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中語文;情境導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1-083-03
【本文著錄格式】陳瑛.情境導學,提升效率——論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策略[J].課外語文,2022,21(01):83-85.
單純地運用文字性內容,加大了學生理解文章的難度,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進而產生對學習厭煩的心理。合理生動的情境不僅能夠將學生快速帶入學習的特定情境,還能夠讓學生在情境學習中感同身受,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含義,從而全方面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情境教學為學生塑造了生動形象的景觀和人物,使學生能夠輕易地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隱藏含義。因此,本文主要探究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具體策略,以期能夠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愛上語文學習,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利用音樂進行情境導學
音樂是將情感訴諸人們的聽覺、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作曲家在其音樂作品中充分地傾訴了其情感與心靈。音樂中的旋律和節奏都能夠很好地為學生塑造一個豐富的學習氛圍,充分地帶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音樂情境中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合理利用音樂進行語文情境的渲染不僅能夠將學生帶到特定的情境中進行知識的學習,還能夠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使學生快速融入文章感情,引起學生不同的思想感受。因此,利用音樂進行情境創設的方法非常適合古詩詞教學,利用音樂能夠精準地傳達古詩詞中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
例如《詩經》中《關雎》這篇文章在講解時教師就可以適當播放一些有關戀愛的輕音樂,讓學生體會詩歌中所表達戀愛時的心動感覺,但要注意引導學生將關注點放在詩詞的學習中。當學生無法理解或教師無法準確描述詩詞中的情感時利用歌曲進行表達就能夠激起學生的共鳴。體會“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作者流露出的愛慕之情,更加深刻地理解詩詞中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也能夠加深學生對詩詞的記憶,降低學生背誦難度。再比如在教授《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時,教師也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梁祝》的經典旋律,然后再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讓學生在歌曲對比中充分感受文章中所表達的悲傷氣氛。教師進行講解時,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凄婉的情感,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思想。
再比如教授《短歌行》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預習,自主探究詩歌所表達的大致內容,初步了解作者所表達的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感情和求賢若渴的真切之情。然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漢武大帝》這部影視劇的主題曲,引導學生在這樣一段豪情萬丈的背景音樂中體味詩歌中所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激情,教師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詩句,組織學生在歌曲中歸納詩中的人物形象和詩歌所表達的主要情感。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三國演義》的片頭曲,用音樂為學生塑造一個人才競爭、群雄逐鹿的三國爭霸的歷史背景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充分感受詩人的人物形象和所要表達的主要情感,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再比如教授《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小提琴演奏曲《二泉映月》,讓學生在歌曲中充分體會“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的旋律和節奏,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在歌曲中充分體會到月夜的寧靜和優美,為學生營造一個寧靜祥和的情境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到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景色,為學生和作者的溝通搭建一座橋梁,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總之,教師合理利用音樂進行語文教學的輔助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有著積極影響,但教師也需要注意把握好度,合理利用,不能過度依賴,要選擇與課文情境相關的音樂進行播放,確保音樂能夠合理地傳達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將現代化教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結合,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
圖畫比文字更能使人印象深刻,不同于文字需要學生經過大腦的轉換,情境的構建最終能達到思想的領悟。圖畫情境能夠直接將信息通過雙眼傳遞給學生。因此,利用圖畫的形式展現課文內容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記憶。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強大的多媒體不僅能夠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使整個課堂氛圍輕松歡快,教學模式耳目一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在情境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所要傳達的主要情感。利用多媒體畫面中的直觀形象降低教學難度,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變成生動直觀的圖片展示課文情境,縮短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距離和時間,喚起學生心中強烈的真情實感,從而落實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進行情境創設,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教授《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時, 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當時北平一年四季實際的風光照片,讓學生在這些照片中充分感知作者所描寫的故都秋天的景色。學生置身其中去體會課文中所構建的意境,將想象與課本的描述一一對應,就好像有一個導游在實地向學生介紹旅游時沿途的風景一樣,加深學生對課文學習的感受,用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讓學生體會作者在這樣景色中所傳達的積極與消極情緒斗爭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
再比如,教授《赤壁賦》這首詩歌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赤壁之戰這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三國演義》的相關視頻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去了解周瑜是怎樣用30萬大軍戰勝曹操的80萬軍,從而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的。讓學生在視頻所創設的具體情境中去身臨其境般地體會當時戰爭場面的激烈,跟隨劇情的發展去了解人物的思想變化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快速地掌握文言文內容,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要情感,還能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視頻資料并不能夠完全按照課文來描寫演繹,教師應當有選擇地為學生播放合適的視頻片段。
