每一章內容。教師在示范進行第一章“鄉間小伙變車夫 三年艱辛成車主”、第二章“貪高價出車被捉車失人困思逃脫”的回目名概括后,鼓勵學生依托自己的閱讀體驗寫出個性化的回目名。設置這一閱讀任務既能幫助學生把握《駱駝祥子》的整體情節,還能在學生仿寫章回體小說回目時,使其靈活地運用章回體小說的回目名“情節與對仗手法合用”的特點。新穎的閱讀任務、師生的互動閱讀使學生的“閱讀與積累”能力迅速提高,閱讀成果精彩迭出。第三章學生概括的“逃命時牽駝三匹歸途中賣錢三五”,比教師概括“扮煤黑子脫離險境 賤賣駱駝重返北平”顯得更為簡潔有生氣;第六章“精明虎妞設圈套 老實祥子失清白”的生動呈現融入了學生對人物性格特征的獨特理解;第二十三章“見老馬失魂落魄 失小福徹底沉淪”傳神勾畫了祥子墮落的心路歷程。
(四)增強生生間的互助閱讀
《學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睂W習活動的過程中同學之間彼此關照、互相切磋、互通融合,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生生間真正成為合作互惠的關系。整本書閱讀持續時間長,自主課外閱讀相較于課內指導閱讀占比大,學生之間閱讀能力造成的差異等因素,是教師基于實際學情設計“同伴互助”閱讀的原因。如果教師對“同伴互助學習”的閱讀方式加以因勢利導,很有可能成為整本書閱讀的良好閱讀資源。建立閱讀小組,閱讀小組成員可以在小組內針對必讀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或人物去討論評價,各抒己見暢談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同時盡可能挖掘小組領頭雁,給予閱讀較為深入的同學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同伴的榜樣作用對持續激發小組成員的閱讀動機,形成班級整體閱讀氛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還是以《駱駝祥子》的閱讀為例,在概括章節內容的學習任務后,學生建構了這本書的整體內容框架。但要使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領會作品的精神內核,必須設計跟進式學習任務。文句的摘抄、片段性的賞析是閱讀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學習任務,但很有可能流于格式化和淺表化的閱讀。讓領頭雁學生整合全組成員的賞析,分析提取有價值的專題,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小組領頭雁從摘抄的富有深意句子“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來,可是到現在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中去”,提出有價值的討論,究竟是祥子將自己驅逐到野獸中還是被周圍的人驅逐。在思考精讀一些章節后,學生逐漸認識到祥子個人奮斗式的打拼是無法與強大的黑暗社會相抗衡,厘清了個人發展與社會大環境的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辯證關系。
(五)開展創意型閱讀活動
“學習任務群”中明確提出,整本書閱讀關鍵是要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實踐性學習。在開展必讀書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認識到初中生對一切事物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容易被情境感染的性格特點,深入學生群體,對班級學生的課余興趣愛好進行一定的了解,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開展創意型閱讀活動,促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逐漸找到閱讀的樂趣。
《西游記》故事情節奇幻曲折、想象大膽豐富、人物神人魔合于一身,設計趣味性十足的深入精讀學習任務,可以減輕巨大作品閱讀量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以下是《西游記》學習任務群中的創意閱讀活動:繪制一張師徒取經路線圖、制作一份人物簡歷表、表演一個融古通今的取經新故事、續寫一篇取經后續故事。在創建真實情境、橫跨全能力的學習任務群驅動下,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全方位鍛煉,情感體驗也豐滿立體。
初中生獨立意識強烈,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如何將閱讀活動演變成思辨活動,使學生在思辨中走向理性閱讀,組織辯論賽無疑是最佳途徑。筆者曾經在學生閱讀完《水滸傳》后展開一場名為《俠義肝膽or暴力血腥——〈水滸傳〉之我見》的辯論賽,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學生理性思維的開闊呈現。學習任務群的創意活動設計,既追求學生與作品、人物情感的共鳴,又要力爭喚起學生理性的反思與質疑。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看見作品背后美好的景色。
(六)檢驗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
整本必讀書的閱讀不像課堂中單篇文章的閱讀,可以在課堂上完成,整本書的閱讀需要學生自己尋找課堂之外的其他時間進行自主閱讀,因此教師很難精確及時了解到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進度和閱讀深度。有些學生整本書閱讀完了,也就是機械完成了簡單的識記、了解了相應的學習任務,但是在回顧整本書時,很難說出書本的主旨。這樣的閱讀不過是在浪費時間,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師要及時檢驗學生整本書的閱讀效果,關注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形成整本書閱讀的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可以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群過程中,發現學生的閱讀疑惑點,從而生成新的學習任務。海底兩萬里的遨游,發生了太多驚險刺激的故事,學生在梳理海底險情時,一致認為南極冰上被困,大家極度缺氧的這次最艱險。令學生感到欣慰的,是“鸚鵡螺號”最終走出了困境。在交流這項學習任務時,筆者及時提出“是什么使鸚鵡螺號一次次逢兇化吉”的問題,結合學生的感悟,提出“夢想和探險”的主題,再次設計寫一篇關于夢想主題的讀后感。融入現實情境的學習任務,持續于教學、閱讀過程中,不僅全面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還改善了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成就表現。
四、結語
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初中生的可塑性,以及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深度的重要性。作為學生閱讀的領讀者,如果一味采用“三尺講堂”“填鴨式”教學方式來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只會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枯燥,進而厭煩閱讀。因此教師要在學習任務群理念的指導下,不斷開展教學創新,將閱讀教學落到實處,才能成為陪伴學生終身閱讀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李守銀.優化農村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21(7).
[2]張耀榮.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J].文理導航(上旬),2021(7).
[3]周廣元.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內外整合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23).
附 ?注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 “指向農村初中生語文素養提升的整本書閱讀指導研究 ”(立項編號:XC2020012) 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倩,女,1980年生,江蘇海門人,在職教育碩士,中學高級,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