再比如,教授《登高》這首詩時,學生可能很難想象真實的泰山的景象,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泰山的相關圖片,利用視覺刺激學生的感官,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強烈的畫面感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將畫面與課文中的文字描述有機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學生進行教學能夠輕而易舉地將學生帶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彌補教師部分無法用語言描述文字的缺憾,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三、利用問題進行情境創設
問題是學生探究一切知識的源頭,強烈的好奇心是學生知識學習的不竭動力。利用創設問題的方式為學生進行情境創設不僅能夠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還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教材的學習,啟發心智、激發靈感、充滿求知欲望和創造能力,從而從根本上使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課堂學習,獲得較高的學習體驗,快速理解并掌握學習內容。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還可以組織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深入思考,在小組合作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學習他人思維長處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學生之間情感的聯系。
例如,教授《裝在套子里的人》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講解文章之前就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一個思考的情境:同學們先自主閱讀文章內容,想象一下,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你認識一個像別里科夫那樣的人,你會覺得他是個什么樣性格的人?通過這樣一個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生回答各有不同,然后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進行課文的學習,就會將課本上無聊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在深層了解文章內容后對文章所描寫的內容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后,會自主探究文章開始時教師所提問的問題,這樣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邏輯,在解決問題中逐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再比如,教授《拿來主義》這篇文章時,由于學習難度較大,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采用提出問題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從議論文的三要素入手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創設一個較為簡單但是擁有較強帶入性的問題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中: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怎樣能夠用“拿來主義”提出更多問題。教師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討論這一問題,全面拓展學生的思維,打破固有的思維局限。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將所提出的問題記錄到黑板上,然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文章去解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語文的成就感,還能夠讓學生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層含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再比如,教授《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以下的問題語言進行情境的創設和導入:在封建專制社會,皇權大于天,其威嚴不可冒犯。眾多謀臣良相因觸犯逆鱗而慘遭殺身之禍。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子被放逐,伍子胥被賜劍自刎,史遷受宮刑之辱,這些都是千古奇冤。但是燭之武卻能勸退秦王并且全身而退,這是為什么呢?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的設置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帶著這樣一個懸念的思考進行文章的閱讀更容易使學生建構起全文的內容框架。就像評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說書人每每講到最扣人心弦的情節時總是用“請聽下回分解”來吸引觀眾的興趣一樣,利用設置懸念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融入多種形式進行情境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非常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明確表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親身參與課堂教學去體味情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最好方式。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自體驗文章內容無疑是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重要方式。將文章內容改寫成劇本為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進行扮演,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真正融入課文內容中,體驗人物角色的喜怒哀樂,更加明確人物的形象與性格特征、內在精神。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對學生情感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鍛煉的教學目的。
例如,教授《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將文章內容改寫成相關的劇本為學生分配不同的人物角色:荊軻、秦王、其他人物若干。分別演繹荊軻在易水進行送別時的場面和荊軻刺秦王時的場面,讓進行表演的學生深入研讀文章內容將荊軻和秦王的人物形象充分地表現出來,讓進行觀看的學生歸納人物特點對進行表演的學生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幫助學生體現劇情、感知文章內容,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再如很多學生喜歡《雷雨》這出話劇,那么教師也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這個話劇的表演,讓學生根據劇本的敘述利用語言、動作和矛盾沖突等方式全面感知魯大海、周萍、周沖等劇中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角色朗誦課文,增強學生學習中國戲劇的熱情,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總而言之,創設情境進行課堂導學的核心在于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地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全面進行各種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營造生動形象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中更加輕松地掌握知識,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呂越.情境導學,提升效率——試論高中語文情境教學法[J].課外語文,2018(30).
[2]梁宇玲.情境導入在高中語文散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10).
作者簡介:陳瑛,1986年生,江蘇吳江人,本科,中學二級,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